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留下一张“我往东去找水井”的纸条后神秘消失。国家出动上千人次四次大规模搜寻,却连一件遗物都没找到。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留下一张“我往东去找水井”的纸条后神秘消失。国家出动上千人次四次大规模搜寻,却连一件遗物都没找到。
彭加木失踪案被称为“建国后最大疑案”,关于他的去向流传着各种版本:被队友谋杀、被外星人劫持、甚至叛逃美国。但真相可能比想象更加简单:一位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最终长眠于他热爱的土地。
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率领的科学考察队在罗布泊陷入困境。汽油和水即将耗尽,探险队被迫停下。在茫茫沙漠中,缺乏淡水是致命的问题。
队员们发出信号请求援助后,彭加木认为等待救援花费太大,决定独自外出找水。这位经验丰富的科学家给队友留下字条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国家为了找到彭加木,可是下了血本。累计开展了四次大规模搜索,动用了十几架飞机、几十辆汽车,几千人参与搜寻。
搜索面积达到1011平方公里,采用“拉网”战术,不放过一个沙丘、一丛芦苇。搜索队员甚至用上了钉耙在低洼地带扒寻,提出的口号是:
“不丢一个沙丘,不拉一丛芦苇,不留一处空白!”尽管这样,还是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彭加木的失踪就此成了一个谜。
彭加木失踪后不久,一场国际谣言开始传播。1980年10月11日,香港《中报》在头版头条刊登大幅新闻报道,声称有人在美国见到了彭加木。
报道称,一个叫周光磊的人自称是彭加木的老朋友,9月14日晚在华盛顿一家饭馆见到了彭加木。但令人惊讶的是,彭加木竟然否认自己是彭加木,并迅速与两个同行的美国人离开了。
这则消息迅速被美国合众国际社转发,“美国之音”也进行了广播,日本《产经新闻》马上转载,台湾的广播电台也反复播出。一时间,彭加木逃往美国的传闻闹得沸沸扬扬。
但经过调查,这个周光磊根本不存在。在彭加木的亲朋好友中,根本没有人叫这个名字。而且以当时的情况,彭加木也几乎没有去美国的可能。这种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
彭加木为什么要冒险进入罗布泊?这背后其实有一个崇高的使命:寻找钾矿。那个时候,咱中国的土壤缺乏钾元素。
要想提高粮食产量,只能从国外进口钾元素化肥。这对国家来说不仅是一个负担,还有可能遭到其他国家的限制。
彭加木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冒着生命危险多次进入罗布泊探险。事实证明,罗布泊境内确实有钾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国家解决问题。
如今我们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可彭加木却彻底不见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这位科学家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奉献精神。
关于彭加木为什么独自外出找水,考察队员们的回忆提供了线索。当时科考队已经完成了首次穿越全长450公里的罗布泊湖盆的壮举,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科考资料。
但彭加木提出了一个新计划:继续东行,开辟一条新的科考路线。这个提议遭到了队员们反对,主要是因为资源储备尤其是水资源已经不够。
经过民主投票,超过一半的人同意继续前往库木库都克,彭加木坚信那里有新水源的地方。到达后却发现那里并没有水源,物资也消耗殆尽。
彭加木同意请求支援,基地表示一天内会把物资送到。但彭加木显然等不及了,他留下“我往东去找水井”的字条后,就独自出发了。
彭加木的个性较为执拗,他曾反对队员求援,认为政府出动飞机会浪费至少6000元的油料费。这种担忧体现了他强烈的责任感,但也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踪。
无论彭加木的失踪真相如何,我们不能忘记他作为科学家的贡献和精神。彭加木是那个时代科学家的典型代表,拥有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他先后十多次带领科研队前往新疆考察,不顾危险多次深入罗布泊考察。在植物病毒研究上,彭加木有着卓越的贡献。
他率领团队首次穿越了全长450公里的罗布泊湖盆,采集了众多的生物和土壤标本以及矿物化石,收集了众多的第一手科考资料,为我国综合开发罗布泊做了前瞻性的准备。
彭加木的失踪虽然成谜,但并不影响他一直以来对科学的贡献。他值得我们尊敬和铭记。愿他的精神与世长存。
今年9月,有消息称彭加木谜团很快解开。调查彭加木的第一人唐守业表示,基于几十次现场踏勘和无数条线索比对,真相已经一步之遥。
唐守业老人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但仍坚持在罗布泊带队穿越,四天三夜走108公里。他将徒步大漠视为“最高级的精神享受”,认为“吃苦受累,那是长寿的钥匙”。
这种坚持不懈寻找真相的精神,与彭加木的科学探索精神一脉相承。唐守业说:“沙漠里的脚印、当年的物资记录假不了,真相靠的是一步一步找。”
这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基于几十次现场踏勘、无数条线索比对后的专业判断。在信息碎片化、谣言横飞的今天,这种“证据链思维”比结论本身更珍贵。
无论是彭加木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还是唐守业老人坚持不懈寻找真相的精神,都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愿我们都能像唐老爷子一样,在追寻真相的路上,多一些理性,多一些温情。
彭加木没有叛逃,没有穿越,更没有被队友谋杀。最可能的真相是:这位可敬的科学家在寻找水源的过程中,不幸遇难,遗体被风沙掩埋。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
参考资料:
《纪事|45年前的今天,彭加木在罗布泊留下这张纸条后失踪》——北京日报客户端
来源:文史典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