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用书信体讲的是20世纪初,乔治亚州农村一个黑人少女西莉怎么活下来、怎么找回自己的故事。
爱丽丝·沃克的《紫色》要出新版电影了,今年圣诞就能看。
其实,这书可是老经典了,1982年出版到现在,热度就没掉过。
它用书信体讲的是20世纪初,乔治亚州农村一个黑人少女西莉怎么活下来、怎么找回自己的故事。
后来还拿了普利策奖,1985年改了电影,2005年又做成百老汇音乐剧,这次新片还是按音乐剧改的。
以前看这作品,大多人都盯着自我发现、姐妹情谊这些点说,本来想也跟着聊这些,但后来发现有个被忽略的点特有意思,里面的植物。
最近为了新片宣传,史密森尼花园和非裔美国人历史文化国家博物馆还专门办了线上研讨会,找了植物播客人科拉·B·托金和园艺学者特里·斯佩特来聊这个,才算把这层隐喻给扒透了。
1985年那版电影里,有个西莉园圃的航拍镜头,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没太在意,后来听研讨会解读才反应过来,这镜头拍的哪里是园子啊,明明是西莉的20年。
西莉那20年过得多苦不用多说,从被欺负到慢慢站起来,最后能自己做主。
园圃也跟着变,从一开始稀稀拉拉没几棵苗,到后来长得郁郁葱葱。
很显然,这园子就是西莉的“成长日记”,她种的不是菜也不是花,是自己的底气。
还有向日葵,这东西出现的时机特别妙。
西莉和妹妹奈蒂重逢的时候,俩人没说一句话,但屏幕上突然闪过向日葵的拟人化影像,看着就特开心。
托金在研讨会上说这是象征纯真,我觉得不止,分开那么多年,俩人心里那点没被磨掉的念想,靠向日葵一衬,比说多少话都管用。
更有意思的是小说里“人如树”的比喻,休格说“如果我砍树,就像割破了自己的手臂”。
斯佩特解释的时候,我才明白这不是随便写的。
树在非裔文化里代表的是历史和根基,以前黑人祖先从非洲被带到美洲,会把谷物、种子藏在头发里带过去,到了新地方就种。
这哪是种庄稼啊,是把自己的文化根留住了。
其实,现在美国南方还有黑人社区在做“种子保存计划”,比如阿拉巴马州的“非洲种子库”,专门存那些老种子,种西非高粱、非洲南瓜这些有文化意义的作物。
如此看来,《紫色》里写的“树”,不是虚构的象征,是真真实实延续下来的文化。
除了成长,植物还帮西莉“逃”过不少苦。
小说里西莉说“我抽烟是因为想和上帝说话,我抽烟是因为想做爱”,这话看着有点轻松,托金却在研讨会上叫它“植物性逃离”。
一开始我没懂,后来琢磨了琢磨,西莉那时候没别的办法啊,受了委屈、心里难受,只能靠抽烟找点安慰。
这烟草虽然不是什么治病的药,却成了她缓解创伤的出口。
其实,这哪是抽烟啊,是她在困境里给自己找的“透气口”。
斯佩特还说,现实里黑人女性也常这么做。
比如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的时候,南方乱得很,黑人女性没别的办法,就打理小花园,种点花、种点蔬菜。
一方面能补贴家用,另一方面在园子里忙活的时候,心里的慌和乱能少点。
毫无疑问,这花园就是她们的“疗愈所”。
更巧的是,美国园艺治疗协会做过研究,说非裔群体参与园艺活动的比例比其他族裔高,而且园艺对缓解种族创伤、焦虑情绪特别管用。
搞不清的人可能觉得这是巧合,其实不是,沃克写的“植物疗愈”,本来就是从黑人女性的真实生活里来的。
现在新片的宣传片也放出来了,里面还是能看到郁郁葱葱的树、垂挂的藤蔓,还有紫色的花。
很显然,新片没丢这个核心,还是想通过植物,让大家看到黑人女性的生存智慧。
说真的,以前看《紫色》,只觉得是个讲抗争的故事,现在扒完这些植物隐喻,才发现它藏得这么深。
紫色花田是西莉人生的起点和归宿,园圃和向日葵是她的成长和根基,“植物性逃离”是她的疗愈办法。
这些植物串在一起,让《紫色》不只是个女性成长故事,还成了一首写给土地和文化的颂歌。
这次新片上映,倒是个好机会,能让更多人注意到这些细节。
并非明智之举的是只看剧情热闹,要是能多琢磨琢磨里面的植物,说不定能读出更多味道,毕竟,这些藏在花花草草里的,才是《紫色》真正的魂。
来源:有风来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