摘要:十八画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太原传奇》(全100章),以太原这座拥有两千五百年建城史的古城为核心,构建了一部“城市文明生命体”的史诗叙事。本研究运用叙事学、文化史学、城市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方法,从叙事范式、创作难度、文学品格、史学文化价值、创作方法论及社会意义六
十八画先生原创长篇小说《太原传奇》之全方位深度剖析与研究
摘要
十八画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太原传奇》(全100章),以太原这座拥有两千五百年建城史的古城为核心,构建了一部“城市文明生命体”的史诗叙事。本研究运用叙事学、文化史学、城市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方法,从叙事范式、创作难度、文学品格、史学文化价值、创作方法论及社会意义六个维度,对作品进行全方位剖析。研究发现,《太原传奇》突破了传统历史小说与城市文学的叙事框架,首创“百章编年体”与“断代史连续剧”复合结构,确立“物质-生命-精神”三维主角体系,将技术文明史与平民命运史纳入宏大叙事,实现了“严肃历史通俗化、地方史实艺术化、专业知识文学化”的创作突破。作品不仅为中国城市文学提供了“城市文明史诗”的新范式,更以太原为样本,生动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地域实践,为地域文化认同建构与公共史学传播提供了重要参照。
《太原传奇》;十八画先生;城市文明生命体;叙事范式;技术文明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地方文化认同
引言
20世纪以来,中国城市文学经历了从“乡土叙事附庸”到“独立审美对象”的转型,但其创作多聚焦于现代都市的个体生存(如茅盾《子夜》、王安忆《长恨歌》),或局限于某一历史阶段的城市切片(如叶广芩《青木川》),缺乏对单一城市“文明演进全周期”的系统性叙事。十八画先生的《太原传奇》以“千年晋阳”为叙事载体,跨越西周“叔虞封唐”至2025年未来展望的三千年时空,将城市视为“有记忆、有性格、有命运的文明生命体”,填补了中国文学史上“城市文明史诗”的创作空白。
当前学界对地方史文学化的研究,多集中于史料与艺术的平衡(如陈忠实《白鹿原》的“史诗性”研究),而对“技术文明”与“城市精神”的融合书写关注不足。《太原传奇》将织锦、酿醋、炼钢、人工智能等技术细节作为叙事核心,以“平民家族代际传承”串联政权更迭、制度变迁与生态转型,其创作实践为历史文学的“多学科融合”提供了新路径。本研究通过对作品的深度剖析,旨在揭示其叙事创新的内在逻辑,及其对城市文学、历史文学与公共史学的学术价值。
一、《太原传奇》的叙事范式创新:“城市文明生命体”的建构
《太原传奇》的核心突破在于颠覆了传统文学“以人物/家族为中心”的叙事惯性,将“太原”本身确立为“绝对主角”,构建了“城市文明生命体”的叙事范式,具体体现为三个维度的革新。
1.1 叙事主角的革新:从“背景板”到“文明主体”
传统历史小说中,城市多作为人物活动的“空间背景”(如《红楼梦》中的京都、《茶馆》中的北平),而《太原传奇》将太原塑造成“有生命轨迹的文明主体”:其“诞生”对应西周叔虞封唐的农耕文明启蒙,“成长”伴随战国晋阳军事要塞、明清晋商枢纽的功能演变,“转型”聚焦当代从重工业城市到生态文旅名城的蜕变。作品通过“晋祠周柏”“汾河”“晋阳古城遗址”等物质符号的持续在场,赋予城市“记忆与性格”——如晋祠周柏的“苍劲坚韧”呼应太原历经赵光义焚城、抗战烽火仍延续文明的韧性,汾河从“工业废水”到“生态清泉”的转变则隐喻城市的自我革新。
这种“主角革新”并非否定人的价值,而是将“人的活动”视为“城市文明的具象化表达”。如工匠家族从李醋师(明清酿醋)到王炼钢(建国后炼钢)再到赵新能源(当代氢能研发)的代际传承,本质是太原“技术文明基因”的延续;晋商家族从张万昌(走西口)到刘开放(当代外贸)的转型,则是城市“商业精神”的现代化演绎。
1.2 时空架构的突破:“百章编年体”与“断代史连续剧”的复合
