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赚10%就卖?90%的人都搞错了!3个真相帮你多赚一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2 12:42 1

摘要:买基金时,不少人都抱着“赚10%就跑”的想法,觉得落袋为安最稳妥。但数据不会说谎:2019-2023年,投资者平均在基金盈利15%时卖出,而那些持有至30%的人,最终收益比止盈过早的人高出87%。

买基金时,不少人都抱着“赚10%就跑”的想法,觉得落袋为安最稳妥。但数据不会说谎:2019-2023年,投资者平均在基金盈利15%时卖出,而那些持有至30%的人,最终收益比止盈过早的人高出87%。

看似保守的操作,实则错过了大部分收益。基金投资的核心不是“见好就收”,而是找到收益与风险的平衡点。下面这3个被忽视的真相,能帮你跳出“10%止盈”的陷阱,让收益更上一层楼。

一、真相1:止盈点不是“固定值”,跟着3个维度动态调才对

“赚10%就卖”的最大问题,是把止盈点变成了“一刀切”的标准,完全忽略了基金类型、市场环境和资金用途的差异。就像穿衣服,夏天穿棉袄、冬天穿短袖,怎么可能合适?

1. 按基金类型定:波动越大,止盈点该越高

不同基金的收益潜力天差地别,止盈点自然不能一样。2025年三季度数据显示,宽基指数基金(如沪深300)年化波动率约12%,而行业指数基金(如半导体ETF)年化波动率可达25%以上。对应的止盈策略应该是:

- 货币基金/短债基金:2%-3%即可止盈,这类基金收益稳定但偏低,没必要长期等更高收益;

- 宽基指数基金:止盈点设15%-20%更合理,2010-2020年沪深300指数在该区间止盈,年化收益比10%止盈高出4.2个百分点;

- 行业/主题基金:可放宽到25%-30%,比如2025年9月半导体ETF单周涨幅达20%,过早止盈就会错过后续行情。

2. 按市场周期定:牛市别早走,震荡市别贪多

市场像四季更替,牛市、震荡市、熊市的止盈逻辑完全不同。2025年以来,A股处于震荡回升阶段,简单按10%止盈就会频繁操作,反而增加成本。正确的做法是:

- 牛市(如2020年):估值持续走高,止盈点可提高到30%,用最大回撤止盈法护航——从高点下跌10%再卖,既能享受主升浪,又能避免收益回吐;

- 震荡市(如2025年三季度):止盈点降至15%左右,采用分批止盈,避免卖在低点;

- 熊市末期:尽量不止盈,此时基金估值低,过早卖出可能割在地板上。

3. 按资金用途定:短期要用的钱,止盈点宜低

资金的使用时间,直接决定了能承受的风险。如果把3年后要用来买房的钱,按30%的止盈点持有,万一遇到市场回调,可能会被迫亏损卖出。合理的规划是:

- 短期资金(1-3年):止盈点10%-15%,优先保本金安全;

- 中长期资金(5年以上):止盈点25%-30%,能承受更大波动,换取更高收益。

二、真相2:止盈不是“一次性卖出”,分批操作多赚20%

很多人止盈后会后悔:要么卖完继续涨,要么全卖后没机会再入场。其实止盈可以更灵活,分批卖出既能锁定收益,又能抓住后续涨幅,实际收益往往比一次性卖出高20%以上。

1. 阶梯止盈法:跟着收益涨,逐步卖

这是最适合普通投资者的方法,核心是“收益越高,卖得越多”。以一只行业基金为例,可设定这样的计划:

- 盈利15%时:卖出30%,先落袋一部分利润,降低风险;

- 盈利25%时:再卖30%,此时收益已远超预期,进一步锁定成果;

- 盈利35%时:卖出剩余40%,即使后续下跌,也已赚得盆满钵满。

2025年二季度,某新能源基金从盈利15%涨到35%,采用阶梯止盈的投资者,比一次性在15%卖出的人多赚了42%的收益。这种方法的关键是提前定好规则,到点就执行,不被情绪干扰。

