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罗斯无人机现身波兰与罗马尼亚上空 —— 无论是否有意为之 —— 已在欧洲引发严重危机。除了(欧盟认为的)俄罗斯通过此举 “政治示威式展现升级意图” 外,西方还不得不直面一个事实:自身在军事技术上已落后于对手。在约 20 架越境的 “天竺葵” 式诱饵无人机中,
在俄乌战争中,无人机大获全胜。无人机剥夺了步兵、空军和炮兵的优势,并让西方感到恐慌。
如今,专家们在争论:未来所有战争都会是 “无人机战争”,还是只有这场战争是这样?
关于 “无人机革命” 的深度解析。
俄军攻击型无人机在乌克兰扎波罗热州的运用。
俄罗斯无人机现身波兰与罗马尼亚上空 —— 无论是否有意为之 —— 已在欧洲引发严重危机。除了(欧盟认为的)俄罗斯通过此举 “政治示威式展现升级意图” 外,西方还不得不直面一个事实:自身在军事技术上已落后于对手。在约 20 架越境的 “天竺葵” 式诱饵无人机中,有 15 至 17 架未被击落,最终因燃料耗尽坠毁;而那些被击落的无人机,西方为拦截它们动用了 “阿姆拉姆”(AMRAAM)空空导弹 —— 其造价几乎比无人机本身高出两个数量级(这还未计入战斗机的升空成本)。
这场危机的种子,早已落在军事分析家们深耕的 “土壤” 中:许多分析家观察俄乌战场的 “绞肉机” 态势后认为,无人机已在军事领域引发不可逆转的革命 —— 这场革命几乎让西方军队沿用的所有作战方法沦为无用之物。这种 “无人机恐慌” 盖过了另一些专家的声音,他们认为俄乌冲突中无人机的泛滥并非 “革命”,而是两国军队用来掩盖自身弱点的 “补丁”。持怀疑态度者指出,在其他环境与战场条件下,其他作战方法与工具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西方无需与俄罗斯(及中国)陷入 “无人机竞赛”、批量生产数百万架无人机,只需找到对抗这数百万架无人机的方法即可。
“无人机革命” 的核心是什么?
根据乌克兰方面评估,2025 年双方超过 70% 的战场损失由无人机造成 —— 但这只是 “无人机革命” 最直观的体现。至少在当前这场特定战争中,无人机不仅取代了其他武器装备,更重塑了战术、战役法乃至战略层面的作战逻辑。
与俄罗斯国防部关系密切的俄罗斯战略与技术分析中心主任鲁斯兰・普霍夫,结合俄乌战争的实战案例,完整阐述了这场革命的核心原则 —— 这一观点得到许多西方专家及多国军方人士的认同。普霍夫认为:
搭载传感器的无人机,本质是 “通信系统的终端”—— 通过该终端,大量信息(包括视频)可实时传输给多个 “接收方”;
从无人机传感器到指挥官(甚至基层战术单元指挥员)的通信链路完全打通,彻底消除了 “战争迷雾”。数千年来,“战争迷雾” 一直是作战行动的核心制约因素:历代名将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能在未知对手意图的情况下预判其行动。如今,战场及后方上空的数千架无人机能实时侦察敌军所有动向,并同步反馈给指挥官;
顺理成章的下一步,是为无人机配备武器 —— 发现目标后立即发起攻击,将 “侦察 - 打击” 周期压缩至零。即便是非顶尖军队,也因此获得了侦察能力与数百万件高精度武器。未来,各级指挥官可在 “透明化战场” 上,为发现的任何目标直接选择打击手段 —— 所有被发现的目标都将被立即摧毁,这在部分战场区域已成为现实;
如今在乌克兰,无论是前线还是后方(纵深 10-15 公里范围内),兵力与装备的集中部署已完全不可能 —— 而这一能力曾是数千年战争中 “战役法的基石”。取而代之的作战原则是 “伪装与分散”:部队、武器装备、指挥部、弹药库等均需分散配置;