作品采用“百章编年体”的宏观结构,每一章对应太原历史的某一“关键断面”(如第12章聚焦北魏晋阳民族融合,第58章书写建国后太钢建设,第96章剖析2025年交通枢纽),形成“三千年时间轴”的清晰脉络。同时,各章节又以“断代史连续剧”的方式勾连——如“铁意象”从第8章“战国铁器”到第89章“0.015毫米手撕钢”的贯穿,“水意象”从第3章“晋水灌溉”到第98章“晋阳湖生态修复”的演变,使分散的“断面叙事”形成有机整体。
这种结构创新借鉴了史学“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的优势,既保证了历史的“连续性”,又通过“单章聚焦”实现细节的深度挖掘。如第98章(科技成果多)以太钢手撕钢研发为核心,既嵌入“德国技术封锁”的当代背景,又回溯明清太原铁器作坊的“工匠精神”,形成“技术文明史”的微观闭环,同时呼应全书“文明传承”的宏观主题。
1.3 叙事维度的拓展:“物质-生命-精神”三维主角的交响
作品构建了“三维主角体系”,三者相互渗透,共同构成“城市文明生命体”的完整内涵:
- 物质主角:以太原的城池、山河、技术为载体,如晋阳古城的“夯土墙”(军事防御)、太钢的“手撕钢”(高端制造)、地铁2号线的“晋祠壁画内饰”(文化符号),构成文明的“物质基础”;
- 生命主角:通过虚构家族的命运串联历史,如平民家族张大力(抗战)-李铁蛋(改革开放)-王社区(当代社区服务)的生存史,展现“城市的人文温度”;
- 精神主角:提炼太原的“文明基因”,如晋商的“诚信”、工匠的“坚韧”、当代的“绿色理念”,构成文明的“精神内核”。
三维主角的交响在第100章达到高潮:当赵新能源用太钢氢能钢支撑光伏电站,晋祠周柏的“数字孪生体”在屏幕上抽枝,刘开放的外贸订单将“晋阳制造”运往全球——物质(钢、光伏)、生命(赵新能源、刘开放)、精神(创新、开放)共同完成“千年晋阳”的现代化诠释。
二、《太原传奇》的创作难度与艺术驾驭:多维度挑战的突破
《太原传奇》的创作面临“时间跨度大、学科知识杂、史观平衡难”三大挑战,十八画先生通过“史料与艺术的融合”“多线叙事的编织”“语言风格的把控”,实现了对极限挑战的卓越驾驭。
2.1 史料与艺术的平衡:“三实三虚”法则的运用
作品涵盖从西周至2025年的三千年历史,需消化正史(《史记·晋世家》《太原府志》)、方志(《山西通志》)、科技文献(《超薄不锈钢带研发技术报告》)等海量资料,同时避免“史料堆砌”的枯燥。作者提出“三实三虚”创作法则:
- 三实:重大事件(如赵光义焚城、太钢投产)、典章制度(如明清晋商票号规则、当代社区治理政策)、技术细节(如酿醋“蒸酵熏淋”工艺、手撕钢“20道轧制工序”)的真实性;
- 三虚:人物虚构(如工匠家族、平民英雄)、细节虚构(如李醋师传艺时的对话、王社区上门服务的场景)、对话虚构(符合历史语境的语言设计,如明清晋商用“掌柜”“伙计”的称谓,当代用“APP”“智能调度”等术语)。
如第45章(晋商票号)既严格遵循“汇通天下”的史实(票号分号布局、银两兑换规则),又虚构张万昌“冒雪送票银”的情节,通过“雪中护票”的细节展现晋商“诚信”,实现“史料真实”与“艺术感染力”的统一。
2.2 多线叙事的编织:“四条主线”的交响共鸣
作品同时推进“四条核心线索”,各线索既独立成篇,又相互交织:
- 政权更迭线(骨架):勾勒太原作为王朝枢纽的历史,如北魏作为“北都”的民族融合、明清作为“晋商总部”的商业繁荣、当代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转型;
- 技术文明线(血肉):以“技术演进”为核心,如从战国铁器、明清织锦到建国后炼钢、当代人工智能,展现文明的“物质进步”;
- 平民家族线(灵魂):通过3-4个虚构家族的命运,如张大力家族(军事-工业)、李醋师家族(手工业-文旅),构建“民间视角”的历史叙事;
- 城市发展线(脉络):展现太原从“军事要塞”到“工商业城市”再到“生态宜居城”的功能转型,如汾河治理、晋阳湖修复的情节。
四条线索的交织在第72章(改革开放初期)尤为典型:王炼钢(平民线)在太钢(技术线)参与“特种钢研发”,恰逢太原“工业城市定位调整”(城市发展线),同时呼应“国企改革”的制度背景(政权线),四线合一,形成“历史大势与个体命运”的深度绑定。
2.3 语言风格的历时性把控:从“西周文言”到“当代白话”的自然转换
作品语言随时代变迁而调整,避免“古今语言混杂”的违和感:
- 西周至秦汉章节:采用浅近文言,如“叔虞既封于唐,教民耕织,晋水为之利”,贴合历史语境;
- 明清章节:运用白话与方言词汇,如晋商对话中“甚”“咋”等山西方言,增强地域特色;
