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微案例丨“永事好商量”:村民议事,深化基层治理新模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3 17:02 1

摘要: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

编者按: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

如何让基层治理更符合民意、更贴合民心?永宁镇探索的“永事好商量”基层协商议事机制,以常态化、规范化的议事平台为载体,搭建起政府、社会与村民间沟通的桥梁,引导多方主体扎实开展协商议事活动,充分激发村民自治活力,让村民成为乡村问题的提出者、解决问题的参与者和监督者、“议事”结果的受益者,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为乡村和谐稳定与发展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打造“能商量”的平台

群众有话有处说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群众诉求多元多样。怎样把大家的声音听进去、把实事办到心坎上?永宁镇党委率先在吴坊营、北关、河湾、阜民街、孔化营等村开展试点工作,建设“永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

试点村依托原有的会议室、群众接待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场所,统一打造线下议事厅,整合村“两委”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产业带头人等多元主体,组建“说事顾问团”,让群众“有话有处说、有事能找到人”。

试点村议事厅

在吴坊营村,原有的群众接待室如今挂上了“永事好商量”议事厅的牌子。村党支部书记吴春瑞介绍:“我们不固定议事日,只要有重要议题就组织议事,把村民关心的事摆上台面一起商量。”

开展议事协商活动

截至目前,5个试点村已累计开展各类议事协商活动150场,逐步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一起议”的良好氛围。

明确“应商量”的标准

民生关切商量着办

“民生为大、民生为要”。永宁镇将民生议题作为村级治理的重中之重,通过明确“应商量”的标准,推动群众的身边事、关键事和长远事“拿出来商量着办”。

为精准掌握民情民意,村“两委”干部主动下沉、常态走访,变“被动受理”为“主动寻访”。通过入户交流,了解村民日常难题,听取他们对村庄规划、公共服务等长远发展的建议,全面掌握群众所思所盼。

环境治理

修建公园

清理河道

今年年初,阜民街村“两委”干部张晓宇走访中了解到村南城墙存在安全隐患。“南城墙落差约6米,墙体为黄土层,如遇上大雨,有坍塌的风险,对城墙上下居住人员、房屋形成潜在危险,需加固处理。”张晓宇认真记录,并将这件事作为议事厅的议题,经协商顺利建设浆砌石护坡,消除安全隐患。

据统计,2025年,5个试点村的“两委”干部累计走访350户次,收集各类意见建议200多条,实现民意在一线收集、感情在一线升温。针对收集到的问题,村“两委”及时梳理分类,划分为环境治理、邻里纠纷、乡风文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类别,并依据问题性质、涉及范围和解决难度明确责任主体与路径,形成分类协商机制。

吴坊营经过议事协商,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理发

“村级大事由书记牵头,急难事务由‘两委’承办,矛盾纠纷请老党员、乡贤调解。”镇组织委员贾海云介绍,“我们还大力整合镇级部门、法律顾问、社会组织等资源,凝聚治理合力,提升办事成效,实现‘群众有话能说、村里有事真办’的治理成果。”

强化“真商量”的成效

推动“金点子”变成“金钥匙”

协商达成共识只是第一步,关键在落实。“说事顾问团”集思广益形成可行方案后,村级组织迅速行动:村里能独立解决的,及时通过村“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研究落实;需要上级支持的,联动镇级职能部门合力推进;确有困难暂无法解决的,则由村干部上门做好解释,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吴坊营村的“鱼菜共生”项目就是“真商量”结出的硕果。村党支部通过“永事好商量”平台,召集村民、党员、返乡能人等多元主体集体讨论村闲置土地创收议题,会上经充分讨论,集体决定利用一部分闲置土地建设大棚。为推动议题尽快落地,村党支部积极对接区、镇资源和北京农科院合作,建成6栋高标准产业大棚,以“鱼菜共生”模式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鱼菜共生”项目·菜

“鱼菜共生”项目·鱼

河湾村同样尝到了“商量”的甜头。针对苹果销售渠道不稳的问题,村党支部带领村民通过议事平台共商对策,最终决定打造“党建+直播+品牌”助农新模式。村党支部书记带着村民拍视频、开公众号、上直播,推出“河湾de礼物”党建助农品牌,将新鲜苹果、手工钩织苹果工艺品、古法苹果干等“土特产”推向市场。“视频上线后累计帮村民卖出苹果6万斤,收入超3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张栋欣慰地说。

河湾村打造助农新模式

在事项推进过程中,议事联络员及时向村民公开进展,自觉接受监督,并根据反馈及时优化方案;办结后,还组织党员和受益群众开展满意度测评,对满意度较低的事项由村务监督委员会跟踪问效,形成“协商—落实—反馈—提升”的完整闭环。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2025年以来,永宁镇依托“永事好商量”议事机制累计解决群众实际问题40个,真正将协商的“金点子”转化为破解民生难题的“金钥匙”。“‘协商议事’已经成为试点村破解治理难题的主要工作方法,据统计,这些村子接诉即办诉求量持续下降,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接诉即办考核成绩持续位居全镇前列。”镇党委副书记李庆民说。

健全“好商量”的机制

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深化

在总结吴坊营、北关等5个试点村经验的基础上,永宁镇修订完善《“永事好商量”基层协商议事品牌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议事目标、流程与实施规范。镇党群办统筹指导,确保协商机制在各村有效落地、有序运转。

围绕“议、商、办、评”四个关键环节,各村逐步建立起议事闭环流程。在规范基础上,各村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议事范围、形式和平台上进行创新,真正畅通村民表达渠道,让共商共议成为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治理新路径。

四步议事法

随着试点经验不断成熟,永宁镇今年将和平街、盛世营等5个村纳入新一批试点范围。“以前觉得村里的事都是干部定,现在我们也成了出主意的人。”一位参与过协商的村民表示,“这样的方式让大家更愿意参与了。”

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深化,永宁镇正推动“好商量”机制在全镇落地生根,让更多村民参与到共商共治中,为基层治理注入持续活力。

记者手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商量”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中国智慧。将其运用于基层治理,有助于不断创新基层治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永宁镇党委以人民满意为标尺,不断推动“商量”机制走向深入,实现办事成效与群众满意度“双提升”,让“共商共治”的治理效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助推村风民风向好、村级事务规范、发展振兴提质。

编辑:董明昊

文字:席瑞媛

图片:永宁镇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