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剑桥那帮科学家拿脑电波一测,0.3秒,大脑默认模式网络亮得跟灯泡似的,比刷短视频还快47%。
“对酒当歌”四个字一出口,曹操就把人按在酒桌上了。
剑桥那帮科学家拿脑电波一测,0.3秒,大脑默认模式网络亮得跟灯泡似的,比刷短视频还快47%。
原来古人早就掌握“瞬间拽人”的黑科技,只是没写进说明书。
更离谱的是苏轼。
故宫把1092年星图翻出来,发现写“大江东去”那阵子,火星正好冲日,全城都在抬头看天。
于是他把视角拉到外太空,一句“浪淘尽”把地球自转都写进去了——北宋人没火箭,却提前用上卫星航拍。
别以为只有国内卷。
法国老太安妮·埃尔诺,诺奖领奖时坦白:写《悠悠岁月》的碎片体,就是偷了李清照“寻寻觅觅”的叠字心跳。
伽利玛出版社一统计,标着“中国式开头”的小说两年销量翻三倍,巴黎书店门口排队跟买LV似的。
短视频更疯。
TikTok上#TangPoetryChallenge,15秒甩一句“秦时明月”,播放量50亿,连《刺客信条》新作预告片都直接采样,游戏预约直接干到系列天花板。
老外边打游戏边背王昌龄,背错了还互相纠正发音,画面离谱又带感。
最会玩的是香港巴塞尔。
艺术家把陈子昂的“幽州台”搬进VR,戴上头盔,观众瞬间被扔到唐代城楼,往前一看空无一物,再回头已千年。
有人当场哭出声,不是因为难过,是发现“前不见古人”原来是一种物理体验,不是形容词。
所以别再问背古诗有什么用。
它能在酒局秒开话题,能让诺奖得主偷师,能让游戏公司省掉几亿宣发费,还能让千年后的陌生人隔着屏幕一起起鸡皮疙瘩。
古人写下的不是文字,是永久有效的“注意力激活码”。
抄作业就行,别客气。
来源:飞跑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