- 近代至当代章节:使用对应时代的话语体系,如建国后“工业学大庆”的口号、改革开放后“下海”“个体户”的术语、当代“人工智能”“碳中和”的表述。
这种“语言历时性”不仅保证历史的“真实性”,更通过语言的“时代感”强化读者的“代入感”,如第89章(2025年)中“AR导航”“城市大脑”等术语的使用,使“未来太原”的场景更具可信度。
三、《太原传奇》的文学品格:“新史诗”的确立与意象系统的建构
《太原传奇》以“史诗品格”超越传统城市文学,通过“多维史诗属性”“典型人物谱系”“核心意象系统”的构建,确立了“城市文明新史诗”的文学定位。
3.1 史诗品格的多维呈现:时间、空间、文明、精神的四重史诗
- 时间史诗:三千年的历史纵深赋予作品“沧海桑田”的厚重感,如晋祠周柏“历经西周至当代”的象征,暗喻文明的“连续性”;
- 空间史诗:聚焦太原“农耕-游牧文明交汇点”的地理意义,如第23章(北魏)书写鲜卑贵族与汉族工匠的合作,第67章(明清)描绘晋商“走西口”连接内陆与草原的商业网络,展现城市的“空间枢纽价值”;
- 文明史诗:展现农耕文明(西周)、工业文明(建国后)、数字文明(当代)的碰撞与融合,如太钢“手撕钢”既延续“铁器文明”的基因,又融入“数字制造”的现代技术;
- 精神史诗:提炼“晋阳精神”的传承,如晋商“诚信”、抗战“坚韧”、当代“创新”,通过人物行为具象化——如刘开放拒绝“以次充好”的外贸订单(诚信)、王炼钢研发受挫仍坚持(坚韧)、赵新能源攻克氢能技术(创新)。
3.2 典型人物谱系的塑造:“时代群像”与“文明载体”的统一
作品塑造了“四类典型人物系列”,每类人物既是“时代产物”,又是“文明基因的载体”:
- 仁政践行者系列:从叔虞(教民耕织)到萧大亨(明代边患治理)再到当代社区干部(如王社区),展现“以民为本”的治理传统;
- 技术传承者系列:从李醋师(酿醋)、陈工学(明清织锦)到王炼钢(炼钢)、赵新能源(氢能),构成“技术文明史”的人物具象;
- 商贾开拓者系列:从张万昌(晋商)、侯殿元(近代实业)到刘开放(当代外贸),体现城市“商业精神”的延续与转型;
- 平民守护者系列:从张大力(抗战支前)、赵铁锤(工人)到李建国(退休居民),展现“普通民众”对文明的支撑作用。
这些人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家族传承”形成“文明链条”,如李醋师的“工匠精神”通过其后代(当代文旅从业者)转化为“晋祠非遗传承”,实现“传统精神的现代化激活”。
3.3 核心意象系统的建构:“符号化叙事”与“文明意义的升华”
作品通过“五大核心意象”的反复出现与意义演变,构建“符号化叙事体系”,使抽象的“文明内涵”具象化:
- 水意象:从晋水(农耕之源)→汾河(工业废水)→晋阳湖(生态修复),隐喻城市“与自然关系”的转型;
- 铁意象:从战国铁器(军事)→明清铁锅(民生)→太钢手撕钢(高端制造),象征城市“技术实力”的升级;
- 城意象:从晋阳古城(夯土墙)→明清太原府(砖石城)→当代智慧城市(地铁、大数据),展现城市“空间形态”的文明演进;
- 根意象:从晋祠周柏(历史记忆)→家族族谱(血缘传承)→植物基因库(当代生态),凝聚“文化认同”的核心;
- 光意象:从烛火(古代照明)→电灯(近代启蒙)→光伏能源(当代绿色发展),象征“文明的光明与希望”。
如“铁意象”在第98章(科技成果多)达到顶峰:0.015毫米的手撕钢“薄如蝉翼却强于钢甲”,既隐喻太原“以柔克刚”的文明性格,又象征中国高端制造的“突破封锁”,实现“意象意义”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四、《太原传奇》的史学与文化价值:地方史的文学转化与文明传承
《太原传奇》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对地方史、技术文明史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度诠释,其史学与文化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
4.1 地方史研究的创造性转化:从“专业史料”到“大众叙事”
传统地方史研究多局限于学术圈层(如《晋阳古城遗址研究》),而《太原传奇》将“太原地方史”转化为“大众可感的文学叙事”:
- 对“小众史实”的挖掘:如明清太原“织锦工艺”“酿醋技术”,通过李醋师、陈工学的情节,使“史书不载”的手工业史成为叙事核心;
