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 4K 超高清电视节目清晰度不理想?》一文,已从传输机制、设备适配兼容性、硬件性能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 4K 超高清观看体验不佳的核心原因。而那些不符合最新技术标准、无法实现优质 4K 超高清体验的电视机,在超高清技术加速普及的阶段,必然面临淘汰命运
《为什么 4K 超高清电视节目清晰度不理想?》一文,已从传输机制、设备适配兼容性、硬件性能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 4K 超高清观看体验不佳的核心原因。而那些不符合最新技术标准、无法实现优质 4K 超高清体验的电视机,在超高清技术加速普及的阶段,必然面临淘汰命运。这个淘汰比例究竟有多高?初步梳理发现,答案令人惊讶 ——高达95%以上!几乎等于全部!
01 超高清普及下,95%以上的电视机要遭淘汰!
2022 年,广电总局在《高动态范围电视系统显示适配元数据技术要求》(GY/T 358-2022)行业标准中,发布HDR Vivid 系列标准,并以 “菁彩影像(HDR Vivid)” 为品牌开展产业化推广,据悉该标准无专利收费。
目前我国已开通的 11 个 4K 超高清卫视频道,采用先进的 AVS2 视频编码标准,预计未来 4K HDR 相关技术都将统一到这一标准体系下。
由于HDR Vivid标准需要较高的亮度和较宽的色域,支持的电视机类型有QLED、OLED、MiniLED等,预计到今年年底总数为2372万台。
我国存量电视机数量为5.6亿,到年底支持HDR Vivid的电视机存量占比仅为4.3%,而且这些电视机必须配备一台支持AVS2、HDR Vivid的机顶盒,才能比较理想欣赏4K电视节目,其它超过95%的电视机面临淘汰风险!
02 如何“拯救”存量电视?
若短期内将5.6亿电视机全部淘汰,显然不现实 —— 尤其是近 5 年内购买的 4K 电视机,仍处于性能良好的 “服役期”,这类设备数量约 1.5 亿台。要让这些电视机充分发挥 4K 显示潜力、“变废为宝”,转码成为目前唯一可行的临时方案。不过,转码过程存在三重画质降低因素。
若能控制码率降幅,搭配高配置的有线电视或 IPTV 机顶盒,在老旧 4K 电视上观看超高清内容时,画质仍会比传统高清电视有明显提升。特别是通过转码将高标准 HDR 内容转换为低标准 SDR,能解决老电视播放时图像 “发雾”“变暗” 等严重问题。
这种转码变换适用于所有4K电视机。
但无论如何,为了适应存量低端4K电视机的转码,所存在的 6 个画质降低环节,为超高清的推广埋下了一定隐患。
03 超高清发展需突破 “画质损耗” 瓶颈
如今,有线电视与 IPTV 已全面实现数字化传输。数字化的核心优势在于:若传输过程中不额外增加信号处理环节,可 100% 还原原始画质。随着数字视频迈入 4K/8K 超高清时代,画面逼真度大幅提升,此时传输过程中任何转码、格式变换带来的画质损耗,都会变得格外明显。
要保障 4K 超高清的优质观看体验,就必须有足够大量的图像细节信息,根据香农定律,要传输足够量的信息,就必须有足够宽的传输带宽,以及足够低的传输信噪比。
低成本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路径,就是建设全光广播网,实现广播网络专网入户。这是通信产业下一步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此外,超高清要进入良性发展轨道,还需电视台信源、传输网络、终端厂家等多方提升产业协同效率和分工水平,打破捆绑搭售壁垒、深化合作,才能借 4K 超高清卫视频道开播的契机,推动广播电视产业生产力提升,政府有必要尽快出台相关制度和扶持政策。
04 终极解决方案:电视机与机顶盒 “一体化”
接收广播电视节目本应是电视机的基础能力,但如今却需额外搭配机顶盒使用,还要为了老旧机顶盒增加 6 个画质降低环节(转码和机顶盒各3 个)。这种画质损耗不仅在超高清电视上表现明显,即便在小尺寸高清电视上,也很容易察觉。
例如,即使32寸电视机、机顶盒一体化产品的画质,也明显优于 “普通电视 + 外接机顶盒” 的组合。
之所以多数用户难以察觉,是因为缺乏直接对比 —— 很少有人会在客厅同时摆放两台电视进行对比测试。发展超高清时,机顶盒丢失HDR信息,将这种画质损耗问题放大,才引起了人们对使用机顶盒导致4K超高清画质的关注。
若超高清发展仍延续 “电视 + 机顶盒” 的传统模式,上述6个画质损耗环节将无法根除,用户只能被迫接受 “打折扣” 的超高清体验。
因此,让超高清电视机自带超高清节目接收功能,发展 “电视机、机顶盒一体机”,建设全光广播网,回归 “打开电视就能看” 的便捷模式,才是解决超高清画质损耗、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终极方向。
来源:电视选款指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