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我院心胸血管外科何子林主任团队成功完成终末期肾病(规律透析)合并急性心梗、严重冠脉钙化实施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一例。该手术突破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高出血、高感染风险壁垒。病例术后恢复良好,已顺利康复出院。
近日,我院心胸血管外科何子林主任团队成功完成终末期肾病(规律透析)合并急性心梗、严重冠脉钙化实施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一例。该手术突破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高出血、高感染风险壁垒。病例术后恢复良好,已顺利康复出院。
年轻透析患者遭遇“钙化三支病变”,
心脏供血濒临崩溃
该病例信息如下:
性别:男
年龄:44岁
基础疾病:
✦ 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
✦ 冠心病(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
✦ 高血压3级、糖尿病、脑梗病史
冠脉造影结果:
检查报告
✦ 左前降支(LAD):近段钙化狭窄95%
✦ 回旋支(LCX):中段钙化狭窄90%
✦ 右冠状动脉(RCA):全程弥漫钙化狭窄85%
核心挑战:
✦ 长期透析导致凝血功能异常+血管钙化严重(吻合难度倍增)
✦ 肾功能衰竭限制造影剂用量及术中用药选择
✦ 脑梗史增加围术期卒中风险
治疗过程——多学科护航(MDT):
✦ 肾脏内科:术前48小时透析调整容量及电解质(血钾4.2mmol/L,肌酐480μmol/L)
✦ 手术麻醉科:定制无肾毒性麻醉方案,实时监测脑氧饱和度
✦ ICU:随后血液净化联合抗凝管理,呼吸机支持,血流动力学监测,24小时床旁护理,康复指导
手术方案:
✦ 术式: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避免体外循环加重肾损伤)
✦ 桥血管:左乳内动脉(LIMA)→前降支,大隐静脉(SVG)→回旋支/右冠
关键技术:
✦ 钙化血管精准吻合
✦ 全程未输血
术后管理:
✦ ICU监护4天:每日透析+心肾功能动态评估
✦ 术后第5天:转回病房,床旁康复运动
✦ 术后第14天:顺利出院,继续规律透析
技术突破亮点
透析患者搭桥三大难关与应对:
风险
应对策略
血管钙化严重
选用更细的缝合线(8-0)进行缝合
凝血功能紊乱
术前透析优化血小板功能+局部止血材料
肾功能二次损伤
非体外循环术式+零造影剂复查
与传统搭桥对比优势:
✦ 肾损伤风险降低:避免体外循环血液稀释
✦ 脑卒中风险可控:术中脑氧饱和度监测
✦ 恢复速度提升:术后透析衔接无缝
透析患者冠心病科普
透析患者的冠心病:更隐匿、更危险
对于依靠透析维持生命的肾友来说,冠心病(心脏血管狭窄或堵塞)是极为常见且凶险的并发症,是首要死因之一,需高度重视。
为何风险更高?
透析患者普遍存在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完美风暴”:
✦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这些冠心病经典危险因素在肾友中发生率极高。
✦ 钙磷代谢紊乱和血管钙化: 难以控制的血磷、甲状旁腺亢进导致钙盐异常沉积在血管壁,使血管变硬变窄。
✦ 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 透析过程本身及尿毒症状态导致持续炎症,损伤血管。
✦ 贫血: 心脏需加倍工作来补偿携氧不足,负担加重。
✦ 液体负荷过重及电解质波动: 增加心脏做功和心律失常风险。
症状更不典型!
由于神经病变和身体耐受力改变,透析患者心绞痛可能不表现为典型胸痛,而是:
✦ 透析中或后突发呼吸困难、憋气(最常见!)
✦ 极度乏力、虚弱
✦ 头晕、恶心、呕吐
✦ 血压突然下降
✦ 甚至可能完全没有疼痛(“无痛性心肌缺血”)
预防与管理是关键:
✦ 严格控制危险因素: 达标管理血压、血脂、血糖、血磷、PTH。
✦ 严格限水限盐: 避免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减轻心脏负担。
✦ 规范用药: 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需评估出血风险)、他汀(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控制心率的药物等。
✦ 关注贫血: 合理使用促红素和铁剂纠正贫血。
✦ 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呼吸困难、透析中不适、不明原因乏力头晕等,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警惕心脏问题。
总结: 透析患者冠心病发生率高、症状隐匿、后果严重。关键在于日常严格管理各项指标,高度警惕不典型症状,与医生紧密合作,做好预防和早期干预。
为何透析患者心脏手术风险极高?
✦ 血管“铁管化”:钙磷代谢紊乱致冠脉钙化(CT评分常>400分)
✦ 出血与血栓并存:尿毒症血小板功能差,但血管又易血栓
✦ 肝肾“互害”:心衰加重肾损伤,肾衰又限制心脏病治疗
手术时机如何选?
✦ 紧急情况:急性心梗需即刻血运重建
✦ 择期手术:肌酐<500μmol/L,血钾<5.0mmol/L,透析后干体重达标
术后生存率关键点:
✦ 血管通畅率:乳内动脉10年通畅率>90%(优于静脉桥)
✦ 透析管理:术后3天内必须透析(防高钾猝死!)
✦ 感染防控:透析导管与手术切口分区域护理
来源:北京市健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