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遂昌,地处浙西南。作为浙江省西南部的矿产资源富集区,已发现矿种超 30 种,形成以金矿、萤石、花岗岩为核心,铅锌、钴、地热等协同开发的资源格局。遂昌县域花岗岩储量超 5 亿立方米,以“遂昌红”(国家编号 G3338)为代表,是目前浙江省内最大的花岗岩生产基地。
遂昌,地处浙西南。作为浙江省西南部的矿产资源富集区,已发现矿种超 30 种,形成以金矿、萤石、花岗岩为核心,铅锌、钴、地热等协同开发的资源格局。遂昌县域花岗岩储量超 5 亿立方米,以“遂昌红”(国家编号 G3338)为代表,是目前浙江省内最大的花岗岩生产基地。
一
产业定位
遂昌县明确将石材产业列为县域生态工业体系的重点升级型传统产业,是 “三区共竞” 生态工业格局(高新技术区、转型升级区、健康产业区)中 “转型升级区” 的核心支撑板块之一。在浙江遂昌经济开发区的产业规划中,石材加工与精细化工、新材料等并列为六大重点产业方向,被赋予 “夯实工业根基、带动民生就业” 的基础作用 —— 目前产业年产值已超 50 亿元,直接带动就业 1.2 万人,是县域经济中 “稳增长、保就业” 的重要支柱。
同时,石材产业被视为矿地资源高效利用的示范载体。通过 “共富共荣生态产业平台” 等项目实践,石材开采与矿地复垦、建设用地保障相结合,例如云峰街道下马村矿区开采后将复垦为 95.43 公顷建设用地,既满足建材需求,又破解山区土地瓶颈,成为 “资源开发与空间优化” 的双重示范。
二
发展原则
依托 “金山林海、仙县遂昌” 的生态基底,石材产业被定位为 :生态优先、循环发展” 的绿色产业样本 ,核心是打破 “高污染、高消耗” 的传统认知。
全流程环保管控:官方明确要求所有矿区及加工企业实现 “三率百分百”—— 资源综合利用率 100%、废水循环利用率 100%、固废全量利用 100%。例如下马村矿区通过三级沉淀系统实现生产废水零排放,废石边角料全部制成机制砂,污泥固化后用于路基填充;
生态修复同步推进:执行 “边开采、边治理” 强制标准,龙板山等矿区采用边坡喷播绿化、截水沟防护等措施,水土流失治理度达 98%,开采结束后矿地需通过复垦验收方可移交后续利用;
政策刚性约束:将石材产业纳入《浙江省绿色矿山管理办法》认证体系,要求企业环保投入占比不低于总投资的 20%,并通过无人机监测、智能爆破等数字化手段实现生态监管全覆盖。
三
遂昌县以 “集约化、专业化” 为核心,将石材产业定位为 :矿山开采 — 加工制造 — 物流配套 — 循环利用” 的全链条产业集群,重点打造三大功能载体:
核心加工集聚区:以连头石材园区为枢纽,规划 300 亩工业用地、6 万㎡标准厂房,整合平昌矿业、永恒石业、恒泰、闽泰、振鑫、霞红等企业,形成年加工能力超 60 万立方米的规模化基地,可快速响应大型市政项目订单需求;
循环经济闭环:构建 “开采废料 — 二次加工 — 高值利用” 的产业链延伸模式,例如花岗岩边角料经破碎加工为机制砂,供应本地及周边基建项目,使每吨石材附加值提升 30%;
产城融合配套:依托东城新区公共服务核心,为石材产业集群配套职业中学(定向培养技术工人)、物流枢纽、综合医院等设施,实现 “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的发展格局。
四
品牌与市场
针对核心产品 “遂昌红”(国家编号 G3338),遂昌县将其定位为 “国内红色花岗岩领域的标杆品牌” ,通过 “品质认证 + 地标应用 + 文化赋能” 构建市场竞争力:
遂昌红石材以 “高硬度、低损耗、强适配” 为核心,成为浙江省内市政工程的优选石材,以产量大、区域优势明显、高性价比的特点,快速占领华东的工程市场。通过注册 “丽水霞红” 商标、锁定国家统一石材编号,强化原产地唯一性,先后承接杭州 G20 峰会、亚运会场馆等地标项目为案例,成为华东地区热门花岗岩品种。
饰面石材矿山主要是:浙江省遂昌县刘道坞矿区饰面用花岗岩矿和浙江省遂昌县上市矿区饰面用花岗岩矿。仅刘道坞矿区石材总储量近4500万立方米,矿证年采量达100万立方米。在遂昌云峰街道连头石材园区汇集20多家石材生产企业(含三家石材矿山企业)
挖掘石材的历史与红色文化价值,将独山村明代石牌坊(遂昌红建造)、粟裕将军纪念碑等载体纳入产业叙事,推动石材从 “建筑材料” 向 “文化 IP” 升级。
来源:石材生意圈黄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