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弘治十一年(1498),河南知府陈宣刻本《二程全书》传世。陈宣生于1438年,卒于1509年,字文德,明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陈宣自幼学于温州家乡理学人士杨克明,深受永嘉理学濡染,素来以弘扬理学为己任。在夷陵知州任上,他用自己的俸禄刊刻温州理学先辈王开
明弘治十一年(1498),河南知府陈宣刻本《二程全书》传世。陈宣生于1438年,卒于1509年,字文德,明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陈宣自幼学于温州家乡理学人士杨克明,深受永嘉理学濡染,素来以弘扬理学为己任。在夷陵知州任上,他用自己的俸禄刊刻温州理学先辈王开祖的《儒志篇》,陈宣以《吕氏乡约》治理夷陵,号为大治,因政绩出色而升河南府知府,府治在洛阳。
洛阳是两程故里,乃“伊洛之学”发祥地。陈宣一到洛阳便拜谒两程故里,说:“吾不及贤者之门,得游贤者之里,足矣!”陈宣治理河南府,全力恢复境内伊洛文化故迹,如修九贤祠,祭祀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司马光、朱熹、张栻、吕祖谦等九人;修伊洛渊源祠,祭祀程颐和程颢,并在祠内列八十二弟子像,同时将程颐弟子、温州周行己等九先生像入祠。其时四川布政司参政乔缙退休回到洛阳,与陈宣“日相与讲明二程之学”,感叹二程“上而圣人之道赖之以不坠,下而儒先皆不能及之”。
段氏刻本《二程全书》虽在南阳刊刻,但洛阳人也很少见到,陈宣早已有心重刻《二程全书》。当时河南监察御史李瀚来洛阳。李瀚与陈宣是同年进士,也是二程仰慕者,自幼熟读《二程全书》,他认为《六经》在海内外广为传播,而二程之书却藏于少数人手中,一般人不容易得见。两人志同道合,决定重刻《二程全书》。李瀚“亲历先生故址,谋酬初志,访得各本。”陈宣也在洛阳程氏后裔中寻访到家藏《程氏宗谱》,遂以段可久刊刻的《二程全书》为底本,增加洛阳程氏家谱像赞及《宋史·程颢传》内容。陈宣见程氏宗谱中明道公程颢像赞由朱熹、陈齐之、张栻、赵汝腾等名家撰写,伊川公程颐像赞也由朱熹、张齐之、赵汝腾撰,而其父程珦像赞缺失,为弥补缺憾,陈宣亲撰《太中公像赞》,洛阳人乔缙见陈宣写像赞,他也写了一篇附后。《二程全书》缮写完毕,李瀚撰序,介绍《二程全书》版本变迁,陈宣撰《重刻二程全书后序》。此后,明万历三十四年,即1606年,徐必达刻河南程氏祠堂印本和清康熙年间以馆阁体书写的64卷内府写本《二程全书》,皆以陈宣刊刻本为底本,故陈宣刊刻本《二程全书》可谓是承前启后,价值不可估量。陈宣作为河南知府,为洛阳弘扬二程理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来源:色香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