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西永修县农业农村局渔政执法大队一中队的护渔员一大早就来到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一天的例行巡查。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4年6月30日的鄱阳湖,被连绵的阴雨笼罩得透不过气。
江西永修县农业农村局渔政执法大队一中队的护渔员一大早就来到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一天的例行巡查。
彼时外面下着大雨,鄱阳湖也正值汛期,但一行人还是坐上了船,想着无论如何都得出去看看。
转悠了一圈之后,他们来到了大湖池附近狮子山水域,结果有人在雨幕中看见了一只正在挣扎的鸟!
这只鸟是白色的,落在了洪流之中,怎么都飞不起来了。
护渔员们非常着急,于是冒着雨就冲进了洪流里面,一番挣扎之后总算来到了这只鸟的身边。
最终经过努力,这只大鸟被一行人捞了上来,虽然它看上去非常虚弱,但是表面看上去似乎并没有受伤。
他们吃惊地发现,这只鸟儿竟然是一种世界公认濒危的鸟儿,目前全球范围内也就,勉强有个4000来只,在我国的保护级别是1级。
彼时应该是这种鸟儿北迁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它们会一起飞,于是护渔员们猜测估计是这只鸟儿体力耗尽了,才掉进了洪水之中。
上岸之后,他们将鸟儿交给了有关部门,想着等这只鸟儿恢复体力之后再放飞。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鸟儿数量这么少呢?
«——【·江西省鸟·】——»
这种鸟儿叫做白鹤,属于大型鹤类,全长约1.3至1.4米,雄性个体略大于雌性,雄性体重约6.2千克,雌性约5.3千克。
它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一身洁白的体羽,站立时通体雪白,宛如一位身披素衣的修士,因此有“修女鹤”的美称。
但当它展翅飞翔时,翅端黑色的初级飞羽便会显露出来,像是穿着一件黑色的袖口,这也是它“黑袖鹤”别名的由来。
白鹤自嘴基、额至头顶以及两颊的皮肤裸露在外,呈现出鲜艳的砖红色,上面还生有稀疏的短毛,虹膜则是淡淡的浅黄色。
它的喙长约18至19厘米,呈赭红色,边缘带有细密的锯齿状结构——这种特殊的形态有助于它捕捉光滑的水生动物,也能更轻松地挖掘地下的植物根系。
双脚和趾为暗红色,修长而有力,适合在浅水中行走和站立。
作为涉禽,白鹤对生存环境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这也造就了它独特的生活习性。
在全天的活动中,觅食和警戒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其中觅食用时约占80%,警戒时间约占10%,其余如理羽、游走、休息和争斗等行为的总占比极少。
觅食方面,白鹤是典型的植食性鸟类,主要以苦草、眼子菜、苔草、荸荠等水生植物的茎和块根为食,在鄱阳湖越冬期间,这些植物性食物约占其总食量的90%以上。
但在不同条件下,它也会调整食物结构:当冬季植物被大雪覆盖时,会转而捕食旅鼠等小型动物;
繁殖季节则会摄入更多的蜗牛、鱼类和蔓越莓等食物。
觅食时,它会专注地注视水中,用带锯齿的喙精准啄取食物,或低头深入泥中挖掘植物根茎。
社群行为上,白鹤的活动形式多样,可单独、成聚集群或成家族集群活动,其中家族集群最为常见。
白鹤的分布范围横跨欧亚大陆,在世界范围内,繁殖地主要位于俄罗斯,迁徙时会经过蒙古、伊朗等国,中国则是其重要的越冬地和停歇地。
在中国,白鹤是旅鸟和冬候鸟,鄱阳湖是它最重要的越冬场所,每年在此越冬的白鹤数量可占世界白鹤总数量的95%以上。
白鹤的珍贵程度,首先体现在其稀少的种群数量上,目前全世界仅存4000多只,且种群数量仍呈下降趋势。
导致白鹤濒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栖息地破坏是最主要的威胁,随着农业扩张、城市化进程加快,湿地被大量围垦,白鹤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不断缩小。
在繁殖区,苔原沼泽的退化影响了其筑巢和觅食;越冬地则面临着水位变化、水质污染等问题,导致水生植物减少。
此外,迁徙途中的栖息地碎片化,使得白鹤难以找到合适的停歇点,增加了迁徙风险。
人类活动的干扰也不容忽视,非法捕猎、观光活动等都会影响白鹤的正常生活。
2019年,白鹤被列为江西省省鸟,这一荣誉既源于鄱阳湖作为白鹤重要越冬地的特殊地位,也体现了江西对这一珍稀物种的重视与呵护。
在江西,白鹤不仅是生态保护的 “风向标”,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是省鸟,象征着健康、繁荣与幸福吉祥。
2024年6月救下的这只白鹤,在全球4000多只的种群中或许只是微小的一员,但这场救援的意义却远超生命本身。
白鹤在世界各地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它被称为 “仙鹤”,是吉祥、长寿、高雅的象征,出现在无数的诗歌、绘画和传说中;
在其他国家,白鹤也被视为健康、繁荣、和平的象征,拥有相关的历史遗迹、拳法等文化遗产。
这只2024年6月被救下的白鹤,未来或许会加入北迁的队伍,飞越千山万水回到繁殖地,也可能在冬季带着同伴再次回到鄱阳湖。
它的故事,会成为鄱阳湖守护史上的一个小小注脚,却也见证着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智慧与温情。
因为它们的存在,天空才更加灵动,湿地才更加生机盎然,人类的世界也才更加完整。守护白鹤,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参考:
江西新闻广播《江西鄱阳湖:紧急营救洪峰中落单白鹤》2024-6-30
来源:牧子说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