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铁2号线往浦东方向的车厢里,早高峰的人潮把我挤在车门边,胸前抱着的公文包被压得变了形,里面装着我改了七遍的简历和打印好的启恒集团近三年年报。车窗外掠过灰蒙蒙的高楼,我抬手按了按衬衫领口——这件藏青色西装还是三年前入职小公司时买的,袖口磨出了一点白边,我昨晚特
他说:明天来报到
地铁2号线往浦东方向的车厢里,早高峰的人潮把我挤在车门边,胸前抱着的公文包被压得变了形,里面装着我改了七遍的简历和打印好的启恒集团近三年年报。车窗外掠过灰蒙蒙的高楼,我抬手按了按衬衫领口——这件藏青色西装还是三年前入职小公司时买的,袖口磨出了一点白边,我昨晚特意用牙膏刷了半天,勉强看不出痕迹。
“世纪大道站到了,下车的乘客请注意安全……”广播里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我跟着人流往外挤,背包带子勒得肩膀生疼。启恒集团的总部在世纪大道旁的摩天楼里,玻璃幕墙反射着朝阳,晃得人睁不开眼。我站在大楼门口,掏出手机看了眼时间:7点45分,离面试还有45分钟。
路边的星巴克门口排着长队,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没进去——一杯美式要38块,够我妈在老家买两斤排骨。我走到大楼角落的自动贩卖机前,买了瓶矿泉水,对着瓶身理了理头发,又把简历拿出来翻了一遍:姓名林舟,28岁,二本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在“盛达贸易”做了五年运营,主导过三个线上推广项目,其中“家居品类618活动”实现销量环比提升23%……每一个字都被我反复打磨,生怕有半点水分。
五年前,我拿着二本毕业证,在人才市场跑了半个月,才被盛达贸易录用。那是家只有二十多个人的小公司,老板姓王,天天把“年轻人要多吃苦”挂在嘴边,却从不提涨工资。我最多的时候同时管三个账号,每天加班到10点,周末还得随时回消息,月薪却只有6000块。去年冬天,我妈住院做胆囊手术,我想预支工资,王老板却说“公司资金紧张”,最后还是我跟同学借了两万块才凑够住院费。
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要跳槽。启恒集团是国内智能制造领域的五百强企业,这次招的“项目运营岗”,不仅薪资是我现在的两倍,还能接触到行业顶尖的资源。为了这个机会,我花了两个月时间准备:刷了30套行测题,把启恒的产品手册背得滚瓜烂熟,甚至找做HR的朋友模拟了十次面试。
“您好,请问是林舟女士吗?预约了9点的项目运营岗面试。”前台小姐穿着剪裁得体的职业装,笑容标准得像培训过千百遍。我递上身份证,手心有点出汗,“是的,麻烦您了。”
等待区已经坐了四个人,每个人都穿着崭新的西装,手里拿着平板电脑,有的在看资料,有的在反复练习自我介绍。我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刚拿出简历想再看一眼,旁边穿白色西装的女生突然问我:“你也是面项目运营的?”
“嗯。”我点点头,她的指甲涂着精致的裸色美甲,公文包是我认识的某个轻奢品牌,要两个月工资才能买得起。“我之前在一家外企做过两年项目助理,”她语气里带着点优越感,“启恒这个岗竞争挺激烈的,听说光简历初筛就刷了八百多个人。”
我没接话,把目光移回简历上。其实我知道,跟这些名校毕业、有外企背景的候选人比,我唯一的优势就是那五年实打实的运营经验——在盛达那样的小公司,没人教你怎么做,所有问题都得自己扛,从写方案到对接客户,从盯数据到处理投诉,每一步都是摸爬滚打练出来的。
“林舟女士,这边请。”大概十分钟后,HR专员过来叫我。走廊铺着厚厚的地毯,脚步声被吸得严严实实,只有墙上的时钟在“滴答”作响。我们走到一间标着“第三会议室”的门口,她推开门,“里面是项目运营部的张经理,还有HR的李主管,加油。”
会议室里摆着一张长桌,中间坐着个四十岁左右的男人,穿着深灰色西装,没打领带,袖口挽到小臂,露出一块低调的机械表——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项目运营部的经理张驰。他左边坐着HR李主管,三十多岁,戴着眼镜,手里拿着我的简历;右边坐着一个年轻男生,应该是部门的老员工,手里拿着笔记本,随时准备记录。
我走到桌前,鞠了一躬,“张经理,李主管,您好,我是林舟。”
“坐吧。”张驰的声音有点沙哑,像是刚抽过烟,他拿起我的简历,翻了两页,目光停在“618活动运营”那部分,“你这里写‘主导家居品类销量提升23%’,具体是怎么做到的?资源投入多少?ROI(投资回报率)是多少?”
