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聊起半导体,大家最先想到的肯定是芯片、光刻机这些天天上热搜的词,好像整个行业就围着这几样转。但最近翻行业报告才发现,好多人都忽略了藏在产业链里的“隐形选手”——那些不怎么被关注的细分赛道,反而成了国产替代的突破口,今年的发展速度比热门领域还猛。
聊起半导体,大家最先想到的肯定是芯片、光刻机这些天天上热搜的词,好像整个行业就围着这几样转。但最近翻行业报告才发现,好多人都忽略了藏在产业链里的“隐形选手”——那些不怎么被关注的细分赛道,反而成了国产替代的突破口,今年的发展速度比热门领域还猛。
就拿半导体里的“清洗环节”来说,可能有人听都没听过,但这可是芯片制造的关键一步。芯片生产过程中,硅片上只要有一点点杂质,后续的电路就会出问题,所以每道工序后都得清洗,整个流程下来要洗几十次。以前这活儿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日本的SCREEN、美国的Lam Research占了快80%的市场。
但今年不一样了,国内企业开始发力。根据2025年6月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数据,国产半导体清洗设备的市占率已经从去年的12%涨到了18%,虽然看起来涨幅不大,但关键是技术突破了——以前只能做中低端清洗,现在能搞定14纳米芯片的清洗工序,跟国外的差距缩小了不少。像某家国内企业,今年前5个月的订单量比去年全年还多,客户里甚至有做先进制程的大厂,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赛道是“半导体级石英材料”。别以为石英很普通,芯片制造用的石英砣、石英舟,要求比珠宝级还高,得是超高纯度的石英砂做的,杂质含量要控制在百万分之一以下。以前全球就两家能做顶级的,美国的Corning和日本的Tosoh,国内企业只能买他们的成品加工,成本高还容易被卡脖子。
但今年有了新变化,2025年3月,国内某石英企业宣布量产99.9999%纯度的石英砂,打破了国外垄断。更关键的是,价格比进口的低30%,一下子就打开了市场。根据行业统计,今年二季度,国内晶圆厂采购的国产石英材料占比已经达到25%,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不少从业者说,以前买进口石英砂得等3个月,现在国产的一周就能到货,不仅省钱还省心,这种“家门口的便利”,比啥都实在。
第三个值得关注的是“半导体检测设备”里的“探针台”。芯片造出来后,得用探针台给每个芯片做“体检”,测试性能好不好,不合格的要挑出来。以前高端探针台基本被美国FormFactor和日本东京电子垄断,国内企业只能做低阶产品,测不了先进制程的芯片。
今年这个局面也有了突破。2025年5月,国内某检测设备企业推出了能测7纳米芯片的探针台,经过验证,测试精度和速度跟进口设备差不了多少,但价格只要进口的60%。而且售后服务响应特别快,进口设备坏了修得等半个月,国产的24小时内就能上门。根据最新数据,今年上半年,国内中高端探针台的国产替代率已经从去年的8%涨到了15%,虽然还没追上国外,但这个进步速度已经很让人惊喜了。
网上对这些细分赛道的讨论,最近也多了起来。有人说“以前总觉得半导体离我们很远,没想到国内企业在这些‘小领域’里这么能打”,也有人感慨“比起追着热门跑,这种沉下心搞技术的企业更让人踏实”,还有人关注“这些赛道能不能带动更多就业”。这些声音都很实在,毕竟大家看半导体行业,不只是看热搜上的热闹,更希望看到真真切切的进步,看到国产技术能真正落地、解决实际问题。
可能有人会问,这些细分赛道没那么“光鲜”,为啥值得关注?其实道理很简单,半导体产业链就像一条长长的链子,缺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以前我们总盯着芯片制造这个“龙头”,却忽略了旁边的“螺丝钉”,结果发现卡脖子的往往是这些不起眼的地方。现在国内企业在这些细分赛道上突破,就像给产业链补上了一个个“缺口”,让整个链条越来越结实。
而且这些赛道的进步,不只是企业的事,跟我们普通人也有关系。国产设备多了,芯片制造成本会降低,最终电子产品的价格可能更实惠;国内企业技术突破了,会带动更多相关岗位,给年轻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这种“一步一个脚印”的进步,让大家看到了国产半导体的希望——不是靠炒作,而是靠实实在在的技术积累,靠日复一日的坚持。
现在再看半导体行业,就不会觉得只有“热门领域”才重要了。那些默默努力的细分赛道,那些不怎么上热搜的企业,其实正在悄悄改变行业格局。它们或许没有那么多光环,但正是这些“隐形选手”的崛起,才让国产半导体的未来更有底气,也让我们对“中国芯”的期待,从“能不能做到”变成了“能做得更好”。这种脚踏实地的进步,比任何热搜都更让人安心,也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支持。
来源:小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