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占领大半个中国,为什么打不到重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2 00:59 1

摘要:1940年夏雨初歇,朝天门石阶还湿着。一个搬运工把麻袋顶在肩上,听见警报,顺手熄了煤油灯。据重庆市档案馆收录口述,他只说了四个字“又来了,进洞。”1938年至1943年,空袭几乎没停过。据战时通报,日机出动逾九千架次,重庆死伤与损失惨重。追溯更早,1931年,

1940年夏雨初歇,朝天门石阶还湿着。

一个搬运工把麻袋顶在肩上,听见警报,顺手熄了煤油灯。

据重庆市档案馆收录口述,他只说了四个字“又来了,进洞。”

1938年至1943年,空袭几乎没停过。

据战时通报,日机出动逾九千架次,重庆死伤与损失惨重。

追溯更早,1931年,东三省沦陷。

到1937年,卢沟桥枪声扩大为全面战争。

南京失守后,中央机关辗转西行。

地图上的坐标,最终定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的山城。

为什么日军迟迟够不着重庆,问题不算新鲜。

但答案并不只一句“地势险”。要细拆几条路。

先看水路。

从汉口上溯,经宜昌,穿三峡,直指重庆,这是最短的线。

这条线布满天然火力点。

西陵、巫峡、瞿塘峡,峡窄流急,岸壁陡立,船难回转。

江防并非空谈。沿江炮台与岸上阵地彼此掩护。

军队在陡坡上挖通道,修射界,建立交叉火力。

1943年春夏,石牌要塞告急。

据九战区战报,敌军属华中方面军第十一军,投入主力师团。

中国军队以步炮结合扼守峡口。

水面火力与岸炮叠加,最终压住了对岸渡点。

石牌保卫战后,长江上游的险要未被撕开。

这次挫败,几乎是敌军靠江直捣重庆的极限尝试。

再看北面。

若自陕西南下,须越秦岭、米仓山与大巴山。

这些山岭海拔多在千米以上,陡峻、碎石多,补给线难铺。

重炮与装甲难以成建制越岭,行军速度被地形钳住。

地面部队还要面对人。

陕甘宁边区的武装频繁破袭,胡宗南系统亦构筑拦阻阵地。

据若干战地报告,公路桥梁被反复破坏。

山腰小路成了冷枪与地雷的地带,摩擦不断消耗兵力。

南面路径更绕。

由广西楔入,经湘西或北上贵州,再转川黔,这是一条长蛇。

喀斯特地貌使道路易塌,补给车队常被迫分段。

雨季泥石流频繁,重车陷坡,轻步兵离线。

一旦切入黔北丘陵,又需通过乌江流域。

河谷窄、崖壁高,桥头堡一旦固守,推进缓慢。

有研究认为,敌军在华南发动的一号作战,重心在交通线。

其主意在贯通南北,占机场与铁路,而非直取重庆。

这一判断并非定论。

但从战果桂林与柳州相继失守,却未见对黔北的重兵展开。

时间再拨回到江面。

武汉与宜昌沦陷后,敌军曾寄望“江上舰队”护送陆上突击。

然而川江水性与海军习法不同。

窄峡风急,水流挟旋,舰炮仰角受限,极易成靶。

岸上部队修筑洞库与伪装阵地。

榴弹从岩洞口探出就打,射后即退,敌观察难辨真伪。

空中打击的强度很高,持续也久。

城市采取大疏散,机关、工厂迁入崖洞与郊外。

“今天又是警报一日,洞里闷热。”一段居民日记这样写。

据地方志统计,防空洞网络在主城区逐步织密。

空袭并未击垮后方运转。

纸币印制、兵工修造与校舍教学,分散在山腰与乡场。

补给并非只有内地调拨。

1938年后,滇缅公路开启,一度承担大量物资输入。

1942年缅甸失陷,公路中断。

随后“驼峰航线”启用,空运艰险,但仍维持关键物资。

从战略层面重庆的“不可达”与敌军国力也相关。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战线骤然扩张。

南洋油田、海上运输、所罗门群岛与缅北,都要人要船。

陆军与海军在资源分配上拉扯,难以抽出稳定重兵远征内陆。

长距离补给是硬伤。

从汉口向西,仅铁路、公路与江运可选,任一环被袭,整体迟滞。

破袭几乎天天发生。

铁轨被撬,桥梁被炸,汽油分装入小桶,转驮上山背入。

中国军队的守与拖,也在起作用。

无论是川军的碉堡线,还是游击队的地道战,都是减速装置。

这不是浪漫化的表述。

战报上的数字体现为“敌进三里、我退一里、复进半里”的拉扯。

还有士气问题。

首都在重庆,政令与宣传体系持续发声,凝聚力存在。

敌军的政治目的因此受限。

即便偶取山城,其对整场战争的即时获益并不与代价相称。

也有不同意见。

一说认为,敌方自始并未将占领重庆列为刚性目标。

理由是内线优先,先吞沿海与交通命脉,再逼谈判。

证据多来自作战命令与兵力投向的统计。

另一说强调,沿江西进与黔北探路显示其意仍在。

石牌、湘西与黔境的攻守,就是未遂进攻的截面。

两种判断各取一隅。

较有说服力的是,把地形、补给与战略重心叠加观察。

回到城市。

重庆并非无懈可击,空袭中伤亡沉痛,火灾与踩踏曾发生。

但城市学会了应对。

分散、伪装、夜航管制与警报体系,都在持续修正。

据博物馆展陈,防空洞壁上仍留有标语与逃生箭头。

那些箭头指向的,是一条又一条石阶小巷。

石阶通向江边的渡口。

江雾起时,哨兵只看见一线白光,像细针扎在水面。

那是摆渡船的灯。

灯下的人缩着肩,裹着棉衣,步子急,却不乱。

战争拖长,敌军国力逐年吃紧。

内燃机、轮胎、航空汽油的缺口,无法靠占城来补足。

中国战场的持久抵抗,逼着对方在广域消耗。

这正是“持久战”思路的现实演绎,而非一句口号。

重庆之“稳”,有山河护,也有人心护。

政务、军务与民生在苦难中维系最低运转。

若一定要下一个较谨慎的

日军难取重庆,是多因素叠加后的必然。

地形是底板,补给是锁,兵力是钥匙,战略重心是手。

四者缺一,门就打不开,何况同时缺两三件。

时间走到1945年,局势已翻。

从缅北到太平洋,战火外移,山城迎来开阔的天。

朝天门的石阶依旧在。

雨后会滑,夏夜会烫,人流上上下下。

那盏被熄过无数次的煤油灯,可能早已不见。

但通向防空洞的箭头,仍能在墙上辨出一点痕迹。

以那道浅浅的痕迹作结也合适。

它提醒人城市之站住脚,是许多具体的选择叠出来的。

来源:3C捕快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