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青岛及周边人民如何与日伪货币抗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3 06:38 1

摘要:货币是一个国家主权的标志,关乎国家的经济命脉与存亡。1938年1月,日本海军陆战队占领青岛和胶东半岛后,禁止中国货币流通,强制发行日伪货币,企图窒息当地的经济命脉,使人民丧失抗战能力。面对日伪货币的侵入,青岛及周边的共产党人和爱国力量组建抗日武装,印发纸币,与

创建银行,印发纸币,“排法”反假,赢得民心——

抗战时期青岛及周边人民与日伪货币的抗争

货币是一个国家主权的标志,关乎国家的经济命脉与存亡。1938年1月,日本海军陆战队占领青岛和胶东半岛后,禁止中国货币流通,强制发行日伪货币,企图窒息当地的经济命脉,使人民丧失抗战能力。面对日伪货币的侵入,青岛及周边的共产党人和爱国力量组建抗日武装,印发纸币,与其殊死抗争。

烽火北海,银行天成

1937年初秋,战争的阴云压在青岛上空,岛城的街头巷尾,有两位身着长衫的人,在寻找中共地下党组织。

一位是中共胶东特委宣传委员郑耀南。一年前特委遭到破坏后,他逃亡青岛,以算命行医作掩护,走街串巷寻觅党的踪迹。

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队长郑耀南

另一位是中共青岛市委青年委员兼“左联”党代表乔天华。1932年,他以私立崇德中学教员的身份,以《青岛民报》为阵地,把青岛左翼文化运动推向高潮。1934年因叛徒出卖入狱,“七七事变”后获释,来到青岛寻找党组织。

平掖人民抗日救国会会长乔天华

郑耀南、乔天华怀着革命的信念,在青岛久寻组织未果,便不约而同地在中秋节前夕返回家乡,组建抗日武装,半年后成为胶东抗日根据地北海银行的奠基人。

郑耀南在掖县老家郑家村,与山东省委派回胶东的张加洛一起,联合各党派的抗日武装,组建掖县民众抗敌动员委员会。乔天华回到平度乔家村,与北京大学毕业的中学教员罗竹风一起,在平度北部和掖县西部成立平掖人民抗日救国会。两支抗日武装相互取得联系后,于1938年3月9日一举攻克掖县城,摧毁日伪政权,建立掖县抗日民主政府,两支攻城武装整编为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很快发展到近四千人枪,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山东省最大的一支抗日武装。

抗战初期,山东各地的抗日武装,大都重视队伍的扩充与壮大,忽视政权的建立,更没有创办银行的意识。难能可贵的是,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的领导人,既有创建抗日政府的意识——建立山东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又有创办银行发行货币的观念。此时,恰有一位银行家来到他们身边。

张玉田,掖县黄山后村人,青岛中鲁银行总经理,青岛市商会常务理事,创建了青岛物品证券交易所和青岛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出任副董事长、总经理,打破了日本对青岛经济和渔业的垄断。1938年春,张玉田因拒绝与日本人合作,为侵略者所不容,便逃离青岛回到掖县老家,来到掖县抗日民主政府,投宿于担任政务大队政委的儿子张中厚的住处。

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队长郑耀南得知张玉田到来,派人送去200块银元接济,随后与三支队政治部主任张加洛登门拜访。张玉田深受感动,向他们提出建立政府银行的建议,并表示愿为抗日政府效力。支队领导审时度势,采纳了张玉田的建议,任命他为三支队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和掖县民主政府银行经理,负责筹建银行,发行货币。

张玉田受命后,邀约原青岛中鲁银行职员邢松岩、王芾村、王复生、方德卿以及烟台农业银行的邢述先等人一起筹办银行,请邢松岩为银行准备印发的纸币题写“北海银行”四字,委托掖县北邓家村邓文卿绘制票面。

1989年前后,笔者采访邓文卿在济南和天津工作的儿女邓林昌、邓汝贞得知:邓文卿名振元,在青岛光华制版社绘制铜板票样兼记账多年,“七七事变”后回到老家,教儿子和本村五六个小学生学习。为体现银行纸币的本地特色,邓文卿选取掖县火神阁、鼓楼和县府大院等名胜古迹作为主景,绘制了壹角、贰角、伍角和壹圆四种面额的票样,并在票面主景右下角草书自己名字作为防伪暗记。笔者自此才探究清楚北海银行的创建及其最初印发的纸币,开始通过《中国钱币》等报刊告知世人。