我心里一紧——果然,五百强的面试官不会只看表面数据。我定了定神,把当时的情况慢慢说出来:“当时公司给的预算只有五万,我没有直接投信息流广告,而是先做了用户调研,发现我们的客群主要是25-35岁的宝妈,她们更关注产品的安全性和性价比。所以我跟三个头部母婴KOL合作,做了‘家居安全测评’的短视频,同时在社群里搞了‘老带新返现’活动,最后投入五万,带来了二十三万的销售额,ROI大概是1:4.6。”
张驰没说话,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着,李主管接着问:“你之前的公司规模不大,启恒的项目复杂度和资源体量都比你之前接触的大很多,你觉得自己能适应吗?”
“我知道启恒的项目难度更高,但我这五年一直在主动学习。”我拿出手机,打开网盘里的学习记录,“这是我去年考的PMP(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证书,还有启恒去年发布的《智能制造行业白皮书》,我做了详细的笔记,里面提到的‘客户需求快速响应机制’,我之前在小项目里也尝试过,虽然规模小,但逻辑是相通的。”
李主管点点头,在笔记本上写了点什么。旁边的年轻男生突然问:“如果项目进行到一半,客户突然要求修改核心功能,而此时离交付日期只有一周,你会怎么做?”
这个问题我之前模拟过,我稍微组织了一下语言:“首先我会跟客户沟通,明确修改需求的具体内容和必要性,判断是不是核心痛点;如果确实需要改,我会马上梳理现有资源,比如技术团队的工作量、是否需要加班、有没有可复用的模块;然后跟团队一起制定应急方案,把任务拆解到天,每天跟进进度,同时跟客户同步情况,减少信息差;如果实在有困难,会跟客户协商是否可以分阶段交付,优先保证核心功能上线。”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张驰拿起桌上的咖啡杯——那是一杯没喝完的美式,杯子上印着启恒的logo。他喝了一口,然后突然“手滑”,杯子倾斜,深褐色的咖啡顺着杯口流下来,正好倒在我的简历上。
“哎呀,不好意思。”张驰的语气里听不出歉意,甚至带着点刻意的冷淡。咖啡渍迅速蔓延,把我简历上“项目经验”那一页泡得发皱,黑色的字迹晕开,变得模糊不清。
李主管和年轻男生都愣了,会议室里的空气像是凝固了。我放在膝盖上的手猛地攥紧,指甲掐进掌心——那是我改了七遍的简历,是我五年职场生涯的缩影,现在却被一杯咖啡毁了。
周围的人大概都在等着看我的反应:是当场翻脸?还是委屈地抱怨?或者手足无措地拿着湿简历发呆?我深吸了一口气,慢慢站起身,没有去捡桌上的简历,而是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张空白的A4纸和一支笔,放在张驰面前,然后看着他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
“张经理,简历上的字晕了没关系,我这五年做过的项目、解决过的问题,都在我脑子里。现在我更想知道,咱们部门当下最紧急的项目是什么?需要突破的难点在哪?我可以现在就跟您聊我的解决方案思路。”
张驰的眼神愣了一下,之前的冷淡褪去了几分,他盯着我看了三秒,然后突然笑了,拿起桌上的笔,在空白A4纸上写下我的名字,又画了个勾:“林舟是吧?明天早上9点来报到,直接到项目运营部找我。”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李主管也惊讶地抬起头,张驰却已经站起身,把那张写着我名字的A4纸递给我:“简历不用补了,你的反应,比任何简历都管用。”
走出第三会议室的时候,我的腿还有点软,手里攥着那张A4纸,纸上的墨水还没干,蹭了一点在我手指上。走廊里的时钟指向10点15分,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落在我磨白的袖口上,居然一点都不突兀了。
一、小公司里的“万能螺丝钉”
我第一次意识到“职场差距”,是在入职盛达贸易的第三个月。那天我刚把前一天的销售数据整理好,王老板突然把我叫进办公室,扔给我一份文件:“林舟,这个客户要做个产品手册,你下午下班前给我。”
我拿起文件,愣住了——那是一份需要设计排版的画册,我学的是市场营销,从来没接触过设计软件。“王总,我不会用PS啊……”
“不会就学啊!”王老板靠在椅背上,手里转着打火机,“年轻人别总说不会,公司雇你过来,不是让你挑活的。你看人家大公司的员工,哪个不是身兼数职?”
