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去电影院,你会发现不少“老熟人”,《黑天鹅》《蝙蝠侠》这些好多年前的片子,居然又重新上了。
2025年去电影院,你会发现不少“老熟人”,《黑天鹅》《蝙蝠侠》这些好多年前的片子,居然又重新上了。
而且不是偶尔一部,从8月到10月,每月都有好几部经典老片排队回归,这阵仗之前真没见过。
8月份的时候,《黑天鹅》先打头阵,还是在IMAX厅放的。
这部2010年的片子,这次重映是迪士尼旗下的探照灯影业牵头,说是为了纪念上映15周年。
说实话,能在大银幕上看娜塔莉·波特曼的演技,确实比在家刷平板有感觉。
同一时间回来的还有蒂姆·伯顿的两部《蝙蝠侠》,1989年和1992年的版本,DC粉丝怕是最有体会,能重温老版蝙蝠侠的魅力,肯定得去凑个热闹。
除了这几部,8月还有《大白鲨》和《妙探寻凶》。
《大白鲨》是1975年的片子了,这么多年过去,那种惊悚感应该还在;《妙探寻凶》更有意思,1985年的老片居然带着多个结局重映,本来想是不是观众都知道结局了没人看,但后来发现还是有不少人好奇“不同结局到底差在哪”。
到了9月,影院又换了一批“老朋友”。
《早餐俱乐部》是1985年的青春片,估计不少80后、90后会带着回忆去看;皮克斯的《玩具总动员》也回来了,1995年的动画,修复之后画面肯定更清楚,带娃去看的家长应该不少。
还有《阿波罗13号》,1995年的太空题材片,现在看依旧能感受到那种紧张感。
10月的重映名单里,《鬼马小精灵》要放近一个月,这部1995年的片子走的是温馨路线,适合全家一起看。
最受关注的应该是《阿凡达:水之道》,2022年才上映的片子,这次只重映5天,明眼人
都知道,这是为了给接下来的《阿凡达:火与灰烬》预热。
其实老片重映不是新鲜事,早在上世纪80年代,《星球大战》就试过重映,2023年《泰坦尼克号》也回来过,但像2025年这样每月都有、覆盖这么多类型的,还真是头一回。
讲完了这大半年重映的片子,你可能会问,为啥今年好莱坞这么爱翻老片?其实背后不是单纯的怀旧,全是行业的现实考量。
首先是老的赚钱路子不好走了,以前DVD卖得好,电视转播权也能赚不少,现在不行了,这些收入掉得厉害。
环球影业的数据就很明显,2023年才重映2部,2024年4部,2025年直接计划到12部,如此看来,老片重映就是来补收入缺口的。
而且现在好莱坞拍的新片越来越少,影院经常有空档期。
尤其是周一这种工作日,还有1月这种淡季,影院座位空着也是浪费。
影院关系高级媒体分析师杰夫·博克说得挺实在,电影公司没足够新片给影院,只能拿怀旧老片填位置。
更重要的是,老片重映成本低,弄个周年纪念版或者4K修复版,花不了多少钱,风险小多了。
成本低还不算,老片重映的回报还真不低。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星际穿越》,2014年的片子,之前重映的时候,光美国本土就拿了1500多万美元票房,全球更是有3800万美元。
Fathom娱乐发行的《鬼妈妈》3D版,也赚了3400万美元,成了他们家票房最高的片子。
Fathom的CEO雷·纳特说,这类“经典重映”能占公司总收入的五分之一,这收益谁看了不心动?
搞不清为啥老片重映能赚钱?其实人家在运营上花了不少心思,从选片到怎么放,都有门道。
选片的时候,不是随便拿部老片就上,得挑有粉丝基础的。
行业里的奥尔说这叫“机会主义式约会”,得看观众喜欢啥、有没有合适的时机,
比如节日氛围或者某个题材正火的时候。
像《玩具总动员》就是抓家庭观众,《蝙蝠侠》就是盯准DC粉丝,选对了片子,基本就成功一半了。
放映的时候也有技巧,现在都爱用IMAX、杜比这些特殊格式。
杜比的副总裁杰德·哈姆森说,这些格式以后会用得更勤,尤其是在周一到周四,还会搞“只放一两晚”的活动。
老实讲,同样一部老片,在IMAX厅看和在家看,体验差太多了,不少观众就是冲这个去的。
而且排期也会错开新片旺季,专门选新片少的时候上,既不抢票房,又能填补影院空位,一举两得。
毫无疑问,2025年好莱坞的老片重映潮,是行业应对变化的办法,既有情怀因素,更有现实的利润考量。
短期内,这肯定还是好莱坞的补充收入来源,说不定以后《肖申克的救赎》《哈利·波特》这些经典,也会出修复重映版。
但话说回来,老片再好也不能当饭吃,如果好莱坞光靠重映老片,不花心思拍新片、搞创新,时间长了,观众早晚也会看腻。
毕竟大家去影院,除了重温回忆,更想看到新鲜的故事。
来源:萌萌思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