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上,伟星集团有限公司以451.30亿元营收稳坐台州民企头把交椅,全国排名第275位。
在浙江东部沿海,台州临海市这片民营经济的热土上,一家名为“伟星”的企业悄然书写着中国制造业的传奇。
2025年8月,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上,伟星集团有限公司以451.30亿元营收稳坐台州民企头把交椅,全国排名第275位。
这个从几间土房起步的乡镇企业,如今已成为横跨服装辅料、新型建材、光学制品、房地产、水电、金融投资六大产业的商业巨舰。
1976年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雷尚未响起。
在台州临海,一位名叫明丕白的天津人带着一群当地村民,在几间破土房里搭起简陋设备,创办了临海市有机玻璃厂。这就是伟星集团的故事起点。
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作坊式小厂会在数十年后成为台州民营经济的标杆。最初的伟星主要生产有机玻璃制品,在计划经济夹缝中艰难求生。
转机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当大多数企业还在观望时,伟星率先从国外引进了纽扣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
“当时国内服装厂用的都是传统纽扣,我们生产的不饱和树脂聚酯纽扣色彩鲜艳、款式新颖,一推向市场就爆火了。”一位老员工回忆道。
这款“明星产品”让伟星在行业内一炮而红,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
随后的十年间,伟星展现出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从1992年注塑生产线投产,到1999年合金制品面世,再到2001年拉链生产线落地,伟星逐步构建起“大辅料”战略格局。
曾经的纽扣小厂,已然蜕变为产品覆盖拉链、金属制品、织带、绳带、标牌等的综合辅料供应商。
在企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伟星命运的轨迹。
1982年,17岁的临海本地青年章卡鹏进入伟星,成为一名普通工人。这个勤奋好学的年轻人很快引起了创始人明丕白的注意。
“当时的章卡鹏虽然年轻,但做事特别踏实,肯钻研。”一位与章卡鹏共事多年的老同事回忆。1985年,明丕白启动企业骨干培养计划,章卡鹏成为重点培养对象。
从车间到管理岗位,他一步步熟悉着企业的每一个环节。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8年4月,创始人明丕白在深圳不幸遇难,年仅57岁。
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企业发展陷入迷茫。危难时刻,明丕白的妻子胡素文接过重担,成为第二代掌门人。而章卡鹏作为得力干将,辅佐师娘稳定了企业运营。
经过两年的过渡期,2000年,35岁的章卡鹏正式接任伟星集团董事长,成为这艘商业巨舰的新掌舵人。
这位年轻的“少帅”上任时,面临的是如何让传统制造企业在新时代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章卡鹏深谙“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在保持服装辅料优势的同时,他敏锐地捕捉到新型建材市场的巨大潜力。
1999年,伟星新材应运而生,专注于新型塑料管道的研发生产。在当时普遍使用金属管道的市场环境下,伟星新材创新推出PP-R管道系统,以其耐腐蚀、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快速打开市场。
“家装中的水管是隐蔽工程,消费者最担心漏水。我们的PP-R管道虽然价格比普通产品高,但质量可靠,很快赢得了口碑。”伟星新材的一位资深销售经理介绍。
正是抓住了消费者对“看不见的地方更要放心”的心理,伟星新材的PP-R管材毛利率长期保持在50%以上。
与此同时,服装辅料业务也在持续升级。伟星股份不仅成为2004年上市的“纽扣拉链第一股”,更将SAB品牌打造成行业标杆。
从2016年里约奥运会美国队领奖服,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队领奖服,伟星拉链一次次亮相国际舞台,证明了中国制造的品质。
这两家上市公司成为伟星集团最耀眼的两朵“金花”。伟星股份专注“小物件大市场”,毛利率常年稳定在40%左右;
伟星新材则深耕“隐蔽工程的大生意”,净资产收益率长期保持在25%以上。两者相辅相成,构筑起伟星坚实的产业基础。
在很多人眼中,纽扣、拉链不过是寻常小物,毫无技术含量可言。但伟星却用实力打破了这种偏见。
走进伟星股份的检测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测试一款新研发的防水拉链:“普通拉链遇水容易卡住,我们的防水拉链不仅顺畅度不受影响,还能承受一定水压。”
类似的创新在伟星不胜枚举——防止掉漆的拉链、环保可降解纽扣、智能温感变色辅料……
“别小看一粒纽扣,它涉及材料学、美学、人体工程学等多个领域。”伟星服装辅料研究院的工程师表示。
伟星不仅拥有国内辅料行业首个CNAS国家实验室,还设立了国家级拉链钮扣技术研究中心。
更令人惊叹的是伟星的数字化转型。在伟星新材的“智慧车间”里,绿色的塑料管道自动成型、切割、包装,整个流程只有寥寥数名工人监控屏幕。
而在辅料工厂,AI视觉检测系统正以每秒5个的速度自动检测纽扣质量,效率提升300%,漏检率控制在十万分之一以下。
“通过工业人工智能算法工厂,我们管理着全球近1000台产线的视觉检测设备。”伟星信息技术部门负责人介绍道。
这套系统不仅解决了辅料行业“品类多、小而全”的质检难题,更构建起云边端一体的智能制造平台。
纵观伟星集团近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其最令人称道的不是扩张速度,而是稳健的经营哲学。
在财务层面,伟星系企业始终保持“低负债、高现金流”的健康状态。平均资产负债率仅21.39%,且基本没有有息负债。这种保守的财务策略,让伟星在行业寒冬中依然游刃有余。
“我们的应收账款不多,但预收款项不少,这说明下游经销商都愿意提前打款订货。”伟星新材财务总监透露。
这种强大的产业链议价能力,使得伟星的资金占用力指标长期保持在1以上,意味着公司能够有效利用上下游资金。
更难得的是,伟星将创造的自由现金流大量回馈股东。近十年公司创造自由现金流89.26亿元,占净利润的89%。
高分红成为伟星系上市公司的鲜明标签,被投资者誉为“A股最厚道公司”。
在产业布局上,章卡鹏始终坚持“稳健前行”的策略。当其他房企疯狂扩张时,伟星置业深耕安徽市场,在芜湖单一城市实现销售额超百亿;
当同行追逐热点时,伟星坚守制造业根本,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这种“不追求规模最大,但求活得最长”的理念,正是伟星基业长青的秘诀。
结语:从临海乡间的土房作坊到年营收451亿元的产业巨舰,伟星集团的故事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章卡鹏从17岁学徒到集团掌门的经历,更是中国传统企业代际传承的典范。在当下这个追逐风口、崇尚快节奏的时代,伟星的稳健或许显得“另类”。
但正是这种对主业的专注、对技术的执着、对财务的谨慎,让伟星在历次经济波动中屹立不倒。
正如章卡鹏常说:“做企业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重要的不是一时快慢,而是持续奔跑的能力。”
如今,伟星已在泰国、越南、孟加拉建成生产基地,SAB拉链、伟星管道走向全球。这个台州走出的“隐形冠军”,正以自己特有的节奏,向世界展示中国制造的持久魅力。
来源:华商精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