那天下午,我在网上找了个PS速成教程,一边看一边摸索,手指被鼠标磨得发酸,最后赶在下班前做出了一份排版粗糙的手册。王老板看了一眼,皱着眉头说:“这什么啊?丑死了,明天再改一版。”
我拿着手册走出办公室,窗外的天已经黑了,同事们都走光了,只有我的工位还亮着灯。我坐在电脑前,眼泪突然掉下来——不是因为累,是因为委屈。我明明应聘的是运营岗,却要做设计、写文案、甚至帮老板订外卖,拿着最低的工资,干着最杂的活。
那时候我住在郊区的合租屋,每个月房租1800块,房间只有6平米,放了一张床和一个衣柜就没地方了。每天早上6点起床,挤一个小时地铁去公司,晚上经常加班到10点,回到家连热饭都没得吃,只能泡一碗方便面。
有一次,我负责的一个线上活动出了问题——因为我没注意到平台规则变更,活动优惠券设置错了,导致很多用户下单后无法使用,投诉电话打爆了客服线。王老板把我叫到办公室,当着所有同事的面骂我:“林舟,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公司养你有什么用?”
我站在原地,脸烧得通红,手里攥着手机,指甲把屏幕都掐出了印。那天晚上,我在公司加班到凌晨,一个个给投诉的用户打电话道歉,承诺补偿,直到最后一个用户说“算了,下次注意”,我才瘫坐在椅子上,感觉浑身的力气都被抽干了。
也就是从那天起,我开始明白,在小公司里,“犯错”的成本太高了,因为没人会帮你兜底,所有责任都得自己扛。我开始养成一个习惯:做任何事之前,都先查三遍规则;交任何文件之前,都让同事帮忙看一遍;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网上找资料,或者请教行业里的前辈。
慢慢地,我成了公司里的“万能螺丝钉”——不仅能做好运营,还能写文案、做简单的设计、甚至跟客户谈判。有一次,一个大客户因为对交货时间不满意,要取消订单,王老板急得团团转,让我去跟客户沟通。我提前做了功课,了解到客户的项目也很紧急,于是提出“分批次交货,第一批先满足核心需求,第二批免费升级包装”,最后客户不仅没取消订单,还跟我们签了长期合作协议。
那天王老板难得夸了我一句:“林舟,你还行啊,没白养你。”可当我提出想涨点工资的时候,他又开始打太极:“公司现在还在发展阶段,等以后盈利了,肯定给你涨。”
我知道,他只是在画饼。那时候我每个月的工资还是6000块,除去房租、生活费,根本存不下钱。我妈每次打电话都问我“钱够不够花”,我总是说“够,公司福利好”,可挂了电话,心里就特别难受——我都28岁了,还不能给父母减轻负担,反而让他们担心。
去年冬天,我妈突然打电话说肚子疼得厉害,去医院检查,说是胆囊结石,需要做手术。我赶紧请假回老家,看到我妈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我心里像被针扎一样。住院费需要三万块,我手里只有一万块存款,没办法,只能跟同学借钱。那天晚上,我在医院走廊里给同学打电话,一边打一边哭,觉得自己特别没用。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下定决心要跳槽。我打开招聘软件,筛选出“五百强”“薪资10k+”的岗位,看到启恒集团的“项目运营岗”时,眼睛一下子亮了——岗位要求里提到“有线上运营经验、能处理突发问题、具备项目管理思维”,这些都是我这五年一直在做的事。
我开始疯狂准备,每天下班后,别人都在刷剧、逛街,我却在看项目管理的课程,刷面试题,改简历。我把之前做过的项目都整理出来,量化每一个成果,比如“通过社群运营,用户留存率提升15%”“优化推广策略,获客成本降低8%”,甚至把当时跟客户沟通的录音找出来,分析自己的话术,看看哪里可以改进。
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启恒集团的项目运营经理张驰在一个行业论坛上做分享,讲的是“如何应对项目中的突发风险”。我特意把分享视频下载下来,反复看了三遍,记下他提到的“风险预判三要素”——“识别核心痛点、预留应急资源、建立沟通机制”,还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理解,模拟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处理。
