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日晚,广东卫视“明月共潮生”2025大湾区非遗中秋晚会于汕头潮阳体育中心完成录制。晚会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主线,通过“月满·时”“故乡·时”“万家·时”三大篇章,汇聚萨顶顶、吕方、段奥娟、奥运冠军林跃等实力唱将与运动健儿,融合英歌舞、笛套音乐
10月2日晚,广东卫视“明月共潮生”2025大湾区非遗中秋晚会于汕头潮阳体育中心完成录制。晚会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主线,通过“月满·时”“故乡·时”“万家·时”三大篇章,汇聚萨顶顶、吕方、段奥娟、奥运冠军林跃等实力唱将与运动健儿,融合英歌舞、笛套音乐、潮阳剪纸、潮剧等十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更首创千架无人机与百人国乐团的跨界演出,让沉睡的非遗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潮阳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旅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超过120万人,当中秋明月高悬,乡音乡情成为连接游子与故土的情感纽带。
月明人尽望,相聚话团圆,晚会特别设置“侨声话团圆”的环节,通过世界中华厨师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潮菜大师叶飞与华侨同胞的互动,引出华侨分享异国他乡的中秋记忆,寄以全球华侨团圆过中秋的美好祝愿。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在“潮声话古今”的环节中,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潮学国际研究会执行会长林伦伦和文科二级教授、一级作家郭小东,从潮汕方言的视角切入,风趣解读文化密码,让观众在欢笑中加深对潮汕文化的了解与喜爱。
明星嘉宾们则以歌声唱响经典作品,串联起大众同根同源的中秋文化记忆。萨顶顶以《左手指月》《万物生》的空灵吟唱为中秋月夜增添灵动意境;吕方以《弯弯的月亮》《团圆》分享温暖的家的故事;段奥娟《看过晚霞》的青春旋律唱出心怀远方的游子心声;李霄云《念》的温情诉说与百万侨胞心弦共振;东山少爷、马海生、黄堃、安子与九妹、海伦等歌手与乐队,以音乐为桥,全球华人在团圆的月光下共筑情感的共鸣。
“英歌起源于潮阳。”近三百年来,这项充满力量的民间舞蹈已深深融入当地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晚会开场,300名英歌表演者挥动英歌槌,整齐舞步踏响地面,呐喊声响彻云霄。大屏幕上,各英歌队旗帜次第升起,讲述着这项技艺的传承故事。队伍中更不乏“特殊力量”:庄恩琪、桃园幼儿园英歌队的小队员“奶凶带萌”,西门女子英歌队干练飒爽,既传承了英歌之魂,更焕发出时代新彩。
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源头,千年古县潮阳底蕴深厚。除英歌舞外,笛套音乐、潮阳剪纸、潮州大锣鼓、布马舞等十余项潮汕文化瑰宝轮番登场,带来沉浸式“文化盛宴”。
当《一壶好茶一壶月》旋律响起,潮阳剪纸服饰秀将传统剪纸艺术化为华服上的精美纹样,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演绎“传统与时尚的对话”;叶枫华融合说唱与潮剧唱腔的《潮》,激活非遗的当代表达;笛套音乐《灯楼》曲调悠扬,勾勒静谧意境;潮州大锣鼓伴奏的《鼓扬新风》则舞动醒狮金龙,将民俗热烈与节日欢腾完美交融。
现场更以精心布置的八仙桌、油柑、橄榄、贵屿朥饼、海门糕仔等特色美食,展现潮汕人刻在骨子里的待客之道,让嘉宾感受质朴厚重的文化“松弛感”。
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以高质量发展为引擎,融汇传统底蕴与现代活力,绘就出一幅独具特色的奋进画卷。
晚会创新采用“科技+非遗”形式,展现“百千万工程”下的潮阳与大湾区新貌。上千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在夜空中变幻出港珠澳大桥、潮阳文光塔等地标图案,配合百人大乐团奏响《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等新编古曲,观众在欣赏非遗之美的同时,亦感受到这座粤东古邑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
适逢粤港澳大湾区即将迎来十五运会,奥运跳水冠军林跃携手冲浪、帆船等项目健儿,以原创歌曲《荣耀时光》唱响运动赞歌。这首为十五运特别打造的助威曲,不仅展现运动员“勇立潮头”的拼搏精神,更将昂扬向上的湾区气质延伸至各行各业,融入百姓日常。
“明月共潮生”2025大湾区非遗中秋晚会由广东广播电视台、中共汕头市委宣传部、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指导,广东卫视、中共汕头市潮阳区委宣传部、汕头市潮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据悉,晚会将于10月6日(中秋节)21:20在广东卫视、大湾区卫视同步播出。(肖树鹏 李盛和)
来源:粤东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