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线331的“隐藏”科技属性③:绿色环保 守护北国“绿水青山”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00:38 1

摘要:G331项目吉林段位于季冻区,沿线穿越长白山世界级生物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湿地公园等生态敏感区域。长白山作为世界三大黄金水源地之一,水环境极为敏感。公路沿线不仅存在临崖临水、地质破碎、灾害频发的路段,还涉及鸭绿江、图们江等界江。这里的生物多样性

G331项目吉林段位于季冻区,沿线穿越长白山世界级生物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湿地公园等生态敏感区域。长白山作为世界三大黄金水源地之一,水环境极为敏感。公路沿线不仅存在临崖临水、地质破碎、灾害频发的路段,还涉及鸭绿江、图们江等界江。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亟需在建设交通大动脉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扰动,提升生态保护水平,并通过有效措施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完整性。这既是项目面临的重大课题考验,也是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答卷。

为生命让路:

生物多样性的系统性保护

公路建设对野生动物的最大威胁在于栖息地分割和“路杀”风险。针对以往缺乏系统保护策略和技术手段的不足,项目在前期开展了详尽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分析沿线物种组成特征,识别关键保护区域并确定重要物种。通过布设红外相机监测动植物活动,建立了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全面掌握了重点保护物种的种类、分布格局及迁徙规律。

基于此,在长白山、鸭绿江上游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路段,项目创新性地设计并实施了动物通道和生态廊道,为野生动物提供安全通行路径,有效降低了公路对生态系统的割裂效应。同时,构建了“感知—分析—决策—响应”的全链条智能监测与预警体系,并打造 GIS 一张图平台,实现数据可视化、空间分析、实时监测与预测预警,推动生态保护从被动防御走向主动预防。

守护源头活水:

敏感水体的“海绵”化治理

G331项目吉林段沿线穿越抚松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园池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白山作为“三江”发源地和东北“水塔”,水环境保护压力巨大。传统的末端治理方式已难以满足新的污染防治需求。为此,项目开展了“敏感水环境保护提升关键技术”攻关,探索出“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全方位防护路径。

在前川大桥等关键节点,部署了智能监测与应急响应系统,防范危化品运输泄漏风险,并在桥下建设低碳型人工湿地。这些湿地如同“天然海绵”,对桥面径流进行二次净化,确保排入江河的水质达到一级标准。

同时,项目将LID(低影响开发)理念融入雨水收集与净化,创新研究“海绵型”路面技术。在水源保护区路段,通过设置生态边沟,使初期雨水中的污染物在自然过滤中得到净化,从而实现了源头减排、过程管控与末端可控的有机结合。

让创伤愈合:

季冻区高陡边坡的近自然修复

季冻区公路边坡易因冻胀融沉而破坏,植被恢复困难。G331项目吉林段沿线边坡普遍存在土壤贫瘠、坡度陡峭、滑坡崩塌、冻融侵蚀及岩面裸露等问题,植被成活率低,景观单一,修复难度极大。科研团队迎难而上,开展“坡面保护与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研究,突破了传统“纯工程”防护思路,创新应用生态修复技术。

在288公里、291公里等试验段,项目部采用“工程+生态”相结合的综合工艺。根据地质条件和稳定性分级,结合生态修复与工程防护,创新性地使用高强度土工格室锚固系统,重塑土壤结构,并引入煤基有机质、功能菌剂、玄武岩纤维等材料,激发土壤生态活性。通过科学筛选乡土植物,结合生态喷播与植物染色等新技术,实现了植被群落的快速恢复与正向演替。

这种“近自然”修复模式,使边坡植被成活率达到 85% 以上,不仅让工程创面重新披上绿装,还丰富了植物群落与季相色彩,使其与周边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作者:张羽彤

初审:张思文 董 蕾

复审:王田田 陈尤欣

终审:胡 勇 马宁丹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来源:时刻在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