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多数人还停留在用豆包查天气、写文案时,一批深度用户早已解锁了它的“隐藏形态”。这些被官方宣传忽略的宝藏功能,正在悄然重塑效率与生活的边界。
当多数人还停留在用豆包查天气、写文案时,一批深度用户早已解锁了它的“隐藏形态”。这些被官方宣传忽略的宝藏功能,正在悄然重塑效率与生活的边界。
01
共享屏幕让豆包成为你的第二双眼睛清晨,你打开手机刷到一条晦涩的外文新闻,手指悬停的瞬间,耳畔响起清晰的翻译与背景分析;工作中面对满屏数据焦头烂额时,一个声音冷静指出趋势并生成可视化图表;深夜追剧对剧情产生疑惑,屏幕角落悄然弹出人物关系的梳理脉络——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豆包APP“共享屏幕”功能带来的真实体验。
不同于传统PC投屏应用,豆包的“共享屏幕”功能本质是打通了视觉识别与语音交互的边界。用户在与豆包进行语音通话时,通过点击“共享屏幕”按钮(电脑端快捷键Option+S,手机端三步直达),即可让AI实时解析屏幕内容。
其具体操作并不复杂,用户在豆包“新对话”中找到“打电话”功能,进入该功能后,点击“屏幕共享”按钮,并按提示选择“立即开始”就能打开屏幕共享功能了。
开启屏幕共享以后,我们就可以切换到其他口APP的使用了,比如打开抖音,打开B站等,它会在应用的上方显示“共享中”的字样,这就表示你当前的屏幕内容已经在共享中啦,你就可以随时同豆包交流屏幕内容了。
在体验过程中,豆包能快速识别用户在写文档、搜索网页或处理微信聊天记录的场景。当用户在Safari浏览器搜索时,豆包会说:“我看到你在搜索东西,需要帮忙不?”这种响应速度极快,仿佛“有个眼睛盯着电脑屏幕” 。此外,豆包能处理静态内容(如图片和文档),但对动态内容如短视频仅能总结概要而非实时解析 。
02
AI会议纪要,打工人必备神器“日常上班忙到飞起,下班还要参加各种会议、培训,完事儿还得做会议记录、写培训汇报。”一位护士的吐槽道出了职场人的共同痛点。作为曾经的“会议记录囚徒”,我每周至少有3小时耗费在整理录音、提炼重点、追踪待办事项上,直到遇见豆包AI的会议纪要功能,这场耗时战才彻底终结。
手机端安装豆包APP后,登录即可使用“录音纪要”功能,支持实时录音或上传音频文件。原始录音经AI解析后,输出内容含核心议题、决策项、待办清单(TodoList) 三大部分,关键结论前置标红。可识别不同音色标注发言者(如“王经理:项目需周五前交付后端模块”),避免传统纪要中“某同事说”的模糊表述。
在使用豆包录音生成纪要时,我们可以切换到手机其他界面。在会议过程中,豆包能够识别并记录播放的声音,甚至在切换至其他软件界面时,仍然能够保持良好的识别效果,这为会议记录和简报的形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用其他软件,甚至播放声音,它也能准确识别并记录。
豆包AI会议纪要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机械性劳动转化为创造性工作。据测试,传统2小时会议记录需人工整理1.5小时,而豆包将流程压缩至10分钟内,释放时间用于核心任务 。随着版本迭代(如未来计划加入“情绪识别”功能 ),这一工具或将成为职场人的“隐形秘书”。
欢迎邮局订阅2026年《电脑报》
来源:壹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