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一个人但凡认为事情都必须按某种方式进行,这便是最痛苦的根源。
哲学家叔本华说过:
“阻碍人们发现真理的,不是事物的虚幻假象,
也不是人们推理能力的缺陷,而是他们先前接受的观念。”
一个人最怕的不是无知,而是认定“凡事都该这样”的固执。
然后,凡事不改变,不思考,一副不能、不可改变的姿态。
可偏偏这种执念,比任何敌人都可怕。
打破“应该”的枷锁
其实,一个人但凡认为事情都必须按某种方式进行,这便是最痛苦的根源。
因为这种想法,毫无疑问就是一直在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国断粮足有七日。
当时子路愤愤不平说道:“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回答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说白了,他并不认为君子就该一帆风顺,而是能在困境中依然坚守原则。
但是穷人不一样,这些人能把坏事、坏习惯进行到底。
《论语》有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这段话,说白了就是杜绝四种毛病:
凡事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也就是说,学会放下“应该”的执念,才能看见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超越“常规”的局限
人若是经常被所谓的常规束缚的话,则自己永远无法突破。
然后,就在一种“应该”的消极心态下,把自己的人生都湮灭了。
想当年,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的时候,所有人都认为物种是上帝创造的,永恒不变。
他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写着:“当我想到这些事实,就不能不相信物种是逐渐变化的。”
尽管当时的这种论调,的确违背了当时所有人的认知。
但最终,《物种起源》还是彻底且成功地改变了人类对自身的理解。
爱因斯坦说:“疯狂就是重复做同一件事,却期待不同的结果。”
人啊,要想得到成长,就要有超越“常规”的局限。
而那些烙印在骨子里的“固守成规”,只会让生命在原地打转。
勇敢且笃定地突破常规,才能开创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放下“正确”的执念
的确,一个人一旦认定只有自己正确的话,那便是最深的心魔。
不得不说,唯我正确论的人,说白了就是自以为是,自私自利。
苏轼被贬海南时,尽管当时生活条件很一般,因为当地人以薯芋为主食。
但他也能从起初难以下咽,到后来却写道:“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
甚至在当时的风俗里还发现了生蚝的美味,还很有兴趣地写信给儿子:“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你看,从抗拒到接纳,即便是在蛮荒之地,善于改变,不唯我正确的人,还是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最高的善意,就像水一样,随方就圆,灵动变化,无处不在。
接纳不同,不要成为井底之蛙,才能慢慢成就博大。
“凡事都该这样”的心魔,其实是既愚蠢,又无知的,最后也只会让人生越走越窄。
就像河流,若固执地沿着固定河道流淌下去的话,终将干涸。
而懂得适时改道的河流,才能汇入大海,人嘛,也应该学会打破执念,拥抱变化。
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也一种能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的动力。
来源:洞心叔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