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日本网友的 “吐槽”,才发现中文信息在全球信息占比中不到1%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1 20:52 1

摘要:前阵子刷到个好笑又扎心的事儿:一位日本动漫迷想买中国网店的限量周边,用翻译软件磕磕绊绊发中文,最后憋出句 “感觉被中国人瞧不起了”,闹得全网围观。后来大家才发现,是日语 “舐められた” 同时有 “被看不起” 和 “被舔” 两层意思,翻译软件闹了乌龙,网友们笑称

“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的方式达到目的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理念和政策的吸引力。”——约瑟夫·奈(软实力之父)

“在信息时代,成功不再仅仅取决于谁的军队能打胜仗,还取决于谁的故事更动人。”

前阵子刷到个好笑又扎心的事儿:一位日本动漫迷想买中国网店的限量周边,用翻译软件磕磕绊绊发中文,最后憋出句 “感觉被中国人瞧不起了”,闹得全网围观。后来大家才发现,是日语 “舐められた” 同时有 “被看不起” 和 “被舔” 两层意思,翻译软件闹了乌龙,网友们笑称这是 “语言代沟引发的喜剧”。

可笑着笑着就笑不出来了 —— 这事儿背后藏着个更扎心的现实:咱们 10.92 亿网民占了全球近五分之一,制造业产值顶得上美日德总和,春节都成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球近 200 个国家跟着过,可中文在全球互联网的信息量占比居然还不到 1%,连日语的零头都比不上。

先给大伙儿掰扯几组数据,反差大到让人不敢信:

咱们国家人口占全球 17.6%,网民数量比欧洲总人口还多,普及率都到 77.5% 了;在校大学生 4763 万,比很多国家的总人口都多,成人识字率超 96%,基本上没人不识字。经济上更不用说,货物贸易占全球 11.5%,义乌小商品卖遍全世界,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 30%,简单说就是 “全世界都在用中国造”。

可转头看语言版图,就瞬间 “降温” 了:全球互联网内容里,英文占了 60%,相当于每三条信息就有两条是英文的;日语都能占 2%-4%,咱们中文居然排到第十名开外,占比才 1.4%,还不到 1% 的零头。更憋屈的是,中文网民占全球 19.7%,但中文网站只占 1.5%,剩下的人要么看翻译内容,要么干脆直接刷英文网页。

就拿维基百科来说,英文页面有上千万条,中文页面连人家三分之一都不到。去年《黑神话:悟空》海外销量爆了,30% 的玩家是外国人,可他们在论坛讨论时,得先用翻译软件把 “金箍棒” 译成 “golden cudgel”,把 “紧箍咒” 译成 “magic spell”,好多文化梗翻译完就变味了,玩家吐槽 “像喝了兑水的茶,没那味儿了”。

不是咱们中文不够美,实在是现实坎儿太多,说几个大伙儿能感同身受的原因:

首先是 “英语霸权” 太强势,成了默认的 “世界语”。现在全球 90% 以上的国际论文、专利都用英文写,《Nature》《Science》这些顶刊根本不接中文投稿;硅谷的开源项目、手机系统代码全是英文的,程序员想混圈子就得先过语言关。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越用英文越方便,越方便用的人越多,最后连咱们自己的企业出海,官网都得先做英文版,生怕外国人看不懂。

其次是 “自己人忙消费,没空搞创作”。咱们网民多,但大多是 “内容消费者” 而非 “生产者”。打开手机刷短视频、看新闻的多,可真正用中文写深度文章、做知识分享的少。反观日本,靠着动漫、游戏把语言带出去了,《鬼灭之刃》火了,全世界都在学 “柱”“呼吸法” 这些日语词,自然日语内容占比就上去了。

还有个 practical 的问题:中文太 “讲究”,翻译起来费劲。比如 “民主” 这词,英文就一个 “democracy”,中文却得结合语境解释,是 “人民当家作主” 还是 “民主集中制”,差一个字意思就差远了。搜索引擎和 AI 翻译都喜欢简单直接的表达,中文这种 “含蓄美” 反而成了传播短板,容易被算法忽略。

虽然现状有点憋屈,但最近不少新苗头让人看到了希望,尤其是这几件事特别提气:

文化出海成了 “破局利器”。去年《哪吒 2》全球票房破 123 亿,外国观众看不懂 “敖丙”“灵珠”,就主动去搜中文释义;舞剧《咏春》在欧洲巡演 16 场,门票抢疯了,外国观众看完对着 “黐手”“摊打膀伏” 这些术语追着问,剧院只好加印中文术语手册,瞬间被抢空。连福建蟳埔村的 “簪花围” 都火了,150 亿次播放量里一半是外国人,他们学着用中文发 “头上戴春天”,这种民间传播比硬推广管用多了。

“赛博迁徙” 带来新机会。今年年初美国 TikTok 禁令要生效,上百万老外自称 “TikTok 难民” 涌进小红书,硬生生把小红书顶到美国下载榜第一。他们用蹩脚的中文发 “这个好吃吗”“哪里好玩”,中国网友用中文回复,一来二去居然聊得火热。有个美国博主说:“原来中文没那么难,‘谢谢’‘不客气’比英文还顺口。”

AI 翻译正在 “补短板”。现在的翻译软件越来越智能,能精准翻译 “簪花围”“村超” 这些特色词,甚至能保留 “内卷”“躺平” 这种网络热词的精髓。去年贵州 “村超” 火到国外,780 亿次浏览量里,AI 实时把 “倒挂金钩”“世界波” 译成英文,外国观众看得热血沸腾,纷纷学中文喊 “加油”。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国家层面的事,咱普通人帮不上忙。” 其实不是,咱们日常的一举一动,都在给中文 “攒人气”。

你在小红书发的 “各地美食攻略”,可能会被外国博主当成中文教材;你拍的 “非遗手艺” 短视频,说不定能让老外爱上中文;就连你教家里老人用微信发 “语音转文字”,都是在壮大中文的数字生态。去年有个广州老板,在亚马逊卖茶具时,坚持在说明书上加中文注解,结果老外纷纷留言求教中文,订单涨了三成。

现在越来越多的好现象正在发生:春节时纽约的花车巡游上,老外举着 “恭喜发财” 的牌子学中文;《咏春》巡演结束后,欧洲多了上百个中文兴趣班;连联合国都把中文列为六大官方语言之一,越来越多国际会议提供中文同声传译。

咱们常说 “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在互联网时代,“酒香也得会吆喝”。中文承载着五千年的文化,既有 “床前明月光” 的诗意,也有 “科技强国” 的硬朗,本该在世界舞台上发光发热。

相信用不了多久,当老外再买中国周边时,不用再靠翻译软件猜意思;当《黑神话:悟空》出续集时,他们能直接用中文聊 “师徒情”;当咱们的文创产品卖到全球时,“凤冠冰箱贴”“吴王夫差剑” 这些名字不用再翻译,全世界都知道它们的故事。

毕竟,能让 14 亿人说好的语言,没理由在世界上 “没存在感”。你说对吗?

来源:脑洞时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