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刻板印象:黑豹背后的黑人创作者突围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2 10:05 1

摘要:电影里的“瓦坎达”成了热词,非洲传统元素一下子成了时尚圈、艺术圈的灵感来源,连不少人都开始聊非洲文化的魅力。

2018年《黑豹》一上映就炸了,不只是票房卖得好,更成了街头巷尾都在聊的现象级事儿。

这电影全球拿了13.47亿美元票房,还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影片,要知道这可是超级英雄电影头一回有这待遇。

电影里的“瓦坎达”成了热词,非洲传统元素一下子成了时尚圈、艺术圈的灵感来源,连不少人都开始聊非洲文化的魅力。

这电影能火成这样,查德维克・博斯曼演的特查拉功不可没,他把这个角色的力量、荣誉感还有对非洲血统的自豪,全给演出来了。

但特查拉这形象能立得住,不光靠演员,服装也帮了大忙,服装设计师露丝・E・卡特,后来还拿了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成了第一个拿这奖的黑人女性。

她没瞎琢磨,是在漫威艺术家瑞安・梅纳丁的基础上,加了不少非洲几何符号,比如马赛族的红披风、祖鲁族的珠饰,特查拉那股子尊严劲儿,一下就通过衣服具象化了。

这其实特别贴合斯坦・李和杰克・科比1966年创造黑豹的初衷,李晚年回忆说,当时就觉得“我们真的需要一个黑人超级英雄”。

他俩设想的特查拉,既是天才科学家,又是藏在非洲地下的科技乌托邦国王,表面看是茅屋和“普通土著”,实际上文明程度远超想象。

本来想这角色能早点火,结果早期的时候,黑豹还被石头人嘲讽成“泰山电影里跑出来的难民”,挺憋屈的。

直到博斯曼和导演瑞安・库格勒合作,银幕上的黑豹才算真正摆脱了早期的单一形象。

库格勒本身就是黑人导演,他没光拍打打杀杀,还在剧本里加了“瓦坎达该不该向世界开放”的思考,让特查拉从单纯的“英雄”变成了有担当的“领导者”。

这种改编挺聪明的,既没丢原作的魂,又加了当代黑人对“身份与责任”的探讨,看的时候能让人多想一层。

不过要说特查拉的变化,得先聊聊黑人超级英雄在漫画里的日子,那可真不算好过。

史密森尼国家非裔美国人历史与文化博物馆的策展人凯文・斯特雷特就说过,黑人角色在漫画史上长期被边缘化,大多是刻板印象的符号。

早年间,美国漫画里的黑人角色不是小丑就是仆人,完全没个正面样儿,这跟当时的种族隔离制度脱不了关系,社会上对黑人的认知就这样,漫画自然也受影响。

第一次有人想改变这状况,是1947年的《全黑人漫画》。

这漫画由黑人艺术家奥尔・哈里斯主编,是美国第一本全由黑人创作、面向黑人读者的漫画,里面的主角都是正直的黑人角色。

本来想这漫画能火一把,结果因为没钱,就只出版了1期,影响力没起来,挺可惜的。

再后来到1965年,DellComics出了本《洛波》,主角是个黑人牛仔,也算正面形象了,还呼应了当时的民权运动浪潮。

这漫画的创作者还是以白人为主,他们写不出黑人真正的生活体验,角色还是有点“流于象征”,没那么鲜活。

到了1970年代,情况也没好多少,1972年的卢克・凯奇,被塑造成满嘴黑话、靠打击犯罪赚钱的混混,虽有力量但带着负面标签。

1973年《神奇女侠》里的努比亚,更像是换了肤色的女侠翻版,没自己的独立人设。

为啥会这样?其实核心问题就是“叙事权”不在黑人手里。

白人创作者就算想做多元内容,也没法真正理解黑人的种族经历和文化痛点,写出来的角色自然只能是“政治正确的符号”,成不了有血有肉的个体。

这种情况,一直到1993年才出现真正的转折。

1993年,一群黑人创作者成立了MilestoneMedia,专门做黑人与多元文化的故事。

他们跟DC漫画合作发行作品,推出的《Icon》特别有意思,主角是个超人般的外星人,到地球后化身成被奴役的非裔美国人。

这故事不光打破了“强者无需面对种族问题”的误区,还探讨了“种族身份与社会责任”,比如主角后来成了黑人律师,还为弱势群体维权。

除了做故事,Milestone还是个“行业人才孵化器”,创始人之一的德韦恩・麦克达菲,后来还帮蝙蝠侠这些经典角色塑造了新形象,还把黑人超级英雄“静电侠”带到了荧屏上。

另一个关键人物是克里斯托弗・普里斯特,他是漫威第一个黑人编辑,1998到2003年写的《黑豹》系列,直接把特查拉从边缘角色抬到了A级行列。

他笔下的特查拉是个冷静疏离、足智多谋的天才,这设定影响了后面二十年的黑豹形象,电影版能有现在的样子,普里斯特的功劳不小。

2016年,塔-纳西西・科茨开始执笔《黑豹》漫画,他跟普里斯特一起,给电影版黑豹打下了基础。

科茨的漫画没光写英雄事迹,还聚焦了“瓦坎达内部的阶级矛盾”,把英雄故事和“非洲后殖民时代的身份认同”结合起来,深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这种传承还在继续。

2016年,白人作家布赖恩・迈克尔・本迪斯创造了“钢铁之心”里里・威廉姆斯,这是个黑人少女,靠自己的天赋自制钢铁侠战甲成了新英雄。

两年后,芝加哥大学教授、黑人作家伊芙・尤因为她赋予了新生命。

伊芙・尤因的作品被《娱乐周刊》夸“用少女视角解构科技与正义,既酷又温柔”,还聊了“黑人女性在STEM领域的困境”,让这个角色更有现实意义。

2022年《黑豹2:瓦坎达Forever》上映,票房拿了8.59亿美元,这电影以“哀悼博斯曼”为核心,还引入了新黑豹苏睿公主,继续讲瓦坎达和世界的联结。

这电影能成功,不光是因为观众念旧,更因为它延续了黑豹系列的内核,黑人超级英雄不只是个“能打的角色”,更是黑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黑豹》不只是一部超级英雄电影,从1966年斯坦・李的“初心”,到1993年MilestoneMedia的“自主抗争”,再到2018年银幕上的“文化爆发”。

它更像半个多世纪里,黑人创作者争夺叙事权、打破种族刻板印象的缩影。

现在的黑人艺术家,正站在黑豹的肩膀上继续往前走,他们要做的不只是增加超级英雄的肤色多样性,更是要让这些角色带着真实的文化底蕴和思考,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以后再聊超级英雄,咱们能看到的,肯定不只是白人英雄的故事了。

来源:恋曲星辰之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