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家长群里,萌娃视频的转发特别频繁,评论区里满是对这些听话懂事孩子的夸赞,“太可爱了”“好乖啊”这样的话随处可见。生活中也是如此,家长们聚在一起,总会不自觉地夸别人家听话的孩子,要是自家孩子也这样,那更是满脸骄傲。从这些热评和日常场景能看出,大家对听话萌娃的喜
在家长群里,萌娃视频的转发特别频繁,评论区里满是对这些听话懂事孩子的夸赞,“太可爱了”“好乖啊”这样的话随处可见。生活中也是如此,家长们聚在一起,总会不自觉地夸别人家听话的孩子,要是自家孩子也这样,那更是满脸骄傲。从这些热评和日常场景能看出,大家对听话萌娃的喜爱是藏不住的。
然而,在和家长、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却发现了一个矛盾的现象。就拿开家长会来说,有位家长跟我抱怨孩子不听话,可当孩子表达自己想法时,这位家长却不耐烦地打断。还有在超市里,一个孩子因为想买玩具哭闹,家长直接大声呵斥。这些场景让我不禁思考,家长为啥喜欢听话萌娃又不尊重他们呢?
家长对“听话萌娃”的偏爱,和他们内心的需求脱不了干系。一方面,孩子听话能让家长省不少心,有一种掌控感,就好像开车时车子能按自己意愿行驶一样,心里踏实。另一方面,有些家长把自己童年没实现的理想投射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变得“乖巧”,通过孩子来获得情感补偿。我就遇到过一位家长,小时候想当画家却没机会,就逼着孩子去学画画,根本不管孩子喜不喜欢。
不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常常会做出不尊重孩子的行为。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代际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家长自己小时候就是被父母严格管教的,他们觉得这样的方式没问题,就会用同样的方法对待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社会竞争的焦虑也让家长变得急躁。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会采用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在功利化教育环境的影响下,家长更看重孩子的成绩和技能,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这些矛盾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具体表现。兴趣班强制报名就是常见的一种,家长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就给孩子报了一堆班。还有隐私窥探,有些家长会偷偷看孩子的日记、手机,觉得这是关心孩子。语言暴力也不少见,孩子没考好或者做错了事,家长就会说一些伤人的话,像“你怎么这么笨”“你没救了”。
我在课堂上也留意到,那些被家长不尊重的孩子,往往会变得自卑、叛逆。有个学生,因为家长总是强迫他做不喜欢的事,还经常打骂他,在学校里就变得很孤僻,不愿意和同学交流,成绩也越来越差。看到这样的孩子,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也更坚定了要帮助家长和孩子改善关系的想法。
那么,怎么才能打破这种矛盾的局面呢?我总结了一个“三要三不要”的口诀。
“三要”首先是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就拿超市里哭闹的孩子来说,如果家长能蹲下来,问问孩子为什么想要那个玩具,耐心听听孩子的想法,说不定就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其次是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也有自己的喜好和想法,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比如报兴趣班的时候,和孩子商量商量,看看孩子对什么感兴趣。最后是要给予孩子鼓励。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三不要”一是不要随意打断孩子说话。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家长要认真听,不要中途打断。二是不要强迫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愿,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三是不要使用语言暴力。语言是有力量的,伤人的话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用温和的方式和孩子沟通。
我知道,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家长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会为自己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自责。但只要我们意识到问题,并且愿意做出改变,就一定能建立起健康、尊重的亲子关系。我也会一直努力,帮助家长和孩子更好地沟通,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温暖、尊重的环境中成长。
来源:妈咪宝贝大红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