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10 月,中国篮坛同时上演着职业转型的新篇与赛场磨合的考验 —— 女篮名将王思雨以高级教练身份深耕校园篮球,男篮新锐张镇麟则在新环境中遭遇状态瓶颈,两类成长轨迹勾勒出运动员职业发展的多元图景。
2025 年 10 月,中国篮坛同时上演着职业转型的新篇与赛场磨合的考验 —— 女篮名将王思雨以高级教练身份深耕校园篮球,男篮新锐张镇麟则在新环境中遭遇状态瓶颈,两类成长轨迹勾勒出运动员职业发展的多元图景。
30 岁的王思雨正书写着现役球员跨界发展的范本。早在 2023 年 2 月,她便凭借辉煌的大赛履历,获山东省体育局破格授予高级篮球教练员职称(相当于大学副教授级别),成为现役女篮球员中唯一获此资质者,这一突破打破了 "退役五年才能评级" 的旧规。
2025 年夏天,她正式走进北京体育大学篮球馆授课,校方为其开出 CBA 助教 1.3 倍的课时费,并推出 "教练跟班计划",要求青训教练每周旁听三次示范课。她的课堂颠覆传统模式,将 WNBA 战术视频投屏拆解,播放绝杀澳大利亚的经典片段讲解实战细节,甚至带着学生分组演练职业级战术,50 人的场地常挤进 80 余名旁听生。
此外,她还以 "校园篮球推广官" 身份在西南交通大学开设公开课,亲自示范三分投射,用 "膝盖疤痕是勋章" 的箴言激励学子,让职业篮球智慧深度融入校园。
这一转型与她在国家队的处境变化密切相关。宫鲁鸣接手中国女篮后推进新老交替,王思雨战术地位下降沦为替补,即便在亚洲杯季军战中以有限出场时间助中国女篮 101-66 大胜韩国并斩获 MVP,仍难改边缘化局面。半决赛不敌日本后,她那句 "全队没人能接受这个结果" 的直言,与颁奖礼上的不甘泪水,尽显老将担当。如今深耕校园,她正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篮球生命。
与此同时,浙江稠州银行杯职业篮球对抗赛中,上海男篮与浙江男篮的全本土对决凸显了新人磨合的阵痛。首节双方胶着战至 18-18 平,次节上海队陷入得分荒,浙江队趁势打出 10-2 攻击波拉开分差。
上海队的张镇麟状态低迷,连续打铁失误,半场时球队已 30-40 落后。下半场卢伟教练特意将张镇麟拉至身前指导防守与卡位技巧,但效果有限,他第四节甚至因不敢出手遭解说点名。尽管偶中空位球,但其后续三分失手与团队配合生疏,加之王哲林连续罚篮不进,最终上海队不敌配合默契的浙江队。
从王思雨的提前布局到张镇麟的临场困境,两位球员的经历折射出中国篮球人的不同成长课题:前者以职业规划打破年龄与身份界限,后者则需在高强度竞争中快速完成角色适配。而无论是校园中的经验传承,还是赛场上的磨合突破,都在为中国篮球的发展注入多元动力。
王思雨的跨界转型极具价值,她以现役球员身份获高级教练职称深耕校园,既打破 “退役才能评级” 的传统束缚,又将职业赛场的实战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北京体育大学的高课时费与青训教练旁听机制,印证了其教学能力的认可度,这种 “赛场 + 课堂” 的双轨模式,不仅为自身职业规划留足空间,也为现役运动员转型提供了优质范本,更能推动校园篮球与职业篮球的衔接。
而张镇麟在上海男篮的 “水土不服”,暴露出球员换队后磨合的共性问题。从连续失误到不敢出手,既需他自身快速适应新战术体系,也考验教练团队的因材施教能力。浙江队的默契配合则说明,团队磨合与战术适配对比赛结果的影响至关重要,张镇麟若能及时调整状态、吸收教练指导,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来源: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