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一则重磅消息引爆资本市场 —— 中国聚变公司首次公开亮相,不仅明确了 2050 年聚变能源商用的长远目标,还宣布将在上海新建 “中国环流四号(HL-4)” 聚变实验装置,专门验证自主高温超导磁体技术。
近期,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一则重磅消息引爆资本市场 —— 中国聚变公司首次公开亮相,不仅明确了 2050 年聚变能源商用的长远目标,还宣布将在上海新建 “中国环流四号(HL-4)” 聚变实验装置,专门验证自主高温超导磁体技术。
叠加国内外行业环境持续向好、全球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可控核聚变概念股近期热度飙升。下面为大家介绍2025年可控核聚变概念股一览表
近期可控核聚变板块市场关注度持续升温,主要受多重因素驱动。
1. 国内突破:中国聚变公司 “出手”,技术落地加速
9 月 24 日的工博会上,除了明确 2050 年商用目标,更关键的是宣布新建 “中国环流四号(HL-4)” 实验装置 —— 这款装置专门用来验证我国自主研发的高温超导磁体,而超导磁体正是可控核聚变装置的 “心脏” 部件。
这意味着我国可控核聚变研发从 “理论探索” 进入 “设备验证” 阶段,后续若实验成功,将为商业化落地打下关键基础,直接带动上游核心设备、材料企业的订单需求。
2. 全球协同:国内外齐发力,行业进入 “加速期”
国际层面,美英两国近期签署 “大西洋先进核能伙伴关系”,建立监管互认机制,目的就是快速推进核电及核聚变项目落地;
国内方面,中科院合肥等离子体所已发布相关采购项目,张杰院士团队更是直接启动激光聚变能电站建设,目标锁定 2045 年商用。
3. 市场支撑:规模增速亮眼,长期潜力可期
根据全球咨询公司 The Business Research Company 的数据,2024 年全球可控核聚变市场规模已达 3314.9 亿美元,预计 2025 年将增长至 3511.1 亿美元,增速 5.9%;到 2029 年,市场规模有望飙升至 4795 亿美元,2025-2029 年复合增速达 8.1%。
资金层面同样给力:2010-2024 年,美国核聚变企业累计融资 56.3 亿美元居全球首位,中国以 24.9 亿美元紧随其后,形成 “美国领跑、中国追赶” 的格局。持续的资金投入 + 稳步增长的市场规模,为板块提供了长期支撑。
数据显示,2025年可控核聚变概念龙头股有纽威股份、中泰股份、永鼎股份、景业智能、炬光科技、泛亚微透、东方钽业、合锻智能、应流股份、远东股份等公司,小编根据近一个月涨跌幅排序,整理了82家可控核聚变概念股公司,具体如下图所示
1. 核心设备与部件:装置 “骨架”,缺一不可
这类公司主要提供可控核聚变装置的核心硬件,是技术落地的 “基础支撑”:
纽威股份:作为板块龙头之一,主攻工业阀门研发,旗下闸阀、截止阀、球阀等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核聚变装置的流体控制环节,是能源领域的 “刚需设备”。
景业智能:聚焦智能制造装备,目前已与相关客户对接核聚变领域合作,达成初步意向。未来将依托核工业智能装备技术,为核聚变项目的装备研发、生产提供支持。
合锻智能:核心产品包括液压机、机械压力机等,已参与聚变堆、真空室等核心部件的制造预研,重点攻克聚变堆复杂结构部件的研发难题,为核心部件生产提供设备支撑。
应流股份:通过合资公司布局聚变堆材料及部件开发,主攻高端装备零部件,此前在航空发动机、核电零部件领域积累的技术,可直接复用至核聚变部件生产,推进国产化供应。
2. 关键材料与技术:装置 “血液”,决定性能上限
材料与技术是可控核聚变装置的 “核心竞争力”,直接影响装置的稳定性和效率:
永鼎股份:在超导技术领域有深厚积累,采用磁通钉扎技术研制的高载流超导带材,是核聚变堆磁约束系统的关键材料 —— 磁约束系统相当于 “困住” 核聚变能量的 “笼子”,超导带材的性能直接决定约束效果。
炬光科技:专注激光上游核心元器件,其开放式器件可作为激光器泵浦源,应用于可控核聚变领域。2022 年公司在该领域收入已达 1 亿元,业务落地能力已得到验证。
泛亚微透:通过参股公司切入核聚变领域,旗下微透材料、隔音隔热材料等,已成功应用于相关项目,为装置提供材料支持,间接参与产业链布局。
东方钽业:聚焦稀有金属材料,参股的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西材院)是 ITER 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参与方,西材院研制的热压 ITER 铍材已通过认证 —— 这种铍材是核聚变装置的重要防护材料,能有效阻挡高能粒子辐射。
3. 配套产品与服务:装置 “保障”,维持稳定运行
这类公司提供的配套设备与服务,是核聚变装置持续运转的 “后勤支撑”:
中泰股份:深耕深冷技术,核心产品氦制冷剂、氦制冷机,可直接应用于核聚变装置的低温冷却环节 —— 核聚变反应需要在极低温环境下进行,氦制冷设备是维持低温环境的关键。目前公司产品已在国内外多个核聚变项目中应用。
远东股份:主攻智能缆网、储能等产品,曾为 ITER 项目 TAC-1 标段供应电线电缆,这些线缆用于核聚变装置的电力传输与信号连接,是保障装置正常运行的 “神经脉络”。
三、投资提醒作为仍处于研发阶段的行业,投资需理性,以下 3 个风险点必须重视:
1. 技术落地风险:商业化仍需时间,短期难见业绩
可控核聚变技术复杂,目前全球仍处于实验验证阶段,即使中国设定 2050 年商用目标,中间仍需突破多个技术难关。部分公司当前仅处于 “预研” 或 “初步合作” 阶段,短期内难以转化为实际业绩,需警惕 “概念炒作” 风险。
2. 客户集中风险:依赖单一项目,订单稳定性待考
部分公司的核聚变相关业务,目前仅对接单个项目或少数客户(如 ITER 计划、国内某实验装置)。若项目进度不及预期或订单波动,可能对公司相关业务造成影响,需关注客户分散度与订单持续性。
3. 估值波动风险:短期涨幅较高,或存回调压力
受消息刺激,部分标的近一个月涨幅显著,短期估值可能已反映技术突破预期。若后续无新的利好(如实验进展、订单落地),板块可能面临回调压力,切勿盲目追高。
若想关注可控核聚变概念,建议优先选择 “业务明确 + 进展明确” 的标的:
1、业务明确:优先选择已明确布局核心环节(如超导材料、核心设备、氦制冷)的公司,而非仅 “沾边” 概念;
2、进展明确:关注已有实际进展的标的,如已参与项目预研、达成合作意向、产品已落地应用的公司,这类标的更具业绩兑现潜力。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建议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与长期投资逻辑做决策。
你对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商业化前景怎么看?哪些细分赛道你更关注?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基金百科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