- 对“争议史实”的平衡:如赵光义焚城的“破坏性”与太原文明“重生”的对比,既不回避历史创伤,又强调文明的“韧性”;
- 对“当代史”的书写:如2025年交通枢纽、社区服务的情节,将“地方政策实践”(如太原地铁建设、社区养老)转化为“民生故事”,使地方史的“当代维度”得到呈现。
这种转化并非“史实的简化”,而是通过“文学细节”增强历史的“可读性”,如第38章(明清织锦)详细描写陈工学“挑花显纬”的工艺步骤,既符合史料记载,又通过“手指磨出茧子”的细节赋予历史“温度”。
4.2 技术文明史的文学补白:从“史料记载”到“人文诠释”
正史多聚焦“政治史”“军事史”,对“技术文明史”的记载极为简略。《太原传奇》将“技术”作为叙事核心,实现了对“技术文明史”的文学补白:
- 古代技术的“人文还原”:如明清酿醋“蒸、酵、熏、淋”四步工艺,通过李醋师“教徒弟辨醋色”的情节,展现技术的“传承过程”;
- 现代技术的“叙事化呈现”:如太钢手撕钢研发,既描写“钢水纯度99.999%”的技术参数,又通过赵工“连续3天3夜调试参数”的情节,展现技术人员的“精神世界”;
- 技术与文明的“深度绑定”:如将“氢能炼钢”与“绿色发展”理念结合,通过赵新能源“放弃国外高薪回国研发”的情节,诠释技术的“文明意义”。
这种“技术叙事”不仅填补了文学对“技术文明”的书写空白,更纠正了“技术=冰冷数据”的认知,使技术成为“人与文明的连接纽带”。
4.3 “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样本:从“理论”到“文学诠释”
作品以太原为样本,生动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地域实践路径,其核心逻辑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高度契合:
-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通过“社区服务全覆盖”(第97章)展现“以人民为中心”,如社区食堂、日间照料中心解决“养老难”“吃饭难”;
-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通过“国企改革”(太钢职工收入增长)、“乡村振兴”(太原周边农村文旅发展)展现“共同富裕”的实践;
-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如晋祠数字化(精神文明)与太钢高端制造(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通过汾河治理、晋阳湖生态修复(第100章)展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通过刘开放“外贸订单拒绝暴利、坚守诚信”(第99章)展现“中国商人”的和平发展理念。
如第96章(交通枢纽)中,太原南站“高铁-地铁-航空”的无缝衔接,既体现“基础设施现代化”(物质文明),又通过“晋祠壁画内饰”(精神文明)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协调”,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地方实践的文学缩影。
五、《太原传奇》的创作方法论与社会意义:超越文学的文化实践
《太原传奇》的成功不仅在于叙事创新,更在于其“成熟的创作方法论”与“超越文学的社会意义”,为当代文学创作与文化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5.1 创作方法论的成熟:“双重视角”与“意象贯穿”的运用
- “双重视角”的叙事策略:作品交替使用“上帝视角”(宏观历史分析)与“虫眼视角”(微观个体体验),如第58章(太钢建设)既简述“国家工业化战略”(上帝视角),又描写王炼钢“第一次炼钢时的紧张与自豪”(虫眼视角),实现“历史大势”与“个体情感”的平衡;
- “意象贯穿”的诗学手法:核心意象的反复出现形成“叙事闭环”,如“晋祠周柏”在第1章(西周)、第50章(抗战)、第100章(2025年)的多次出现,既串联历史,又强化“文明传承”的主题;
- “七律点睛”的结构设计:每章结尾的七律诗(如第96章“交通枢纽太原畅,高铁动车通四方”)对章节内容进行诗化提炼,既延续中国“诗文结合”的传统,又增强作品的“民族美学特色”。
