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灭日”,现代人脑海里可能浮现航母、导弹。但把时间轴往回拉,会发现早在隋唐,中国皇帝就对日本(当时叫“倭国”)动过杀机。只是受限于技术、天气、国内形势,最终都没动手,或动手没成功。今天咱们就扒一扒历史上五次“差点揍日本”的名场面,权当茶余饭后的“时空脑洞”
提起“灭日”,现代人脑海里可能浮现航母、导弹。但把时间轴往回拉,会发现早在隋唐,中国皇帝就对日本(当时叫“倭国”)动过杀机。只是受限于技术、天气、国内形势,最终都没动手,或动手没成功。今天咱们就扒一扒历史上五次“差点揍日本”的名场面,权当茶余饭后的“时空脑洞”。
隋炀帝:被一封国书惹毛
大业三年,倭国使者递来国书,开篇就是“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杨广一看:啥意思?我成“夕阳红”了?当场想掀桌子。可惜那会儿航海技术有限,征高句丽又三次折戟,只能把“灭倭”计划锁进抽屉,改成“经济封锁”——禁止边民卖船材给倭人,算是出了口恶气。
唐高宗:日本插手朝鲜,被唐军教做人
公元663年,倭国出兵支援百济残军,想朝鲜半岛分杯羹。唐高宗派刘仁轨率水军在白江口迎战,结果“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日本第一次直观感受大唐火力,回国后赶紧修四道防线,生怕唐军乘胜追击。事实上唐朝也确有继续东征的声浪,只是新罗统一半岛后,战略重心西移,日本才躲过一劫。
元世祖:台风“救场”两次
忽必烈灭南宋后,把目光投向日本,要求朝贡。倭方不理,忽必烈两次派大军跨海东征,结果都遇台风,船队损失惨重,这就是著名的“文永·弘安之役”。日本从此多了“神风”传说,元朝则因消耗过大,最终放弃第三次行动。说“天气灭日”一点不夸张。
明太祖:使臣被杀,朱元璋差点掀桌
洪武年间,老朱派使团去日本“打招呼”,结果使者被南朝倭寇砍了。消息传回南京,朱元璋暴怒,当场下令调兵备战。关键时刻,刘伯温劝住:跨海远征,胜了不划算,败了丢面子,不如先收拾北元。老朱这才按下怒火,把“征倭”改成“海禁”——不让日本商船进港,也算经济制裁的鼻祖。
康熙:实力碾压,却选择“懒得打”
清圣祖时期,八旗铁骑横扫东亚,日本还在江户锁国。康熙确实动过心思:要不要趁势东渡,一劳永逸?但算盘一打:日本没资源、航线危险、收益成谜,于是留下一句“得不偿失”,继续去搞三藩、收台湾。日本因此躲过最后一劫,也错过被提前“开化”的机会。
结语
五次“灭日”冲动,四次卡在技术、天气、成本,一次因战略取舍。历史没有如果,却提醒我们:国与国之间,拳头是后盾,利益才是杠杆。今天再看这些“差一点”的出征,当故事听就好,真动手还得算投入产出比——毕竟,连康熙都算明白的账,咱们更得懂。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