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国庆长假期间,A股虽说休市了,但市场里的讨论早就炸开了锅。节前上证指数稳稳站在3800点以上,创业板指、科创50指数三季度涨得更猛,都超30%了;两融余额更是一路飙升,截至9月25日已经冲到24443亿元,连续好多周在涨。不少人喊着“牛市来了”,可对
2025年国庆长假期间,A股虽说休市了,但市场里的讨论早就炸开了锅。节前上证指数稳稳站在3800点以上,创业板指、科创50指数三季度涨得更猛,都超30%了;两融余额更是一路飙升,截至9月25日已经冲到24443亿元,连续好多周在涨。不少人喊着“牛市来了”,可对着一堆板块根本不知道买啥。
但老股民都懂,牛市从来不是所有股票一起涨,真正的肉都在核心主线上。结合最近的政策、资金动向和数据来看,现在两条主线已经明得不能再明了——科技成长和周期及低估值蓝筹。要是抓不住这两条,就算指数涨上天,你大概率也只能当个“看客”,赚不到真钱。
判断是不是真主线,就看三点:政策给不给力、资金进不进场、基本面扎不扎实。这两条线现在全占了。
政策端简直是“双向发力”。一边给科技成长铺路:“人工智能+”行动刚出,科创板又搞了“1+6”改革,连大基金三期都在使劲砸钱到半导体设备、先进封装这些领域。另一边给周期和低估值托底:八部门刚发了有色金属的稳增长方案,说2025到2026年行业增加值每年要涨5%;金融监管总局还给保险资金搞了长周期考核,让它们敢长期持股,不用急着兑现收益。这种“科技突破+经济托底”的组合,就是主线最硬的靠山。
资金的动作更直接,聪明钱早就进场了。北向资金9月疯买近400亿元,创下今年单月新高,一边加仓半导体,持仓市值都冲到行业第二了,一边还偷偷买银行、保险这些低估值股。主力资金一天就往金融、制造、新能源这几个方向砸了130多亿,杠杆资金也跟上了,科技股的融资占比超过60%,周期股的融资余额环比涨了8%还多。钱都往这俩地方流,主线能不清晰吗?
科技成长绝对是这次牛市的“带头大哥”,不是瞎炒概念,政策、技术、需求全给它撑腰。
政策给的支持有多实在?证监会9月优化了并购重组规则,科技制造类企业重组审核搞了“简易程序”,交易所5个工作日就能审完,证监会再5个工作日注册,全流程才12天。这招一出来,9月的重组预案比8月多了32%,一半以上都是半导体、机器人这些科技赛道的。10月还要搞“十五五”规划中期评估,科技自主肯定是重点,政策红利还没吃完。
技术和需求也跟上了。国内这边,长江存储的300层NAND能量产了,华为昇腾950芯片也有突破,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越来越高。国外那边,英伟达新芯片、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都要发布,咱们国内的供应链肯定跟着受益。这种“自己能造+别人要买”的双重逻辑,让科技股涨得有根有据。现在机构都盯着四个方向:半导体设备、先进封装、AI算力硬件、机器人核心部件,说是四季度最该重仓的领域。
资金更是扎堆往里冲。主动权益基金现在配科技股的比例超25%,其中电子行业就占了18.72%,计算机、传媒也在加仓。被动资金更疯狂,科技主题ETF规模连着三个季度涨,不少机构说现在的半导体ETF,就像2020年的白酒ETF,四季度涨个20%-25%不是没可能。
如果说科技成长是“矛”,那周期和低估值蓝筹就是“盾”。虽说涨得没那么猛,但估值低、资金稳,牛市里能稳稳拿住收益,还能抗风险。
周期股的机会全靠政策和需求。八部门刚给有色金属划了重点,要推高纯镓、钨硬质合金这些高端材料,用到集成电路、机器人上。加上美联储四季度预计要降息两次,每次25个基点,全球钱变多了,铜、铝这些基础金属需求也跟着回暖,锂、钴这些新能源矿产本来就缺,业绩肯定差不了。资金早就动手了,北向资金9月往有色金属板块砸了超60亿,两融余额也涨了8.2%,就等行情发酵。
低估值蓝筹纯粹是“捡便宜”。银行股现在大半都破净,前20家银行的平均股息率能到4.64%,华夏银行更是超过6%,比买国债划算多了。保险股更夸张,平均PE才8倍左右,有的甚至不到7倍,都在历史低位打转。券商股也一样,PE才18倍出头,比2019年以来的均值还低,现在并购重组变多,市场成交也活跃,投行和佣金收入肯定涨,估值早晚得补上来。
最关键的是“长钱”在买。险资现在入市规模都到4.73万亿元了,比去年多了1万亿,就盯着高股息的银行、保险股买。北向资金也通过银行ETF偷偷加仓超50亿元,这种稳赚不赔的机会,大资金不可能放过。
抓主线的同时,更得避开“陷阱”。牛市里亏钱的,大多是在非主线板块里瞎折腾。
第一个坑是“伪成长股”。有些板块看着带“科技”俩字,其实根本没技术突破,业绩也不行,就靠概念炒上去。比如有的泛科技股,年内涨了不少,但估值已经到历史最高的90%以上,主力资金都在偷偷出货了。9月下旬主力资金从高位科技股净流出300多亿,这种票一跌就是无底洞。
第二个坑是“低估值陷阱”。不是所有便宜股都能买,有些传统周期股看着PE低,但产能过剩,三季度业绩增速可能都不到5%,又没政策支持,就算估值低也涨不动。比如有些老工业股,趴在底部好几年了,别以为牛市就能救它,很可能还是涨不动。
还有海外的风险也得盯。要是美国非农数据突然变好,美联储可能就不降息了,北向资金说不定就撤了;要是中美技术限制再升级,科技股也会受连累。这些都得留个心眼。
普通投资者想在牛市里吃到肉,关键就三个字:“抱主线”。具体怎么做,给你三个实在建议:
1. 仓位往主线堆,别搞“撒胡椒面”
建议把60%-70%的仓位都放在这两条主线上:科技成长占40%,周期及低估值蓝筹占30%。科技股可以买半导体设备、AI算力这些方向的主题ETF,不用纠结单只股票;周期和低估值就挑有色金属里的高端材料、股息率超5%的银行股,还有政策受益的消费龙头。剩下的仓位留着当备用金,跌了再补。
2. 选股就看“三有”,没这三样的别碰
不管是科技还是周期,都得选“有政策、有资金、有业绩”的。政策上看是不是“十五五”规划重点,有没有专项支持;资金上看北向资金和主力资金是不是连续几周在买;业绩上看三季报预告,增速低于10%的直接pass。比如半导体设备有大基金加持,银行股有险资买,这些才是靠谱的。
3. 盯紧三个信号,不对就调仓
四季度得天天看这三个指标:一是北向资金,单日净流出超50亿就得减仓;二是成交量,连续三天低于9000亿说明没增量资金,得收着点;三是产业新闻,比如大基金三期落地、特斯拉机器人发布,这些能帮你调仓换股。
2025年四季度的牛市剧本已经写好了:科技成长是“进攻的矛”,靠政策和技术拉涨幅;周期及低估值蓝筹是“防守的盾”,靠估值修复稳收益。这两条线一攻一守,才是牛市的核心骨架。
历史早就证明,一轮牛市里80%的收益都来自20%的主线。要是你天天在冷门板块里猜涨跌,就算指数涨了也赚不到钱。与其当牛市的“看客”,不如死死抱住科技和周期这两条主线,跟着政策和资金走。记住,牛市不缺机会,缺的是“不跑偏、抓主线”的定力。
来源:月月樱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