过去战争中依托 “机械化纵深突破” 的作战模式已不复存在 —— 除非一方在无人机领域获得绝对优势,完全掌控战场及后方的制空权;
无人机已 “占领” 低空(即便只是近地空域),对传统海军舰队构成威胁,未来甚至可能成为地面部队的核心作战力量;
无人机与人工智能、卫星侦察及卫星通信系统的整合,将使其具备打击几乎任何纵深目标的能力;
若想在 “后工业化社会的未来战争” 中取胜,首要任务是压制敌方无人机,并夺取己方无人机在空、地领域的控制权。
在 “普京行动”(直译: “операция «Паутина»” )后,各界再次热议俄乌两军的 “无人机大战”。这场较量自 2022 年起便持续进行,并主导了整场战争的走向。关于 “无人机战争” 的详细解析及胜负预判,可参考 4 个月前发布的专题报道《俄乌无人机大战:谁能笑到最后?》
三年前,上述理念听起来还如同天方夜谭,但如今它似乎已具备坚实基础 —— 部分 “革命” 已在乌克兰战场成为现实。很大程度上,正是侦察无人机与 “神风特攻队” 无人机(自杀式无人机)的存在,让兵力集中部署变得不可能。
前线几乎已 “无人化”:一年半前还需连、营级部队攻防的区域,如今仅有 2-5 人的步兵小组或摩托化小组活动。进攻方小股部队试图渗透至敌方后方,站稳脚跟并 “囤积力量”;而前线与后方的补给任务,也越来越多地由无人机承担。在浅近后方,数十甚至数百名无人机操作员持续 “灼烧” 10-15 公里纵深内的所有移动目标 —— 近期,随着信号中继无人机的普及,这一打击纵深已延伸至 30 公里。
然而,这一战场图景与 “不可逆转的革命” 描述仍相去甚远。首要原因在于,除无人机与通信系统(及步兵数量)外,双方军队的其他作战能力均极为薄弱:
俄空天军(VKS) 仅装备数百架现代化战机,且单机日均出动架次远低于 20-30 年前西方联军在伊拉克、南斯拉夫战场上的水平。由于乌克兰防空系统未被完全压制,俄军战机仅能在距前线数十公里处活动,投放滑翔炸弹并发射数量有限的巡航导弹与空射弹道导弹;
乌克兰空军 处境更糟:其装备的西方现代化战机不足 30 架,各类喷气式战斗机与轰炸机(包括经改装可使用西方弹药的苏制机型)总计约 100 架 —— 近四年战争造成的损失与装备损耗已严重削弱其战力。在敌方空中与防空优势下,乌军战机需完成复杂机动才能投放滑翔炸弹,打击范围因此受限;
双方炮兵 在战争前两年曾是 “主力打击力量”(2024 年前一直承担主要火力任务),但如今已消耗全球范围内的大量炮弹库存。由于弹药消耗速度远超生产能力,大量火力任务已转移给无人机;
无人机虽精度极高(有时是所有武器中精度最高的:通过光纤操控的无人机可直接从窗户或装甲车舱口飞入,操作员还能在内部选择打击目标),但这不代表其具备 “超自然效能”。双方均宣称年产量达数百万架无人机,但这些无人机并未打击数百万(甚至数十万)个目标。尽管无人机并非唯一打击手段,俄乌双方每年仍有数万人在前线阵亡;若计入伤员,无人机的命中率可能不足 10%—— 即便假设 “1 架无人机造成 1 人伤亡”;
双方军队均已对无人机操作员产生依赖:一位在乌军作战的西方志愿者在一篇(业内知名的)文章中描述,若无无人机支援,乌军士兵根本无法行动;
此外,“人工智能全程操控无人机(从起飞到打击目标)” 的革命尚未发生,“自主无人机蜂群” 仍未成为战场现实。目前,1 架无人机仍需 1 名操作员操控 —— 在战场人员紧缺的情况下,数万名 “无人机操作员” 已成为难以承受的 “奢侈品”;