我知道,像我这样的二本学历,在五百强的候选人里没什么优势,所以只能靠更充分的准备,更扎实的经验,来争取机会。面试前一周,我特意去启恒集团楼下转了一圈,看员工们的穿着打扮、工作状态,甚至去附近的咖啡店,听旁边桌的启恒员工聊工作,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和项目节奏。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看似笨拙的努力,其实都是在为面试那天的“咖啡事件”做铺垫——如果没有那五年在小公司里摸爬滚打的经历,没有一次次处理突发问题的经验,我可能在咖啡倒在简历上的那一刻,就慌了神,错失了那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二、入职第一天:“欢迎来到‘战场’”
第二天早上,我特意提前了半小时到启恒集团。前台小姐已经认识我了,笑着跟我说:“林舟女士,张经理已经在办公室等你了,我带你上去。”
电梯里,我又按了按衬衫领口,紧张得手心出汗。前台小姐看出了我的紧张,笑着说:“张经理看着严肃,其实人挺好的,就是对工作要求比较高。我们部门的人都说,跟着张经理能学到东西。”
项目运营部在18楼,走出电梯,就能看到开放式的办公区,每个人都在专注地对着电脑,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高效、紧张的氛围。前台小姐把我带到一间挂着“经理办公室”牌子的门口,敲了敲门:“张经理,林舟来了。”
“进来。”张驰的声音从里面传来。我推开门,看到他正坐在办公桌前看文件,桌上放着一杯美式,跟昨天面试时一样。“坐吧。”他指了指对面的椅子,然后把一份文件推给我,“这是咱们部门目前在做的‘智能工厂客户服务平台’项目,你先看看,半小时后我们开项目例会,你也参加。”
我拿起文件,快速浏览起来。这个项目是为启恒的智能工厂客户搭建一个线上服务平台,涵盖“设备报修、数据分析、技术咨询”等功能,计划下个月上线。文件里详细写了项目进度、团队分工和当前遇到的问题——最大的难点是“客户需求频繁变更,导致技术团队反复修改,进度滞后了一周”。
看到这里,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不就是昨天面试时,那个年轻男生问我的问题吗?“项目进行到一半,客户突然修改需求,离交付日期只有一周,该怎么做?”当时我只是理论回答,现在却要面对真实的项目情况。
半小时后,项目例会在会议室召开。团队一共有八个人,除了张驰,还有产品经理、技术负责人、测试工程师和三个运营专员。张驰先介绍了我:“这是林舟,新加入我们的项目运营,之前有五年的运营经验,今天开始参与‘智能工厂服务平台’项目。”
大家都跟我打招呼,只有坐在我旁边的运营专员李娜,只是点了点头,眼神里带着点冷淡。后来我才知道,李娜之前也应聘过这个岗位,最后却招了我,所以她心里有点不舒服。
会议开始后,技术负责人老周皱着眉头说:“昨天客户又提出要增加‘设备故障预警’功能,这个功能需要对接设备的实时数据,我们之前没做过相关开发,至少需要十天才能完成,可现在离上线只有三周了,根本来不及。”
产品经理小徐也附和道:“我跟客户沟通过好几次,他们说这个功能很重要,要是没有,可能会影响后续合作。我也没办法,只能把需求传回来。”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每个人都看着张驰。张驰没说话,而是看向我:“林舟,你刚看了项目资料,说说你的想法。”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我能感觉到李娜的眼神里带着点不屑,像是在说“你一个新人,能有什么好想法”。我深吸了一口气,把昨天面试时的思路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慢慢说出来:
