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译丛”首发新书2种!《古代中国的传说与崇祀》《仁斋·徂徕·宣长》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2 12:30 1

摘要:译事之重要,在打破我执,在怀远烛幽,自不必说。所谓“系科之争”不仅没有成为过去,反而越来越成为当今学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各种知识的专门化固然是应有之义,而拆除学科藩篱也早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见。为了更好地前瞻,时时需要后顾。“大地译丛”旨在译介一个多世纪以来的重要

“大地译丛”出版说明

渠敬东 赵丙祥

译事之重要,在打破我执,在怀远烛幽,自不必说。所谓“系科之争”不仅没有成为过去,反而越来越成为当今学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各种知识的专门化固然是应有之义,而拆除学科藩篱也早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见。为了更好地前瞻,时时需要后顾。“大地译丛”旨在译介一个多世纪以来的重要学术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译丛的部分选目围绕着“社会”主题。对于“社会”的发现,是整个现代社会及其学术体系建设的重要源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译介取得了巨大进展,并且成为重建社会学等学科的起点之一。但毋庸讳言,相关译介除了存在质量良莠不齐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在代表性成果的系统性方面远远不够。因此,我们在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相关门类的基础上,希望能够选取一些重要领域中的代表性著作。

其次,第二类选目围绕着“民族”,以及相应的“文化”等主题。这些主题也构成了现代学术体系的重要基础,由此建立了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知识格局。随着世界时代的开始,这不仅体现在发现了异域“民族”,也体现在对自身内部的“异文化”的审视。向外和向下的眼光是同时发生的。当然,这不等于说它们纯粹是一个现代的“发明”,每个文明都有自古至今的传统。此外,对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民族”也是一块重要的基石,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西方方案的重要源头。

再次,“文明”是本译丛选目的重要内容。文明是超越社会的,也是超越民族的;或者也可以说,无论哪个社会或民族,都必然是不止一种文明的载体。更何况,每一种文明的成立也必然是以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包容为前提的。文明互鉴早已是学人的共识,其重要性毋庸多说。鉴于目前学界对于文明研究成果的译介已经全面开花,尤其是在西方古典文明方面可谓成就斐然,故本译丛主要选择一些古典文明研究与社会科学相互交融的代表性成果,这是我们的界石。

最后,在本译丛中,中国研究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海外中国学自从摆脱了业余性质后,同样具有综合研究的色彩。如法国沙畹等人的中国文明研究,足以与学界对古希腊罗马、印度、埃及、凯尔特等各大文明的研究并立且无所逊色,也激发、推动了几代中国学人的学术雄心与成就。更不用说日本学界数百年来持之以恒的中国研究,有许多专题性和综合性的研究值得进一步推进。每一个现代学科当然各有自身的悠久传统与内在理路。只有对其他文明有了充分而深入的综合理解,才能真正建立起对于我们自身文明的自信与尊敬,而不是一厢情愿地推重哪一种类型。

有一位睿智的拉丁诗人曾说:“书自有命。”(Habent sua fata libelli.)随着时代、思潮甚至个人的喜恶的变换,大多数书籍都遭到了无情的沙汰。这是大势所趋,我们希望借此译丛推出一些已有共识的成果。然而,学术并不总是一往无前的,它总会在某些关键时刻转身回望。尽管有一些书籍(及其创作者)暂时为人忽略,但这终归不是其宿命—在历史筛落的糠秕中,它们像麦穗一样静待后人拣拾。自古迄今,这种例子可谓不胜枚举。我们也希望能够借助众力,重新检视某些多少已被遗忘,却仍有重要价值的著作。在反思、推进今日之学术思想方面,或亦不无裨益。

一个世纪之前,鲁迅先生曾从古典神话中寻出一位女神,称之为“仁厚黑暗的地母”。在几乎所有伟大文明中,地母总会向人类敞开温暖的胸怀。在挣脱了原始的时代后,即使她已经多少失落了原本的神话学角色,中国的士人们仍然以一种宇宙论方式,记起了这个容载万物的形象,并在她的身上寄托了知识分子的理想:“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本译丛也取名于这个伟大的乳母形象。地不爱宝,愿与同道者共同促成这一志业。

内容简介

《古代中国的传说与崇祀》发表于1946年,是高本汉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国际汉学界有深远影响。

高本汉运用文献学、训诂学、音韵学等方法,考订了先秦至两汉时期中国神话传说与崇祀的流传情况,全面梳理了整饬文献和散篇文献两种系统,至今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仍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次亦收录其续篇《周代的祭礼》,作为附录一并刊行。

作者简介

高本汉(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瑞典著名汉学家,著有《中国音韵学研究》《论左传的真伪和性质》《汉语的本质与历史》《汉文典》等。

译者简介

赵丙祥,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内容简介

吉川幸次郎认为,仁斋、徂徕、宣长的思想与中国古典文学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在江户时代的思想史乃至学术史上构成了一个谱系,分别修正了作为过去中国传统人性论核心的全善学说,他们对于语言的思考极具魅力。这种“跨界”解读,为读者呈现出此前未有的视角与独特的思考。

作者简介

吉川幸次郎,字善之,号宛亭,日本神户人,师从著名汉学家、“京都学派”创始人狩野直喜教授,主修中国文学,被日本学界尊为“汉学泰斗”,日语著作有《吉川幸次郎全集》(24卷)等。

译者简介

高伟,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东亚研究中心副教授。

“大地译丛”近期书目

《古代中国的传说与崇祀》

〔瑞典〕高本汉 著 赵丙祥 译

《仁斋·徂徕·宣长》

〔日〕吉川幸次郎 著 高伟 译

《中国的法、社会与历史》(即出)

〔日〕仁井田陞 著 海丹 译

扬基城系列

《一个现代社区的身份系统》(即出)

〔美〕威廉·劳埃德·华纳 保罗·桑伯恩·伦特 著 邵莹婷 译

来源:商务印书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