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盛夏芬德拉》和《许我耀眼》能火,根本不是意外,而是经济下行期大众心理和文娱消费的一次精准共振。当现实中搞钱艰难、前途迷茫时,谁不想一头扎进屏幕里,看普通人长相的“霸总”和“好命哥”给你造一场触手可及的梦?这背后哪是单纯的娱乐需求,分明是当代人集体焦虑的情绪出
《盛夏芬德拉》和《许我耀眼》能火,根本不是意外,而是经济下行期大众心理和文娱消费的一次精准共振。当现实中搞钱艰难、前途迷茫时,谁不想一头扎进屏幕里,看普通人长相的“霸总”和“好命哥”给你造一场触手可及的梦?这背后哪是单纯的娱乐需求,分明是当代人集体焦虑的情绪出口。
你说刘萧旭是“小孩叔”,好命哥有“老钱风”,赵露思圆润内敛——这不就对了?经济越是不景气,大众越不爱看那种棱角分明、攻击性强的“精英脸”,反而更青睐这种没有距离感、带点原生气质的长相。他们演的不是霸总,是“你我本普通人,只是偶尔被命运选中”的代入感。
赵露思带火卓雅服饰更是典型,这哪是带货,这是苦哈哈的年轻人在她身上找“平价变贵气”的穿搭模板,本质上还是对“低成本实现品质生活”的强烈渴望。
所以这两部剧爆火的底层逻辑非常清晰:它们都不是凭空造梦,而是给你一个垫垫脚就能够到的幻想。观众要的不是悬浮的富豪传奇,而是在压抑现实里,那一点点“我也有可能”的追逐感和物质向往。这直接反映出当前内容消费的残酷真相:你得先理解大家的“穷”和“累”,才能做出让他们心甘情愿付费的“爽”。
然而这波潮流能持续多久,真要打问号。短剧市场目前还是“霸总”当道,同质化严重到189部剧名带“总裁”,109部有“夫人”,再香的细糠也架不住天天吃。而且行业内部版权问题乱象频出,粗制滥造的作品依然有市场,光靠复制爆款套路,迟早要被观众反噬。
因此归根结底,经济下行不是没机会,而是逼着你放弃赚快钱的浮躁心态,回到内容创作的笨功夫上。《盛夏芬德拉》能出圈,离不开电影级的镜头语言和细节叙事;《许我耀眼》被认可,也得益于演员长久打磨的演技。这印证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越是环境不好,越要在细分赛道里沉下心把事做细。谁愿意认真研究真实的人想要什么,谁才能真正抓住这波“情绪红利”。
来源:观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