乌克兰战场上的 “无人机革命” 之所以能发生,核心在于民用技术与零部件的可及性,以及军方官员愿意立即将其投入实战。几乎所有无人机均采用中国零部件组装(其中许多零部件是中国获西方授权生产的);卫星通信服务由私营公司提供(俄军甚至非法接入 SpaceX 终端)。只要国际贸易仍在进行,此类技术的扩散便无法阻止(泽连斯基曾抱怨中国更愿意向俄罗斯提供零部件)。在全球对抗背景下,以中国为首的阵营将在无人机领域占据优势;
即便无人机数量达数百万架,“战争迷雾” 也未完全消散。双方仍能向关键方向调遣预备队 —— 而敌方对此无能为力。这是 “阵地战僵局” 的重要原因(其重要性不亚于无人机):“神风无人机” 阻止了机械化部队快速纵深突破,而调往突破点的预备队则遏制了缓慢推进。此外,机动作战早在 2022 年底便已结束 —— 当时战场上空的无人机数量还很少;
最后,尽管乌克兰在战争不同阶段曾在无人机数量、质量及运用组织上占据优势(如今至少与俄军持平),但客观而言,它并未赢得这场战争。更重要的制胜因素仍是俄军的兵力优势,以及其在制空权与炮兵火力上的领先地位。
西方军队如何对抗无人机?北约应加入 “无人机竞赛” 吗?
北约国家在 “神风无人机” 的生产与运用上,已落后于乌克兰、俄罗斯(潜在对手还包括中国)。当然,北约若愿意,完全可启动 “无人机竞赛”,批量生产数百万架小型无人机。受前线每日传回的视频冲击,许多西方意见领袖(从埃隆・马斯克到前谷歌 CEO 埃里克・施密特)呼吁美国与北约搁置昂贵的武器项目,转向无人机 —— 他们认为无人机显然是 “未来战争的方向”。
但更保守的军事专家认为,无人机的出现并未改变北约与对手的力量对比,也未动摇西方的制胜逻辑。
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RUSI)航空领域专家贾斯廷・布朗克,将西方的制胜路径总结为:
俄乌三年战争并未证明 “数百万架无人机的大规模运用能带来胜利”。乌克兰步兵已形成 “无人机依赖症”—— 若未取得无人机优势,便拒绝主动行动;
西方军队目前在无人机运用与反制领域均落后于俄乌。要弥补这一差距,需投入巨额资源 —— 但这并非唯一难题;
美国空军对所有对手(未来可能除中国外)均拥有压倒性优势。美军航空兵专门组建了压制敌方防空系统(SEAD)的部队。尽管美军从未在实战中面对过俄式(甚至乌式)规模的防空体系,但 SEAD 体系的设计初衷,本就是为压制华约国家更庞大的防空网络。无人机也可用于压制防空:以色列突击部队曾用 FPV 无人机打击伊朗防空阵地,乌克兰也用类似手段攻击俄军防空系统;
一旦俄军防空系统被有效压制,北约空军便可毫无阻碍地打击前线及后方目标 —— 且主要使用相对廉价的弹药,即配备 “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制导组件的自由落体炸弹(俄军类似装备为 “UMPK 制导炸弹”)。每枚 JDAM 炸弹造价仅 2-3 万美元,比俄军 “天竺葵” 无人机更便宜;
需补充的是,美军现役的大型无人机(无论侦察型还是攻击型),在俄乌战争第一年便被认为 “技术过时”(甚至也门胡塞武装都多次击落过此类无人机)。但一旦敌方防空系统失效,这些无人机将重新具备实战效能。
因此,布朗克得出结论:北约无需加入 “数百万架小型无人机竞赛”—— 俄罗斯已在该领域遥遥领先,且在反制小型无人机方面也走在前面;而俄军对抗西方有人驾驶战机的能力,却十分有限。
西方目前面临两大问题:
第一,若没有美国参与,欧洲国家几乎无法压制俄军防空系统。尽管欧洲各国现代化战机总数远超俄空天军,但它们缺乏压制大规模、多层次防空体系的专用装备;
第二,欧美目前均未建立起反制俄军无人机的成熟体系 —— 波兰无人机事件再次暴露了这一短板。
如何对抗无人机?