2. 底仓+浮动仓:留住筹码,不踏空

如果特别看好某只基金的长期行情,可把持仓分成“底仓”和“浮动仓”:

- 底仓(占50%-60%):长期持有不动,享受行业成长的收益;

- 浮动仓(占40%-50%):设定15%-20%的止盈点,触发后全部卖出,等基金回调5%以上再买回。

这种方式相当于“高卖低买”,既能通过底仓留住筹码,又能通过浮动仓赚取波段收益。2025年上半年,采用这种策略投资消费基金的投资者,比全仓持有不动的人多赚了18%。

3. 借助工具:自动止盈,避免犹豫

手动止盈容易受情绪影响,比如看到基金涨势好就舍不得卖,跌了又慌着卖。现在很多平台的“条件单”功能能解决这个问题:

- 设定“净值达到1.2元时卖出30%”“从高点回撤8%时卖出50%”等规则,系统会自动执行;

- 支付宝的“目标投”功能,还能实现达标自动止盈,新手也能轻松操作。

三、真相3:止盈不是“结束”,钱要“滚起来”才赚得多

不少人止盈后,把钱放在活期账户里,年化收益不到1%,白白浪费了机会。真正会赚钱的人,止盈后会立刻让资金进入下一个循环,通过“止盈-再投资”实现复利增长。

1. 再投资:瞄准“低估资产”,不闲钱

止盈后的资金,最忌讳“躺平”。有两种稳妥的再投资方式:

- 同赛道轮动:如果卖出的是高估的行业基金,可转投同领域估值较低的细分赛道。比如2025年三季度卖出高估的半导体基金后,可转投估值处于历史30%分位的电子化学品基金;

- 跨品类配置:把30%的资金投向短债基金,40%投向宽基指数基金,30%投向海外市场基金,分散风险的同时,等待下一个机会。

2. 税收优化:持有1年以上,少缴1%手续费

很多人忽略了赎回费的影响,频繁止盈会让手续费吃掉不少收益。根据规定:

- 持有基金不满7天赎回,要收1.5%的惩罚性赎回费;

- 持有7天到1年,赎回费0.5%;

- 持有超过1年,赎回费为0。

按10万元本金计算,持有1年后止盈,比持有半年止盈少缴500元手续费,这部分直接转化为净收益。所以长期资金尽量持有超过1年,避免频繁操作。

3. 资产再平衡:回到“舒适仓位”,控风险

止盈后还要检查整体资产配置。比如原本设定股票型基金占比50%,但经过一轮上涨,占比升到70%,风险过高。此时应把部分止盈资金投向债券基金,让股票型基金占比回到50%,保持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四、避开3个误区,止盈更靠谱

除了掌握方法,还要避开常见的“坑”,否则再好的策略也白搭。

1. 别用“别人的止盈点”

有人看到朋友赚10%卖了,自己也跟着卖,却没考虑朋友的资金是短期要用的,而自己的是长期资金。止盈点没有统一标准,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定。

2. 别等“最高点”

没人能精准预测最高点,追求卖在顶点往往会错过卖点。2025年二季度某医疗基金,很多人等涨到40%再卖,结果从35%跌到25%,反而亏了。记住,能抓住大部分收益就够了。

3. 别给“烂基金”止盈

如果基金长期跑输同类、基金经理频繁更换,或者规模小于2亿,涨10%更应该果断卖出换基金,而不是继续持有盼更高收益。

结语:止盈的核心是“纪律”,不是“精准”

基金投资里,“赚10%就卖”的想法,本质是对市场的恐惧和对规则的缺乏。真正的止盈,不是追求“卖在最高点”,而是建立适合自己的规则,并用纪律执行。

3个真相总结下来就是:止盈点要动态调,卖出要分批,止盈后要再投资。做到这三点,你的收益大概率能比“赚10%就卖”的人多赚一半。

投资就像种庄稼,不是长出一点就收割,而是要等到成熟、分批采收,还要把种子播回地里,才能年年有收获。耐心+纪律,才是基金赚钱的关键。

#基金止盈策略# #基金投资干货# #理财技巧分享# #复利投资#

来源:小陈社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