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3月,美团把去年287元没花出去的优惠券摆到明面,顺手甩出一组数据:人均囤券287块,Z世代占67%,囤完还喊穷。
月底一看余额,工资像被谁偷了,心里咯噔一下——这场景熟不熟?
2024年3月,美团把去年287元没花出去的优惠券摆到明面,顺手甩出一组数据:人均囤券287块,Z世代占67%,囤完还喊穷。
我盯着这数字,脑子里蹦出一句:穷不是因为赚得少,是习惯先把钱漏光。
到底哪一步把我们推向“越省越穷”的坑?
我把自己和身边人的账本翻了个底朝天,发现五个小动作,每天都在偷偷埋单。
贪小便宜排第一。
剑桥去年发了份小范围实验,盯着优惠券做选择的人,大脑里管“冲动”的区域亮得跟灯泡似的,结果转头就多花了一大笔。
我表妹就是活案例,为了用满200减30,硬凑一箱面膜,现在柜子还塞着,脸没贴完,钱也没了。
没计划排第二。
支付宝说,开了“笔笔攒”的人,2023年一年多存出400亿,平均每人多攒23%。
区别就是花之前先问一句:这钱非花不可吗?
我1月把工资拆成三份,房租、饭钱、储蓄卡,先锁后花,月底居然剩了900,以前想都不敢想。
抱怨排第三。
领英刚出的报告,会点数字工具的人工资溢价34%,可群里天天有人吐槽“学了没用”。
我同事阿俊去年白蹭政府免费的直播电商课,晚上两小时,白天拿新技能跳槽,工资从6k翻到11k。
时间一样花,他选升级,别人选吐槽,差距就这么拉开。
拒绝学习排第四。
人社部今年新推的“数字技能提升专项行动”,课程全免费,名额一放出来就被抢空。
我蹲点帮女友抢到短视频剪辑班,她边学边接私单,三个月把学费赚回十倍。
知识付费2800亿市场里,40%是熟人推荐,信朋友不如信自己钱包的增长曲线。
人情烂账排第五。
脉脉调研说,83%的职场人把“人情账户”看得比三个月工资还重。
我前领导每年固定拿出两顿小饭钱,请关键人吃面,不送重礼,只聊行业信息,失业那天,他手机一响,三个offer排队。
人情不是烧钱,是提前存互助。
五个习惯,像五根小水管,日夜放血。
堵住它们,不需要天降横财,只要每天做对一次小选择:先存后花、先学后怨、先给后得。
钱不会一夜暴涨,但余额停止缩水那一刻,你就知道自己已经赢了。
来源:黄瓜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