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个叫李俊永的“鸡排哥”,火了。全网都在吹捧他,说他励志,说他真诚,说他用6块钱的鸡排,卖出了600块钱的情绪价值。景德镇当地文旅更是把他捧上了天,又是发证书,又是请他去开座谈会,俨然成了一张城市新名片。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个普通人靠着勤劳和真诚,接住了
最近,一个叫李俊永的“鸡排哥”,火了。全网都在吹捧他,说他励志,说他真诚,说他用6块钱的鸡排,卖出了600块钱的情绪价值。景德镇当地文旅更是把他捧上了天,又是发证书,又是请他去开座谈会,俨然成了一张城市新名片。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个普通人靠着勤劳和真诚,接住了泼天富贵的励志故事。
这真的是太可笑了。小伊我今天就说点不一样的,可能会被喷,但这就是小伊我此时此刻最真实的想法,那就是:鸡排哥的爆火,不是什么励志神话,而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哀。当整个社会都在为一个街边小贩的“言行举止”而集体狂欢时,这背后暴露出的问题,远比那一锅油要滚烫得多。
一场精心包装的“感动”,一个被焊死的商业牢笼
我们先来看看,鸡排哥到底是怎么火的。
他叫李俊永,一个在景德镇中学附近摆了五年摊的中年男人。一辆三轮车,两口油锅,就是他的全部家当。他能火起来,靠的是几句俏皮话和几个“有原则”的规矩,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真诚。
比如,他说:“鸡排免费,塑料袋6块。”“你可以拒绝我,但是你不能拒绝美味。”听着是不是挺有趣?再看他的规矩:下午四点半以后不接散客,专门等着给学生做;卖给学生永远便宜一块钱。这些细节通过短视频的放大,瞬间让他成了一个有人情味、有原则的“鸡排主理人”。网友们疯狂点赞,说这是“6元的鸡排,60元的服务,600元的情绪价值”。
然后呢?流量来了。他的摊位前排起百米长队,有人排队三四个小时就为了一块鸡排,甚至出现了黄牛,把6块的鸡排炒到50块。当地城管都惊动了,专门为他增设便民服务点,维持秩序。他本人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贩,变成了登上官方座谈会的“城市名片”。
看上去是不是很美?一个普通人靠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尊重和财富。但你仔细算一笔账,就会发现这根本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他每天早上6点出摊卖肉夹馍,中午回家备料,下午3点再出摊卖鸡排,火了之后更是要站到晚上10点多,一天工作接近20个小时。他一个人忙不过来,把整个“鸡排家族”都动员起来了:鸡排嫂、鸡排奶、鸡排舅、鸡排侄……全家上阵。累到什么程度?网上有视频,他累到“忙出痛苦面具”,手臂上全是新旧烫伤的疤痕。
这么拼命,他能赚多少钱?我们来算一笔账。一块鸡排6块钱,就算利润对半开,一块赚3块。他和他的一大家子,拼尽全力,一天能炸多少份?500份?1000份?就算一天能净赚两三千,一个月下来,撑死了也就是几万块钱。
几万块,对一个路边摊来说,确实是顶天了。但这背后是什么?是他和他家人每天超20小时的站立,是满身的油烟和烫伤,是没有任何杠杆的、纯粹出卖体力和时间的原始劳动。
现在我们再看看他坐拥的流量是什么价值。他账号开通几天,粉丝就突破几十万,视频点赞几百万。在今天的互联网上,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一个同级别的网红,如果转型去做直播带货,选品不出大错,一个晚上卖掉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货,都不是新闻。就算按20%的佣金算,那也是几百万、上千万的收入。
看清楚这个差距了吗?一个月几万块,和一个晚上几千万。
这就是鸡排哥的悲哀。他站在一座金山上,但能装进口袋的,只有他手里那个6块钱的塑料袋。剩下的,除了把他和他全家累得半死,全部都蒸发掉了。为什么?因为他的商业模式,是纯粹的手工业。它的上限,被物理定律死死钉住了。时间,一天就24小时。体力,会耗尽。产能,一个油锅就那么大。
他再火,也只是一个高效率生产鸡排的工具。他获得了不属于他这个商业模式能够承接的机会,而承接不了的流量,在商业上就是百分之百的浪费。这就是最残酷的商业资源错配。
真诚的“主理人”,与傲慢的“伪主理人”
更有意思的是,鸡排哥的爆火,恰好发生在一场关于“主理人”和“预制菜”的舆论风暴之后。
一边,是以上海为代表的“主理人”文化。一杯咖啡卖五六十,一家小店规矩比顾客还多,动不动就“不接待上帝,只招待朋友”。他们把本该透明的商品信息藏在“格调”和“美学”的幌子后面,实际上是拒绝参与正常的市场竞争,用一种傲慢的姿态筛选甚至教育消费者。
另一边,是像西贝这样的连锁餐饮巨头,因为预制菜和糟糕的情感营销被骂得狗血淋头。西贝那个《我给大爷一碗汤,大爷要送我北京一套房》的故事,尴尬到脚趾抠地;那个“孩子在西贝学会吃饭”的视频,表演痕迹重到让人反胃。他们试图用精心编排的故事来营造“真诚”,结果却暴露了骨子里的虚伪和对消费者的轻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鸡排哥的出现简直就是一股清流。他也被网友戏称为“鸡排主理人”,但他这个“主理人”是反着来的。他不教育顾客,而是用幽默化解你的等待焦虑;他不搞饥饿营销,而是因为要去赴和学生的约而“拒绝”顾客;他不用预制菜,每天现买现腌,油都每天换。
你看,消费者苦“伪主理人”和“工业糖精”久矣。大家厌倦了那些精心包装的假精致,厌倦了那些高高在上的说教。所以当一个如此真实、接地气、把你当“上帝”一样捧着的摊主出现时,压抑已久的情绪瞬间爆发了。大家追捧鸡排哥,本质上是对那些傲慢商家的一次反向审判。
但这恰恰是更深一层的悲哀。为什么?因为我们这个市场,似乎只剩下了两种选择:要么,是鸡排哥这样有人情味但效率极低的“手工作坊”;要么,是西贝那样冷冰冰、毫无温度但规模化的“工业流水线”。
难道真诚和效率就不能共存吗?难道一个良心的商人,就注定只能被困在三轮车上,靠透支自己的身体来换取微薄的利润吗?我们追捧鸡排哥的真诚,恰恰是因为这种品质在更高效、更具规模的商业模式中已经极度稀缺。我们为他欢呼,其实是在为一种正在消亡的商业文明唱挽歌。
被选中的“牛马”,一场心照不宣的社会规训
最关键的问题来了:为什么偏偏是鸡排哥火了?真的是偶然吗?
