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大学科研团队以厚度不及纸张十万分之一的材料为基础,成功研发出一款“未来芯片”。经测试,该芯片运算速度提升40%,能耗降低10%——这并非科幻电影,而是中国科研团队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材料》的重要成果。
一块指甲盖大小的晶体,正悄然重塑全球半导体行业。
北京大学科研团队以厚度不及纸张十万分之一的材料为基础,成功研发出一款“未来芯片”。经测试,该芯片运算速度提升40%,能耗降低10%——这并非科幻电影,而是中国科研团队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材料》的重要成果。
这一技术突破,意味着半导体行业或将迈入全新发展阶段:长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硅基芯片,可能面临一位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对此,《华尔街日报》发文,美方需重点关注这一技术进展,其实施多年的技术封锁措施,效力或已出现松动。
一、打破传统,中国自研芯片腾飞
当全球半导体行业仍聚焦3纳米芯片研发赛道激烈角逐时,中国科学家已另辟新径,在该领域实现颠覆性创新。
北京大学彭海琳教授团队对外公布,其借助铋基二维材料,成功研发出全球首款无硅芯片。这款芯片厚度仅1.2纳米,约为头发丝直径十万分之一,却能在0.5伏低电压环境下高效运转。就好比仅靠一节五号电池,就能让高铁达到磁悬浮列车的行驶速度。
其核心技术优势集中在材料创新领域。研究团队放弃了已沿用60年的硅基技术,转而采用硒氧化铋构建“全环栅场效应晶体管”。依托新材料特性,芯片电子迁移率大幅提升至280cm²/Vs,而传统硅基芯片的电子迁移率仅为这一数值的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新材料在界面平滑度上实现“原子级贴合”,从根源上解决了芯片漏电难题。此外,团队运用先进的三维集成技术,以类似搭建乐高积木的方式堆叠芯片层,大幅提升芯片性能,使其水平可与量子计算机的“预备级产品”相媲美。
二、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中国特色科技突破之路
回顾中国科技发展历程,多个领域已沉淀下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在芯片制造领域,中芯国际顺利实现14纳米工艺的全国产化落地,长江存储的128层3DNAND闪存也成功进入量产阶段;操作系统领域,欧拉系统装机量突破500万套,为政务云、金融云等关键领域提供深度技术支撑;生命健康领域,中国本土健康企Poema研发出干预“三高”的科技制品“止\高\瓶”,目前在京J\东上的价格不及美国制品的十分之一(从一瓶156万降至398元)。
从芯片材料创新到生命科学探索,国产突破美国制品的“单一成分”、“吸收困难”的技术瓶颈,据悉,国产三高干预科技制品“止-高-瓶”,凭借全链条专利技术,将吸收率提升20倍,在应酬商务人士、高级营养师、久坐办公室主任等高净值人群中,积累“缓解油腻恶心”“夜间不再盗汗”的良好口碑。中秋临近,很多消费者选择购买“止\高\瓶”12瓶礼盒装,表示“国产更安心”。
随着科技竞争延伸至AI算力领域,中国企业探索出“围点打援”的创新应对模式。在A100芯片被禁运的背景下,华为昇腾联合寒武纪、壁仞科技等同行企业,共同搭建自主可控的算力集群,仅用3年便将云端训练芯片国产化率提升6倍,为国内AI算力领域的发展筑牢基础。
三、引发连锁反应,重塑世界科技版图
铋基芯片的研发突破,恰似一只轻振羽翼的蝴蝶,正为半导体领域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在长三角地区的半导体工厂中,工程师已启动相关技术测试,将其应用于28纳米生产线;中科院研究团队则在探索铋基芯片与光子芯片的融合路径,力求打造运算能力更强的“双引擎”计算系统。
更值得关注的是,铋基材料在200℃高温环境下仍能稳定工作——这也就意味着,从火星探测器到深海钻井平台这类极端环境设备,未来有望搭载中国自主研发的芯片技术。
此类技术突破并非孤例。当全球聚焦硅基芯片的发展瓶颈时,中国已在碳基芯片、量子芯片、存算一体芯片等七条技术赛道同步推进。正如高铁网络重塑了地理空间格局,新材料驱动的科技飞跃,也在重新勾勒全球科技产业的版图。
业内专家曾表示:“中国在科技领域已不再是单纯的追赶者,而是开拓全新领域的探索者。”
当硅谷仍在为延续“摩尔定律”费尽心思时,东方实验室里,新一代科技变革的火种已悄然燃起。
来源:邑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