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培育钻石成了珠宝市场里的“热门选手”,它就像是从实验室里“变”出来的宝贝,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人工制造出多结晶钻石,成分、外观、光学性质这些方面和天然钻石几乎一模一样,就像双胞胎似的难分彼此。而且价格那叫一个亲民,天然钻石一克拉动辄数万元,培育钻石一克拉一
最近培育钻石成了珠宝市场里的“热门选手”,它就像是从实验室里“变”出来的宝贝,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人工制造出多结晶钻石,成分、外观、光学性质这些方面和天然钻石几乎一模一样,就像双胞胎似的难分彼此。而且价格那叫一个亲民,天然钻石一克拉动辄数万元,培育钻石一克拉一般 1000 元左右就能拿下。可这看似美好的市场,却藏着不少“猫腻”。
说到这个,在不少电商平台和网络直播间里,培育钻石的价格那叫一个“离谱”。什么“层层把控、百里挑一”还附带权威证书的高品质培育钻石,一克拉仅需 165 元;2 克拉带证书银戒托的培育钻石首单只要 98 元。这价格低得就像天上掉馅饼,让人忍不住怀疑:这些低价培育钻石是真的吗?
目前国内培育钻石主产地是河南,可部分店铺和直播间都号称“河南培育钻”,发货地址却是山东或江苏,而且不少店铺月销量过万单。这就像挂羊头卖狗肉,让人心里直犯嘀咕。记者为了弄个明白,在网络上购买了两枚培育钻戒,其中一家发货地是江苏东海县。可当记者来到东海县寻找一两百元的培育钻石时,得到的答案却让人大跌眼镜。
江苏东海某商户直言:“培育钻一克拉白色的、圆形是 680 元,200 多元、300 多元,100%是假的。正常网上卖带证书的一克拉培育钻最少在 1000 元左右,一克拉培育钻的工费都要 200 多元。”当记者问为啥直播间销售的培育钻石不到 200 元还附有鉴定证书时,不少商户都隐晦地表示不方便讲。还有商户直接说:“在网上卖 100 多元肯定是假的,不可能是培育钻石,如果说是培育钻肯定是假的。反正我们不做假证书,外面有没有假证书,不好评判。”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
原来,部分直播间在混淆概念,“莫桑石”被包装成了“培育钻”。莫桑石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碳化硅晶体,和钻石成分完全不同。它就像个“模仿秀选手”,因为硬度和色泽接近钻石,被切割成了类似钻石的 57 面体,广泛用于制作戒指或项链等饰品。商户为了提升销量,线下往往会称它为“莫桑钻”。这些批发价在 60 元上下的银戒托莫桑石戒指,在不少直播间被包装成“培育钻石”售卖,这简直就是“狸猫换太子”。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儿,除了莫桑石,许多直播间还会用成本更低的“合成立方氧化锆”来冒充培育钻石。广西梧州是全球最大的合成立方氧化锆加工基地,在当地的珠宝市场里,主要销售的是按照钻石切割工艺加工的合成立方氧化锆,品质较低的一克拉只要 0.5 元。这价格低得就像白菜价,部分商户还明目张胆表示无需将产品送去鉴定机构,自己就能制作鉴定证书,还能将假证书编号用激光打在产品腰围上,塑造出钻石的特别标识——腰码。在网络平台上,各类打着“国家实验室认可”“国家计量认证”等权威标识的证书也仅需几元就能买到,这造假成本低得让人咋舌。
记者为了验证,把在直播间内购买的两枚单价在 150 元的号称是培育钻石的戒指送到浙江杭州黄金珠宝饰品质量检验中心检测。结果让人大吃一惊,浙江黄金珠宝饰品质检中心主任严雪俊说:“这两个戒指目前我们通过珠宝的检测,结论两个戒指都是合成立方氧化锆。”不仅如此,商户宣称的 925 纯银戒托,经过检测后发现,其中一枚戒托是成本仅为几元的铜合金镀银,而另一枚戒托,则是容易导致佩戴者皮肤过敏的镍合金,完全不含银。这两枚戒指的生产成本都不到 3 元,属于较为劣质的仿品,这简直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我觉得啊,这些不良商家就是抓住了消费者贪图便宜的心理,用低价来吸引人,然后以次充好,甚至公然造假。这就像在市场上卖假药,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还破坏了整个市场的秩序。据相关数据显示,仅在黑猫投诉网站上,就有大量消费者就“购买到假培育钻石”向商家和电商平台维权,这说明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从后续发展来看,我觉得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监管部门加大打击力度,对这些制假售假的商家进行严厉处罚,让他们不敢再造假。就像给市场装了一个“紧箍咒”,让不良商家不敢轻易越界。另一种可能是消费者更加理性,不再贪图便宜,学会辨别真假,让这些假货没有市场。这就像给消费者装了一双“慧眼”,让他们能看清真假。
对于消费者来说,要学会区分真假培育钻石。业内人士表示,莫桑石和合成立方氧化锆价格较低,甚至不到培育钻石的 1%,因此工厂的切割加工工艺往往比较粗糙。消费者可以通过放大镜,看珠宝表面的切面是否对称来检验。此外,虽然部分直播间附送的假鉴定证书有二维码,但用手机扫码后通向的往往是山寨的鉴定机构网站,消费者要仔细辨别。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律师也表示,这是对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的侵害,如果金额较小,比如 5 万元以下,主要是民事赔偿,如果累计制假售假金额达到 5 万元以上,可能会涉及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
培育钻石市场本应是一片充满希望的“蓝海”,可如今却被这些“李鬼”搅得浑浊不堪。大家在购买培育钻石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呢?快来评论区说说,咱们一起揭露这些不良商家的“真面目”。
来源:雨里寻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