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73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在上世纪的美国,胃癌曾是令人闻风丧胆的“癌王”。但如今,它却悄然淡出美国癌症高发名单,发病率和死亡率双双大幅下降。同样是人类,同样有胃,美国人是怎么做到的?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
这不是奇迹,而是科学干预的结果。这3个关键措施,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学习。
在20世纪上半叶,胃癌是美国最常见、最致命的癌症之一。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的数据,1930年代,胃癌在男性癌症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一。
但到了2020年,美国胃癌的发病率已经下降了近90%,死亡率也同步下降。如今,它在美国癌症死亡排行中,已跌至第十位开外。
是什么让胃癌在美国“销声匿迹”?答案并不复杂。
1.告别“冰箱前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彻底变了
在过去,美国人也曾喜欢腌制、烟熏、盐渍类食品,尤其是在冰箱普及前。高盐、亚硝酸盐、多环芳烃等致癌物,是胃癌的重要诱因。
随着冰箱的普及和冷链技术的完善,美国人开始更多地食用新鲜肉类和蔬菜,腌制食品的消费量大幅减少。
我们的现实:中国仍是全球胃癌高发国家之一。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胃癌病例近40万例,约占全球总数的44%。其中,腌制菜、咸鱼、泡菜仍是不少家庭餐桌上的“常客”。
建议:减少腌制、烟熏类食物摄入,尤其是家庭自制的咸菜。尽可能多吃新鲜、低盐、少加工的食物,是降低胃癌风险的第一步。
2.“杀手”找到了——幽门螺杆菌筛查全面普及
1982年,澳大利亚科学家马歇尔和沃伦首次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与胃癌的关系,并因此获得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人类对胃癌的理解和防控策略。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能在胃酸环境中生存的细菌,感染后会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最终可能演变为胃癌。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一类致癌物。
在美国,大规模的幽门螺杆菌筛查和根除治疗已成为常规医学流程。尤其是针对高风险人群,如有胃病家族史、慢性胃炎患者等。
我们的现实:在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仍高达50%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超过70%。尽管国内也在逐步推广筛查和治疗,但接受度和普及度仍远低于美国。
建议:尤其是35岁以上、有胃病史或家族胃癌史的人群,应主动做一次幽门螺杆菌呼气试验。一旦检出阳性,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标准化三联或四联根除治疗,效果明确。
3.“早发现”才是王道——胃镜检查成常规体检项目
胃癌可怕的地方,不只是难治,而是“不声不响”。它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误认为普通胃病:胃胀、反酸、食欲差……等发现时,往往已是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美国在胃癌防控上,另一个值得学习的地方是:早筛查,早干预。
在很多高风险人群中,胃镜检查已被纳入常规体检。尤其是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者,医生会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我们的现实:不少国人对胃镜仍有畏惧心理,认为“太痛苦”,因此错过了“黄金发现期”。但现代无痛胃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安全性高,检查时间短,早发现早治疗的意义远远大于一时的不适。
建议:40岁以上、有胃病史或胃癌家族史者,应每1-2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尤其是长期胃不适却未明确诊断的人群,切勿心存侥幸。
除了饮食、幽门螺杆菌、筛查意识差之外,还有几个重要因素:
吸烟饮酒:烟草中的致癌物可直接损伤胃黏膜,酒精则会加重胃部炎症,二者联用更是“致癌搭档”。
情绪压力:长期高压、焦虑,会影响胃黏膜血流,削弱免疫力,给癌变留下可乘之机。
不健康作息:暴饮暴食、三餐不规律、习惯性熬夜等,也会破坏胃部保护机制。
这些问题,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尤为常见,改变并不容易,但必须开始。
胃癌不是突然降临,它有明确的“前兆”: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统称为“癌前病变”。
这意味着,胃癌是可以被拦在门外的!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至少做到三件事:
1.管住嘴:少吃腌制、烟熏、高盐食物;
2.查清菌:定期检测并根除幽门螺杆菌;
3.查得早:40岁以上人群主动做胃镜,尤其是有胃病或家族史者。
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胃癌的高发不是宿命,而是可控的风险。
我们无法改变遗传,但可以改变生活方式;不能预测癌症,但能提前识别信号。
如果说癌症是人生的一场大考,那胃癌就是一道“开卷题”——答案早就写在现代医学中,就看我们愿不愿意提前做功课。
参考资料:
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癌症统计年报2023》
国家卫健委. 《幽门螺杆菌感染管理指南(2022年版)》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官网数据
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幽门螺杆菌致癌等级报告
来源:健康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