从临沂“拉面哥”到合肥“盒饭姐”,再到景德镇“鸡排哥”,你会发现,这些被流量选中的素人,身上都有惊人的共同点:他们都身处社会底层,从事着极其辛苦的体力劳动,产品价格低廉,但他们本人却都展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乐观、淳朴和善良。
这背后,就是一盘大棋。
你想想,在当下这个经济环境里,大家都在抱怨什么?内卷、996、35岁危机、阶层固化。年轻人普遍感到焦虑和迷茫,戾气越来越重。这个时候,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榜样?
是像张雪峰那样,教你如何精打细算、如何利用规则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功利主义导师”吗?不,这种人太危险了。他会教会所有人去争抢本就不多的蛋糕,会挑战现有的分配结构。所以你看,他的声音总是被有意无意地压制。
社会需要的是鸡排哥这样的“安全牌”。他代表什么?他代表埋头苦干,一份付出一份收获;他代表安于现状,从不抱怨,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他代表一种对现有结构没有任何威胁的、温顺的奋斗模式。
所以,整个社会舆论开始不遗余力地赞美这种低效率的勤奋和乐观。官方下场背书,媒体跟进报道,把他塑造成一个完美的道德偶像。这背后是什么?这就是在调整所有人的心理基准线。
决策者们在通过鸡排哥的故事,向所有人传递一个潜台词:你看,生活可以这么苦,但他依然这么快乐。你们还有什么资格抱怨?别总想着一步登天,别总想着挑战规则,学学鸡排哥,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干,就算赚得不多,也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这是一种极其高明的社会规训。它用一个看似温情的励志故事,巧妙地化解了潜在的社会矛盾,拉低了所有人的欲望和期望值,让你心甘情愿地接受自己的“牛马”身份,甚至还为自己的“牛马”生活感到自豪。
所以,你还觉得感动吗?我只觉得害怕。
我们为鸡排哥的爆火而狂欢,就像一群笼子里的仓鼠,在为那只跑得最快、最不知疲倦的同伴鼓掌。我们赞美它跑动的姿态有多么优美,却从来不敢去问,我们为什么会在这个该死的笼子里。
流量的潮水退去后,谁还记得那个卖鸡排的?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国外。美国那个搞共享办公的WeWork,创始人天天喊着“改变世界”,把租办公室的生意吹成了“人类社群组织”,估值一度飙到470亿美元。结果呢?财报一出,全是亏损,泡沫瞬间破裂,创始人被踢出局。还有一个意大利奢侈品牌Loro Piana,天天讲“可持续”、“尊重自然”,结果被扒出供应链存在严重的劳工问题。
你看,无论国内外,靠讲故事、卖情怀来忽悠人的套路,都越来越行不通了。因为互联网让一切透明化,消费者手里有了话语权,你再敢端着、再敢装,代价就是被全网笑话。
鸡排哥的真诚,正是戳破这些虚假叙事的利器。但可悲的是,他自己也成了这个流量机器的一部分。
当国庆假期的潮水退去,当下一个“XX哥”、“XX姐”出现,还会有多少人记得景德镇那个卖鸡排的李俊永?流量是无情的,它能在一夜之间把你捧上神坛,也能在第二天就把你忘得一干二净。那个曾经红极一时的“普通人”于文亮,现在还有几个人提起?
当热度消散,留给鸡排哥的,可能还是一辆三轮车,一身的油烟,和那双布满烫伤疤痕的手臂。
他被巨大的流量砸中,却没能完成商业模式的跃迁,最终只是为这个时代的宏大叙事,提供了一小段感人肺腑的注脚。
所以,别再为鸡排哥的爆火感动了。他是一个好人,一个勤劳的普通人,这毋庸置疑。但他的“成功”,恰恰反衬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巨大悲哀:我们正在不遗余力地赞美一种低效的勤奋,我们正在心安理得地接受一种结构性的困局,我们正在用一个又一个“人间烟火”的故事,来麻痹自己对真正问题的思考。
这,才是那块6元鸡排背后,最让人不寒而栗的真相。
来源: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