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府刚一停摆,特朗普立刻开口,不提内斗,不骂国会,却突然把目光投向海外,大谈大豆、大喊“谈判”。他发文的时机太巧,话语太重,动作太快。
政府刚一停摆,特朗普立刻开口,不提内斗,不骂国会,却突然把目光投向海外,大谈大豆、大喊“谈判”。他发文的时机太巧,话语太重,动作太快。
这不是随口一说,更像一场策划已久的“剧本”开场。他,到底急什么?
10月1日凌晨,美国政府正式陷入停摆。
预算案未能通过,联邦资金链断裂,数十万公务员面临停薪,国家公园拉下大门,行政系统大面积冻结。华盛顿一片沉默,议会山仍灯火通明,却毫无结果。财政新年度的第一分钟,变成了政治瘫痪的起点。
而此时此刻,一个人迅速抢占了信息高地。
特朗普没有等待。他在社交平台Truth Social发出了一条极具分量的消息——没有评论国会乱局,没有谴责对手,也没有谈国内经济,而是直奔一个外交议题:大豆贸易。
“中因为谈判策略拒绝购买我们的农产品,美国农民在承受代价。”他写道,“是时候与中好好谈谈了。”
字数不多,信息密集。时间点极其敏感。联邦政府刚宣布“关门”,特朗普随即发文。不讲预算,不谈民生,而是直接将视线拉向了海外。这种转移焦点的动作,在美国政治语言中并不少见,但速度之快、语气之强,仍然引发强烈反应。
各大评论区迅速分裂。支持者赞扬他“再次强硬出手”,反对者质疑他“借外部议题逃避国内困局”。更有网友直言:“他破防了。”
不仅是网络,农业组织也迅速响应。艾奥瓦州农民联合会在第一时间发布声明,称“希望政府重启对话,恢复农产品出口通道”。美国农产品出口协会则称:“任何推动大豆出口的动作,我们都乐见其成。”
与此同时,白宫保持沉默。没有发布与中国有关的任何新文件,也没有回应特朗普的社交言论。国务院同样无动静。外交系统没有发出任何谈判信号。中方也未对该言论作出回应,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未提此事。
而特朗普,继续发文。他在当天傍晚转发自己的帖子,追加评论:“美国需要能真正谈判的人。”这句话引发更多政治联想,被认为是他对现任政府的不点名攻击,也是其竞选策略的一部分。
但无论其动机如何,他确实成功地,让本该聚焦“政府停摆”的议题,一下子绕道进了外交舆论场。
事情的发展并不突兀。一切早有迹象。9月30日傍晚,美国国会众议院就拨款案进行投票,争执焦点集中在边境预算与军费开支。民主党与共和党在多个条款上僵持不下,最终法案未通过,政府关门进入倒计时。
21点起,社交平台上不断有公务员晒出“停薪信”,国家公园服务系统也发布通告,宣布10月1日起关闭全部自然保护区。
午夜零点,联邦政府正式关门。CNN切入特别直播,主持人称:“这是特朗普政府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预算失控。”白宫方面没有举行记者会,仅在官网贴出临时声明:“政府将尽快恢复正常。”
就在这种真空状态下,特朗普的社交账号率先发声,时间为凌晨6:19。他选在第一波新闻周期尚未翻页之前投出一颗炸弹——“我要和中谈谈。”
这条消息并未附带任何外交行动说明,也没有政策背景。他没有说明这是否是正式提议,没有说明谁来执行谈话,没有给出任何时间表,只是一个表态。但这个表态,足以成为媒体的整天头条。
而正是这种“模糊但具象”的表达方式,使其既有弹性,又可引导情绪。媒体开始解读。彭博社称:“特朗普试图将国内政治失败,转化为对外政策焦点。”《国会山报》指出:“这不是第一次他在危机中借中国议题做突破。”
午后,NBC记者在白宫简报会上提问:“请问政府是否接到了特朗普总统提出中美新一轮谈判的正式建议?”发言人回应回避:“我们的重心是让政府尽快恢复运作。”
这句话,几乎等于确认:特朗普的“谈谈”,是他个人的政治行为。
美国农产品市场出现轻微波动。芝加哥大豆期货上涨0.7%。财经媒体跟进报道,称“农贸前景或受政界信号影响”。
从9月30日的僵局,到10月1日的“破口”,再到10月2日的舆论发酵,一切的发展都围绕着那条社交动态转动。
