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接诊了一位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虽然目前肝功能正常,但是他自从知道这个消息后,一直担心自己会不会传染给别人,“特别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一起吃饭,万一传染给家人可怎么办?”
最近接诊了一位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虽然目前肝功能正常,但是他自从知道这个消息后,一直担心自己会不会传染给别人,“特别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一起吃饭,万一传染给家人可怎么办?”
这可能是千千万万个乙肝家庭都曾经历过的场景。那份源于爱与责任的恐惧但今天,我们必须说清楚一个关键问题:乙肝患者用的碗筷,真的会传染家人吗?
答案是:不会。日常共用碗筷、一起吃饭、拥抱、握手等接触,都不会传播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是一种严格的血源性传染病,其传播必须满足一个核心条件:带有足够量病毒的血液或体液(主要是血液),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易感者的体内。
具体来说,公认的传播途径只有以下三种:
血液传播:这是最主要的途径。如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具、纹身、穿耳洞、共用剃须刀或牙刷等。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的孕妇在围产期(妊娠28周至产后一周)可能将病毒传给新生儿。性接触传播:无防护的性接触可能因黏膜细微损伤而导致传播。而我们的消化系统,恰恰是乙肝病毒的“终结者”。
当我们一起吃饭时,乙肝病毒可能通过唾液污染碗筷,但请放心,这并不构成传染。
唾液中的病毒含量极低:其浓度非常低,远达不到引起感染所需的量。强大的胃酸是“杀毒高手”:胃酸的强酸性足以在极短时间内将乙肝病毒分解、灭活,使其失去感染能力。完整的口腔和消化道黏膜是“天然防线”:口腔、食道和胃肠道没有新鲜的、正在流血的伤口,病毒就无法突破这道物理屏障进入血液。所以,共用碗筷吃饭,病毒既“量不够”,也“活不了”,更“进不去”,自然无法构成传染。
相比于共用碗筷,我们更应该关注那些真正存在潜在风险的行为:
共用剃须刀:刮胡子时极易造成肉眼看不见的皮肤微小损伤,沾染病毒的刀片可能成为血液传播的媒介。共用牙刷:刷牙可能导致牙龈出血,病毒可通过牙刷传播。使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身、穿耳洞:这些操作直接破皮见血,是乙肝病毒传播的高危行为。很多乙肝患者因为 “隔离碗筷” 的举动,会感到自卑、焦虑,甚至刻意减少和家人一起吃饭的机会,反而影响家庭和谐。其实,乙肝是可防、可控、可治的慢性疾病,现在有很多抗病毒药物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让患者病情稳定,甚至达到 “临床治愈”,和健康人一样正常生活、工作。
以上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您都学会了吗?建议点赞收藏,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有需要的朋友。
来源:俞林鑫心理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