随后,张玉田派人带着票样去日本统治下的青岛,请青岛光华制版社为北海银行纸币制版。制版社经理班鹏志是掖县人,1923年,摄影并编著发行《接受青岛纪念写真》一书,声名远播。1927年,班鹏志在李村路开设青岛光华制版社,专门制作铜锌照相版。当他知道是家乡抗日民主政府北海银行制作的票版后,甘冒风险,精益求精,如期将四套共八块样票铜版制好。因日本人对进出青岛市区的人员和货物搜查很严,他便托青岛邮局的熟人,以邮件形式寄到掖县。

张玉田收到班鹏志制作的票版后,交由掖城西门里同裕堂印刷局承印。印刷局非常重视,聘请掖县重华印刷所的任宇宙先生指导调色,把北海币印制得精美规整。银行工作人员在印好的纸币上打号、盖章,加盖“掖县”地名。1938年8月,把印有“每拾角兑付国币壹圆”的北海币壹角、贰角、伍角券和壹圆券投放市场。

1938年8月15日,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辖蓬莱、黄县、掖县三县民主政府。胶东特委和八路军第五支队将掖县北海银行升格为北海专署北海银行,张玉田被聘为掖县总行行长;邢松岩任总行经理,负责内部业务;黄县民主政府陈文其为副行长兼黄县分行行长。12月1日,北海银行在掖县民主政府大院举行开业典礼,宣布北海币是蓬(莱)黄(县)掖(县)抗日根据地通用货币,与法币等值流通,十足兑换。北海银行的建立及北海币的印发,保障了共产党根据地政权建设和武装建设经费的供给,维护了法币流通,抵制了日伪货币的侵入。

中共中央在抗战时期最早的货币政策,是1938年8月17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给晋察冀边区领导人信中提出的“边区应有比较稳定的货币,以备同日寇作持久的斗争”,而此时远在敌后抗战的胶东半岛,北海银行及其银行券已经建立流通。

血雨腥风,浴火重生

北海银行的成立,引起青岛日军的惊恐。青岛陆军特务机关长河野悦次郎,在1938年9月23日呈报《状况报告》所附的青岛及周边地区《治安状况要图》上,把掖县北海银行创始人郑耀南、张玉田的名字用红笔圈为“抗日匪”。随后派山东省自治军司令伊达顺之助(又名张宗援)纠集刘桂棠、张步云伪军,剿灭掖县北海银行。

1939年1月16日,日军占领掖县城,张宗援将其司令部设在北海银行所在地——掖城大十字口路西的四合院,抓捕了为北海银行办过业务的人及抗日军属40多人,押在银行后院,审讯后被全部杀害;还将承办印刷北海币的掖县同裕堂印刷局、重华印刷所查封,其留守职员董鸿翥、吕福梓被日军当场用刀劈死。

当日伪军逼近掖县城时,北海银行行长张玉田正在沙河镇办业务,经理邢松岩临危不乱,带领总行职员将票版、账簿、钱款等贵重物品,装上雇用的两辆大马车东撤,向黄县分行转移。

2006年5月,邢松岩先生百岁寿辰,笔者去青岛西镇其住处祝贺。他回忆说:“当天晚上撤到金牌村住宿。一个月后,张玉田带着我们转移到蓬莱县海边的草甸村,日伪军对北海银行依然紧追不舍,使银行职员们陷入绝境。这些职员都是张玉田用高薪聘请来的,他让我护送重病的儿子张中厚去天津治病,自己和职员为了躲避敌人搜捕,乘小船在海里飘荡了十多天,最后被迫让职员们乘夜色离去,北海银行就此解散。”

2006年5月,作者采访北海银行创始人之一邢松岩先生。

1939年3月,胶东区党委和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进入大泽山区,开辟平(度)招(远)掖(县)莱(阳)抗日根据地。不久,中共山东分局指示胶东区委“努力经营北海银行,必须成为全省的金融调剂机关”。胶东区党委和五支队司令部任命陈文其为胶东区北海银行行长,负责北海银行重建工作。

陈文其是黄县人,1925年在青岛由邓恩铭介绍入党,1932年被捕,抗战爆发后获释,回乡参加抗日斗争,担任北海专署北海银行副行长兼黄县分行行长。陈文其与张玉田交接北海银行账簿和部分钱款,取回北海银行票版,于1939年8月在平度、招远和莱阳交界的张格庄(今属莱西市),重建北海银行,印发北海银行券,在胶东区与国币等值流通。