此前,欧洲媒体已详细报道过俄乌两军如何反制无人机 —— 以及为何收效甚微。如今西方也面临同样挑战:一方面,北约军队在该领域的实战经验落后于俄乌;另一方面,俄乌的尝试已为西方指明了可能的误区。此外,北约还可在乌克兰战场直接测试自身反无人机系统。目前,北约讨论与测试的反无人机方案,与俄乌两国大同小异,包括:各类规模与用途的电子战系统、自动高射炮系统、廉价拦截导弹、无人机捕获装置、激光武器及微波脉冲系统。
美国国防部(或按特朗普的命名 “战争部”)要求军方与军工企业在 2027 年前实现 “对近地空域与电磁频谱的掌控”—— 即解决小型无人机威胁。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尤其在资源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同一时期,美军还计划组建一支庞大的无人机舰队,并配备至所有作战单位。尽管存在质疑,美国军方高层仍决定全面加入 “无人机竞赛”,甚至取消 “阿帕奇” 攻击直升机采购项目 —— 这款直升机曾被寄予 “掌控近地空域” 的厚望。
显然,反无人机体系必须是多层次、梯次配置的:目前不存在、未来也不会有 “单一技术可彻底击败无人机”。更复杂的问题在于,现有反无人机工具要么仅有少量试验型号,要么 “经济上不可行”—— 其使用的弹药成本(有时)远超无人机本身。
此外,军队官僚体系也阻碍了反无人机能力的建设。俄乌两国开战之初(乌克兰 2014 年,俄罗斯 2022 年),同样面临僵化低效的官僚体系,但它们最终实现了自我调整:无人机的硬件与软件、反无人机系统及部队战术均在持续迭代。正是这种 “对创新的开放态度”,让这两支前苏军继承者能在无人机战争中势均力敌(包括互相借鉴技术方案)。西方虽已意识到问题,但关于 “体系改革” 的讨论仍停留在专家层面。与此同时,那些耗资巨大的反无人机系统,可能在列装前就已技术过时 —— 尤其是在机器视觉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最终结论:“无人机革命” 真的发生了吗?
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 “技术民主化”—— 以往仅掌握在最富有、技术最先进国家手中的能力(尤其是侦察、通信与高精度打击领域),如今已在全球范围内扩散。
本十年初,人们曾认为 “民主型无人机” 的代表将是中型无人机:续航数小时、飞行高度中等(可达 5000 米)、通过自带传感器追踪目标,并使用小型高精度炸弹或导弹发起攻击(典型型号为土耳其 “拜拉克塔尔” 与中国 “翼龙”)。但战争第一年,俄罗斯防空系统似乎便推翻了这一概念(其实早在叙利亚与利比亚战场,“拜拉克塔尔” 遭遇俄制近程防空系统时,问题就已显现)。
如今,连美国五角大楼都开始青睐 “小型与超小型巡飞弹”(FPV 无人机、远程及中程固定翼自杀式无人机)。俄乌战争表明,这类装备的固有弱点(航程短、载荷小、易受电子战干扰),可通过合理的组织运用、战术设计及庞大的装备数量来弥补。
然而,这很可能并非 “最终概念”,也不是未来军事冲突中唯一的无人机类型。对于那些 “一方缺乏有效近程与中程防空” 的冲突,“拜拉克塔尔” 与 “翼龙” 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无人机与反无人机手段的进化、无人机运用战术的发展,仍将持续推进。无人机这一装备的出现,并未终结其他军事技术与作战理念的进化 —— 包括装甲装备运用、机动作战及兵力火力集中(这仍是歼灭敌人的核心手段)。
感谢看到。欢迎评论、转发、点赞。拒绝洗稿!
来源:黄胜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