5.2 社会意义的拓展:文化认同、历史普及与创作启示
- 城市文化认同的建构:作品通过“文明根脉”的梳理,为太原市民提供了“系统性的文化身份认同”,如晋祠、晋阳古城等符号的反复强化,使“千年晋阳”从“历史概念”转化为“市民的精神归属”;
- 公共史学的传播创新:开辟了“历史普及”的新路径——通过文学叙事,使地方史、技术史从“学术论文”走向“大众阅读”,如青少年可通过“小宇研学”(第98章)了解太原工业史,实现“历史教育的生活化”;
- 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为“地方文学”与“历史文学”提供了创作范本——证明“地方叙事”可承载“宏大文明主题”,“历史书写”可实现“多学科融合”,为同类创作(如其他城市的“文明史诗”)提供了方法论参照。
结论
十八画先生的《太原传奇》以“城市文明生命体”为核心,通过叙事范式的革新、创作难度的突破、文学品格的提升,构建了一部“中国城市文明史诗”。作品不仅填补了中国文学史上“单一城市三千年叙事”的空白,更以“技术文明书写”“平民史观”“中国式现代化地方样本”的特色,实现了文学、史学与文化研究的跨界价值。
从学术意义上看,《太原传奇》为“城市文学”确立了新的创作维度——城市不再是“人的背景”,而是“文明的主体”;为“历史文学”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三实三虚”法则平衡了史料与艺术,“双重视角”实现了宏观与微观的统一。从社会意义上看,作品通过“文明根脉”的梳理,强化了地域文化认同;通过“历史通俗化”的实践,推动了公共史学的传播;通过“太原转型”的书写,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未来,《太原传奇》的研究可进一步拓展至“城市文学比较”(如与《巴黎圣母院》《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对比)、“技术叙事的跨学科分析”等领域,但其作为“中国城市文明史诗”的标杆地位,已毋庸置疑。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学本身,更在于它为“如何书写中国城市的文明记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范,为“中国故事”的地域表达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十八画先生. 太原传奇[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25.
[2] 巴赫金. 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M]. 白春仁,晓河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 陈忠实. 白鹿原创作手记[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4] 太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太原府志(点校本)[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5] 王先明. 晋商与近代山西社会[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2025)[R].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5.
[7]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 太原市统计局. 太原统计年鉴(2025)[Z].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25.
[9] 李泽厚. 美的历程[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Z]. 2003.
来源:草鞋芒杖论平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