1940年8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把北海银行升为山东抗日根据地银行,北海币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流通货币。

抗日军兴,维护国币

1938年1月底,原平度县立中学校长张金铭,在平度祝沟镇举起抗日旗帜,成立国民党第五战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第十六支队,出任支队司令兼平度县长,将青岛周边的抗日武装收编为14个纵队和8个直属支队,分驻平度、莱阳、即墨、掖县、昌邑、黄县、栖霞等县抗击日寇,守护家乡。

此后,沈鸿烈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山东省政府主席兼青岛特别市市长,在莱阳城设立省主席鲁东行辕。1939年,青岛周边的各支抗日武装与胶东八路军第五支队组建鲁东抗日联军,赵保原为总指挥,重创胶东地区侵华日军,收复了莱阳、掖县、黄县、平度等县城。

为了筹措军政费用,青岛周边国民党地方武装,各自在其掌控地域印发地方流通券,其中主要的有:

张金铭印发的平度地方临时流通券和李德元继任平度县长后印发平度县地方经济建设流通券;孙殿斌印发的即墨经济建设流通券;姜黎川印发胶县经济建设流通券;赵保原印发莱阳县地方临时流通券和莱阳临时流通券;阎珂卿印发平度第五区临时流通券;王尚志印发的胶东商业兑换券、平西商业兑换券等。

这些地方流通券声明:本币为临时流通券,与国币等值流通;流通区域均限于所辖境界之内。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青岛周边国民党军政费用,减弱了国币被日本套换吸纳的危机,维护了国币流通,有效地抵制了日伪通过货币对青岛周边的掠夺。

谁知风云突变,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的外汇市场随即被关停,国币失去了套汇功能。日本随即改变对华货币政策,由吸收中国法币变为排挤法币,将他们侵夺的大量法币推向国民党统治区,致使法币急速贬值。

青岛周边国民党游击队印发的各种流通券,因为与国币等值流通,便随着国币贬值而大幅跌落。为了弥补贬值造成的经费缺失,他们加征赋税,其军政费用仍然入不敷出,士兵吃糠咽菜,生活极为艰难。于是,国民党军政机关从专员、县长、乡镇长,到各游击队司令、旅长、团长,都印发纸币在自己统治区内流通,甚至在没有准备金的情况下,依然加大流通券印发量,其面额动辄壹佰圆、伍佰圆,有的高达壹仟圆、伍仟圆。这些流通券的印发者,滥发无度,既不能维持币值,又不认真兑现,民众叫苦不迭,称之为“害人券”。

北海银行,“排法”反假

一个时期以来,中国法币是市场上流通的主要货币。青岛周边地区沦陷后,法币仍在各地流通,币值比较稳定。北海银行发行纸币之初,借助法币信誉,用法币作为发行保证金,与法币等值流通。为了防止日伪收兑法币去套取外汇,胶东抗日根据地对法币实行保护政策,限制法币出境,以北海币和各县抗日民主政府地方券作为法币的补充,维护和巩固法币的主币地位,有效地阻止了日伪货币侵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金融领域发生震荡,日军货币政策由吸收中国法币变为排挤法币。胶东抗日根据地物产比较丰富,法币币值较高,因而成为法币回流的最好市场,成为青岛日伪倾销法币、掠夺物资的首选地。胶东根据地陡然流入上亿元法币,大量原料和粮食被吸走,造成物价高涨,与法币等值流通的北海币币值随之跌落,使根据地人民陷入抗战以来最为困难的境地。

为了限制法币流入和物资流出,1942年9月,胶东抗日根据地开始了弃用法币的”排法“斗争,一年后在全省最先取得“排法”胜利,使北海币成为市场上唯一流通的货币,彻底粉碎了日本向根据地倾销法币、抢夺物资的阴谋,使胶东人民避免了数亿元法币的经济损失。

对此,日伪大肆伪造北海币,由青岛、天津、烟台等地运到靠近根据地的据点内,再利用特务、汉奸伪装成商人或我方工作人员,潜入根据地抛出;有时日军对根据地进行“扫荡”时,付给被抓去做劳役的民工假北海币。胶东根据地处于对日斗争前沿,涌入的假北海币种类及数量最多,北海银行每发行一版北海币,随即就会出现该版假币,破坏了北海币在民众中的信用,关系到民主政权存亡和抗日斗争的胜败。

