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华|李晓迪,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3 10:27 1

摘要:李晓迪,男,中共党员,1982年生,山东枣庄人,数学博士,物理学博士后,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山东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山东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01人物简介

李晓迪 个人简介

李晓迪,男,中共党员,1982年生,山东枣庄人,数学博士,物理学博士后,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山东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山东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第十三批济南市拔尖人才、“系统控制与智能技术”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系统控制与智能机器人技术”山东省高校未来产业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控制与工程计算”山东省高校特色实验室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数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

02个人荣誉

奖励荣誉 研究领域

部分奖励荣誉

全球前 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2020-2024 ;

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019;

第21届山东省五四青年奖章,2017 ;

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7;

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16;

第十五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自然科学类, 2015。

研究领域

近年来致力于不连续控制系统理论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获得一批应用基础性研究成果。在IEEE汇刊、Automatica等国际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多篇;21篇入选ESI前1%高被引学术论文, 出版学术专著1部(Springer-Verlag与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2021年,在 AIMS 旗下创办的(数学与控制交叉领域)刊物Mathematical Modelling and Control,于2022年8月份被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 (ESCI)数据库收录。这是该刊自创刊以来的一次重大突破,期刊的权威性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向国际化学术期刊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李晓迪教授作为第一负责人的控制与工程计算实验室获批山东省高校特色实验室,这是数学与统计学院首个特色实验室平台。

03学无止境

勉励进取 诠释努力

教育背景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李晓迪的科研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高考时,由于严重偏科,李晓迪的成绩很不理想,只是被枣庄师专(枣庄学院前身)录取。开学报到那天,他暗暗发誓:“今天我倒着走进枣庄师专,3年后,我一定要正着走出来!”

在枣庄师专,李晓迪学的是他最擅长的数学专业。3年里,李晓迪可谓是争分夺秒、惜时如金。白天在教室、图书馆读书,晚上常常躲到卫生间里继续学习。高强度、近乎痴狂般的学习让他两次晕倒在教室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9月,李晓迪专升本至山师数科院;2005年,他被保送山师硕士研究生;2008年,李晓迪考入了厦门大学攻读博士,并获得该校9万元特等奖学金。

回忆起那段历程,李晓迪感慨不已:“苦难是最好的财富。没有大学时打下的坚实基础,没有一路走来老师们的悉心栽培,也不可能有我的今天。因此我也希望大学生们不要总是抱怨环境多么不如人意,只要你努力,无论在哪里都能做出一番成绩”

04教育教学

悉心栽培 谆谆教导

把深奥的数学原理融会于文采飞扬、风趣幽默的讲解中,这是李晓迪的教学风格。他的学生吕晓晓说:“李老师讲课非常生动,引人入胜,原本枯燥的数学理论和符号瞬间化作了动人的乐章,让我这个‘数恐族’从此爱上了数学。”科学的道路没有捷径,但知识的传授却可以因材施教、独辟蹊径。

教学上,李晓迪一直承担着《高等数学》、《数学分析》等课程的本科生教学以及研究生培养任务。课堂上,他非常注重培养“会思考、敢质疑,有团队精神”的学生,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自然科学、社会学等应用科学领域中存在的高等数学问题。其授课方式和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

国外访学期间,为了不耽误对所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李晓迪为他们制订了严格的学习计划,要求其定期作学习和科研汇报,并常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

每次回国,更是连时差都顾不上倒就“争分夺秒”给研究生补课,常常“一讲就是一下午,连口水都顾不上喝”近年来,李晓迪共指导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所指导的4名本科生获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资助支持。

05导师责任

一丝不苟 尽心尽力

严谨的治学态度、活跃的学术思想、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李晓迪教授言传身教,引领团队努力为学科平台与学科专业的建设做出贡献,助力学院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拓宽团队成员和学生的视野,推动学术进步,助力团队、学科和学院的平台建设和发展建设和发展。

导师组强调导师责任意识,注重课堂基础知识的教授,不断提升研究生的基本科研素养,强调科研自律性,引导研究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团队内的导师组成员分工明确,团队也会定期开展学术讨论会,通过师生座谈和线上交流等方式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动态,关心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状况,建立轻松高效的科研环境。导师组与研究生之间打破“师尊生卑”的隔阂,团队成员之间亦师亦友,每一位成员在各自的方向都可以成为一个“小老师”,探讨学术问题的同时,也在开拓更广阔的视野。遇到瓶颈问题集思广益、协同互助,形成师生共同奋进的和谐团队氛围。

课题组每位导师在日常生活中都温文尔雅,平易近人,但是一旦涉及科研,不仅严格还很较真。

导学团队强调导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团队的品德建设,提倡严于律己、推己及人,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条例和学术道德规范,杜绝任何违反校规和学术诚信的事情发生。导师团队实时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研究生树立为团队、学校、国家做贡献的志向。

来源:远见卓识艺术家V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