而真正落地的事,一件都没有。
10月2日,特朗普继续发文。他强调中美之间需要“真正的交易”,称如果“中不回应”,美国将“采取强硬措施”。字句模糊,没有时间点,也没有对象。他只是在说话,却没人接话。
美国政府停摆进入第二天,财政部官网停更,环境保护局邮箱关闭,移民法庭审理被迫中止,机场部分人员停薪上岗。国家在停运,特朗普在发帖,说要“谈谈”——但谈什么?跟谁谈?在哪谈?没人知道。
路透社在跟踪报道中指出,这种“以社交媒体释放外交信号”的方式,在特朗普任内早已不稀奇。但如今他已不在位,外交权力不归他掌握。他的话,没有程序、没有文件、没有回应,唯一的回响来自新闻编辑部和股票行情图。
有人在评论区问:“这是要启动新一轮谈判了吗?”他没有回答。
有媒体联系特朗普竞选团队,对方回复模糊:“总统先生长期致力于保护美国农民,他的话是出于国家利益考量。”被问及是否有与中国方面的实际接触,答复只有一句:“我们不做评论。”
国务院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三次追问该问题,发言人一律跳过。白宫方面没有任何行动表现,也未就农产品议题提出任何新的谈判提案。
这是一场只有单方面声音的“对话”。
农业州代表对媒体表达不满。一位共和党籍议员称:“特朗普说了很多,但我们看不到任何实际动作,农民要的是结果,不是推文。”农业贸易分析师也表示:“市场的短期反应不是信号,没有文件、没有备忘录、没有沟通渠道,这样的喊话无实际意义。”
但特朗普的支持者仍在放大这场“喊话”。社交平台上不断有人转发那条“我要谈谈”的发文,配图是大豆田、谷仓、玉米饼。他们说:“他是唯一敢面对中的人。”他们不需要谈判成功,只需要他看起来在“主动”。
这就是舆论操作的结构:话要足够响,图要足够大,逻辑可以不完整,甚至不真实。
而在外交领域,什么都没发生。没有官方通话、没有部长接触、没有渠道开启,所有该有的步骤,全数缺席。只有特朗普的账号,每隔几小时再发一句,重复、加重、延伸,但始终空转。
外界看得清楚。他想制造一个“我还在主导局势”的假象。而这个假象,确实骗到了不少人——甚至有外媒错把他的表态当成政府立场。
但中国没有回应。外交部没有评价。外事系统没有动作。这种“沉默”,比任何言语都更明确。
他发了很多话,但没有人准备听,更没人准备回。
特朗普选在政府停摆之际发声,并非偶然。对他而言,这是双重战场。一面是华盛顿的混乱和党争,一面是他试图重塑“主导世界”的强人形象。
政府关门期间,现任总统的支持率出现短期波动,而特朗普团队显然试图利用这一窗口重建议题主导权。中不过是他选中的对手,农产品不过是他选中的话题。目的是:将一场预算危机的注意力引向国际舞台。
“中不买大豆”这件事,不是新新闻。 特朗普政府期间中美曾因关税问题反复拉锯,采购与暂停采购早已成为谈判筹码。
他知道如何调动“受害农民”的话语结构,也知道选民对“中国强硬”的期待。他不需要谈判成功,只要在社交网络上赢下这场节奏战。
这套剧本并不复杂:制造矛盾→夸大损失→承诺出手→等待回应→重启争议。至于回应是否到来,是否愿意谈,都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媒体跟上、评论区热闹、支持者嗨起来,胜负就不是看实际外交,而是看流量数据。
真正被困在中间的,是农民、机构、以及还在等工资的政府雇员。
他们听得懂特朗普的“表态”,却看不见任何实际进展。中国是否真的会回应?中美是否真会重启大豆议题谈判?这些答案,全都悬着。
这场“谈谈”的表演,就像一枚空转的齿轮。制造声响,未曾发力。没有推动外交,没有解决问题,只在风暴中留下一句口号:“我们会和中谈谈。”
参考信源:
《特朗普称“要与中国好好谈谈”引发舆论关注》——环球时报,2025年10月1日
《美国政府关门再上演,预算僵局难解》——新华社,2025年10月1日
《特朗普借农产品议题高调发声,被指意在转移停摆焦点》——澎湃新闻,2025年10月2日
来源:百年战争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