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镜头里,一个穿着普通T恤的男人,一边翻着鸡排,一边丢出一些“土味金句”。观众没等反应过来,他已经接上第二句,语气真诚又好笑。
摊子摆在街头,油锅吱啦吱啦地响,烟火味扑面而来。
镜头里,一个穿着普通T恤的男人,一边翻着鸡排,一边丢出一些“土味金句”。观众没等反应过来,他已经接上第二句,语气真诚又好笑。
很快,他火了。
不是靠流量团队,不是靠剧本台词,只是靠一口炸鸡排和几句大实话。
奇怪吗?其实也不奇怪。
在铺天盖地的“成功学”和“内卷鸡汤”里,人们猛然撞见这么一个真实的人,就像走夜路的人突然看见了路边亮灯的杂货铺,莫名松一口气。
关键是,他身上那点朴素的认真和善良,反倒戳中了教育最容易被忽略的核心:
孩子到底该学会什么?
鸡排摊子要从凌晨开始,挑菜、腌肉、切料,一环扣一环。到了中午人多的时候,手上火急火燎,背后汗哗哗淌,连抹额头的空隙都没有。
鸡排哥火了以后,不少人劝他去开直播,做加盟,捞快钱。
他摆摆手:“我就会炸鸡排,把鸡排做好就行。”
说实话,我第一次听见这话的时候,笑出了声。这年头大家都在琢磨怎么躺赢,结果他在原地坚持重复劳动。
可仔细一想,他的那份笃定,正是很多孩子最缺的。
太多家庭教育里,孩子从小被赶鸭子上架:英语要报班,钢琴要考级,篮球也得玩,编程还得学。家长总觉得多学点技能才不吃亏。
可到头来,孩子一身技能像便利贴,贴满又掉落,最后没有一项能沉下来。
你发现没?
孩子们学的内容越来越多,可他们的专注力和耐力却越来越差。画画学三个月嫌枯燥,钢琴练两年就叛逃,连写作文都得家长盯着。
仿佛什么都会,可什么都浅尝辄止。
相比之下,“鸡排哥”没有兴趣班,也没证书,他只会炸鸡排。但他能靠这一件事养活自己,甚至靠认真打动别人。教育说到底,就是先教会孩子把手上的事做好。
完成作业、扫好地、练好字,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才是未来立足社会的基本功。
想象一下,十年后,面试官不会因为你小学时考过珠心算证书而心动,却会因为你能把一份报告写得精准清楚而点头。
因为专注才是真正的底气。
视频里有个场景让我印象很深:学生来买鸡排,他总会多撒点料,嘴里嘀咕一句“读书辛苦”。
这句话不是为了营销,也不是假装关心,而是他真心知道读书的累。
这就是共情力。
懂得别人为什么辛苦,知道别人需要什么。
家长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你要争气”“别落后”。很少有人提醒孩子,班里的同学也会难过,朋友也有压力。于是,孩子学会了竞争,却没学会体谅。
遇到同伴摔倒时,他们下意识不是伸手,而是先算自己会不会被连累。
可社会上真的吃香的,是冷冰冰的赢家吗?
未必。一个不会换位思考的人,可能成绩很好,但很难在团队里被接受。共情力就像一件看不见的铠甲,帮人走得更远。
“鸡排哥”没读过什么心理学教材,可他懂生活。他的“养家糊口够了”,不光是一句朴实的回答,更是一种姿态:
懂得满足,懂得体谅别人问话背后的好奇和善意。
如果孩子能学会这点,他们以后面对社会上的人情世故,就不会手足无措。想象一下,一个懂得关心队友的学生,往往比只会算分数的学生,更容易被团队信任。
毕竟,大家都喜欢和温暖的人一起干活。
排队买鸡排的人,有的冲着味道,有的冲着他的几句“金句”。
“鸡排免费,塑料袋六块。”
这话一出口,大家都乐了。其实顾客不在乎塑料袋的钱,而是在乎那种被认真对待的感觉。
家庭教育里,父母最爱说的就是“别磨蹭”“快点做”。听得孩子心烦意乱,耳朵起茧子,效果却微乎其微。
相比之下,孩子更需要被理解。
“鸡排哥”被质疑的时候,他没有吵架,只是半开玩笑地说一句“我破防了兄弟”。那一刻,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化解了。
真诚的表达,比千言万语更有用。
对孩子来说也是这样。成绩下滑时,你一味批评,孩子只会抵触。可如果你先说一句“是不是最近太累了”,孩子的心防就松了。沟通从不是输送大道理,而是让情绪对上频道。
孩子需要的,是被理解的安全感。教育的温度,就藏在这种细节里。
你一句“我懂你累”,远比一百句“努力点”来得有效。
炸鸡排的摊子冒着烟火气,旁边站着一群笑着的顾客。
有人记住了味道,有人记住了那句“你可以拒绝我,但不要拒绝美味”。而我记住的,是他面对生活的笃定与清醒。
教育说到底,不是塑造一个完美的孩子,而是陪他们在琐碎日子里慢慢成长。专注让他们有底气,共情让他们更温柔,情绪价值让他们更坦然。
等有一天,孩子走到社会上,他们未必要会做十样技能,但他们要有一份能撑起自己的专注;未必要战胜所有同龄人,但他们要懂得在他人痛苦时递上一张纸巾;未必要赢得所有比赛,但他们要能在低谷里对自己说一句“我破防了兄弟”,然后拍拍灰继续走。
教育的滋味,大概也就该像鸡排一样。
热气腾腾,有烟火气,也带点酥脆的幸福感。
来源:教育思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