于是,胶东根据地开展群众性反假币斗争:一是组织人员查缉,特别注意粮食市、布市、汇票市,并利用各村的识字牌,把假票的特点写在识字牌上,并与学校教员联系,由教员教会小学生,小学生再去教会家长识别假票。二是每逢市集,将假票粘在一块大布上挂起来,向群众指出假票特点,帮助人民识别假票。下图就是从莱西县孙受集市上查获的伍拾圆券假币中的一张,票面上有银行工作人员对假币注明的识别要点。

青岛周边各县民主政府每当发现一种新北海币假票,即找出其特点,印发通知,提高民众防范假币意识和识别真假北海币的能力,使假币寸步难行,维护了北海币的信誉,保证了青岛周边抗日根据地货币稳定和经济发展。

1938年掖县北海银行壹角券

1938年北海专署北海银行伍角券

1941年胶东区北海银行伍元券

青岛周边地区在反假币斗争中查获日本仿造的假北海币

北海银行胶东分行向群众展示的北海币假票实物

比价之争,谁主沉浮

1943年胶东抗日根据地建立独立的北海币市场之后,其货币斗争由三角斗争演变成胶东北海银行券与日伪货币之间的斗争,斗争焦点是比价之争,其实质是争夺物资,控制物价,赢得市场。

地处青岛周边的胶东各专区北海银行与工商局相互配合,购买和掌握重要物资,如当地产的粮食、棉花、布匹、生油、食盐、金银等,作为北海币的准备基金,利用这些重要物资来调剂北海币流通数量,以稳定币值和物价。为掠夺物资,青岛日伪政权通常在秋收时节大量发行伪钞,发放巨额贷款,使城市物价高涨,商人竞相购存物资。日伪吸收物资达到目的后,便收回贷款,紧缩伪钞,使市面银根奇紧,商人不得不将存货廉价售与日伪银行或洋行。

对此,胶东抗日根据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当日伪增发伪钞、抬高物价时,根据地便压低伪钞与北海币的比价,吸收敌人紧缺物资并将其价格适当提高,粉碎日伪抢夺物资的阴谋;当日伪紧缩伪钞、平抑物价时,根据地则乘机扩大北海币,并深入敌占区去争夺物资。胶东抗日根据地利用对青岛敌占区贸易大量出超的优势,随时压低北海币与日伪联银券的比值;凡是向青岛输出的重要物资,即用北海币结算,或以指定物资交换,利用青岛商人将北海币使用范围向敌占区扩张,夹击日伪货币,促使北海币的流通范围不断向日占区渗透和扩大。

抗战后期,日伪政权靠滥发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导致伪联银券币值狂跌,物价猛涨;而胶东根据地始终跟随市场需要,调节北海币吞吐,用物资来保证北海币信用,保持北海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1943年春,伪联银券一元可兑换北海币七八元,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前夕,伪联银券1元仅值北海币2分钱。伪钞摇摇欲坠,日军即将覆亡,这是胶东根据地军民抗击日伪货币侵入的胜利,也是青岛及周边地区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

1948年12月1日,北海银行与华北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组成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流通全国,迎来新中国的诞生。

民心所向,胜之所往

笔者家乡处在日伪军队、国民党游击队和胶东八路军交错的胶东西海地区,父母感受到了日伪货币的侵略性、国民党流通券的欺骗性和八路军北海币的人民性。国民党的纸币容易破损,征收给养时,借口流通券破旧或折角而拒收,抢走家中仅有的一点活命口粮,母亲抓住粮袋死死不放,被枪托打得昏死过去。后来,母亲得到深夜潜入乡村的北海银行借贷人员帮助,才渡过灾荒。自此,她和乡亲们信任了北海币,秘密加入共产党,投身革命,出生入死。

历史告诉我们:货币维系民心。抗战时期的地方流通券,牵动着民众对发行者的信任;其币值能否稳定,决定着使用者与发行者的亲疏。

青岛周边的抗日民主政府发行的北海币,在与日伪货币斗争中,努力维持币值,稳定物价,不让民众利益受损,因而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青岛周边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却因滥发纸币,失去了信誉。这人心的向背,兆示着抗战胜利后青岛及周边地区的未来走向。

昨夜星辰,难以回望,80多年前青岛及周边地区人民与日伪货币抗争的情景,只能留在那一代人的记忆里。多年来,笔者热心搜寻当年的货币实物,走访抗战货币的印发者,直到今天才初步明了家乡人民抗击日伪货币的大体轮廓。在庆祝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撰写此文,以表达对先辈们的崇敬和怀念。(文中纸币实物为作者藏品)

青岛日报2025年10月3日3版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