“我觉得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先跟客户确认‘设备故障预警’的核心需求——是只要能显示故障提示,还是需要结合历史数据做预测?如果只是基础的故障提示,我们可以先复用现有数据接口,做一个简化版的功能,满足客户的紧急需求;第二步,跟客户协商,把完整版的预警功能放在上线后的迭代更新里,同时承诺迭代时不收取额外费用,这样既不影响当前进度,也能留住客户。”
我顿了顿,又补充道:“另外,我建议建立一个‘需求变更登记机制’,每次客户提出新需求,我们先评估工作量和影响,再跟客户同步‘需求变更对进度和成本的影响’,让客户有更清晰的认知,减少频繁变更的情况。”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老周先开口:“简化版的故障提示?倒是可以试试,我们之前有个数据接口能复用,大概三天就能搞定。”小徐也点点头:“要是能跟客户协商迭代,那就好办多了,之前我没跟他们说清楚变更的影响,他们以为只是加个小功能。”
张驰看着我,嘴角露出一点笑容:“这个思路不错,林舟,你今天就跟小徐一起去见客户,把这个方案落实下来。”
散会后,小徐拍了拍我的肩膀:“可以啊,林舟,刚来就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李娜却没说话,收拾好东西就走了。我拿着项目资料,心里有点庆幸——还好昨天面试时准备过类似的问题,不然今天肯定要露怯。
下午,我跟小徐一起去见客户。客户是一家汽车零部件工厂的负责人,姓刘,说话很直接:“我们就是需要故障预警功能,不然设备坏了,生产线停一天,损失就大了。”
小徐刚想解释,我抢先开口:“刘总,我特别理解您的顾虑,生产线停工的损失确实不小。我们考虑了一下,您看这样行不行——我们先给您做一个基础版的故障预警功能,能实时显示设备的异常状态,三天内就能上线,满足您的紧急需求;然后我们再用两周时间,开发完整版的预警功能,结合设备的历史数据做预测,到时候免费给您升级,您看可以吗?”
我一边说,一边把提前准备好的“基础版功能方案”递给刘总,上面详细写了功能模块、上线时间和后续迭代计划。刘总看了半天,点了点头:“行,你们这个方案挺实在的,就按这个来。”
从客户公司出来,小徐跟我说:“林舟,你刚才跟刘总的沟通方式太牛了,我之前跟他说的时候,他根本不听,你一开口他就同意了。”
“其实也没什么,”我笑了笑,“就是先理解他的顾虑,再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让他觉得我们是在帮他解决问题,而不是在推脱。”
回到公司的时候,已经快下班了。张驰把我叫到办公室,递给我一杯美式:“今天表现不错,客户那边反馈很好。”
“谢谢张经理,也是小徐配合得好。”我接过咖啡,有点受宠若惊。
“不用谦虚,”张驰靠在椅背上,“我昨天故意把咖啡倒在你简历上,就是想看看你在突发情况下的反应。我们这个部门,每天都要面对各种突发问题——客户临时改需求、技术团队出bug、项目进度滞后,要是一遇到事就慌了神,根本做不了这个工作。”
我这才明白,原来昨天的“咖啡事件”是一场考验。“张经理,我之前在小公司的时候,经常遇到这种突发情况,所以知道该怎么应对。”
“我知道,”张驰笑了笑,“你的简历我早就看过了,虽然公司规模不大,但做的事很扎实。启恒招人的时候,不只看学历和背景,更看解决问题的能力。”他顿了顿,又说:“不过,你刚来,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我们部门的节奏很快,压力也大,你要是觉得受不了,随时可以说。”
“我能受得了。”我坚定地说,“我就是想来学东西,想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张驰点点头,把一份《项目管理流程手册》递给我:“这是我们部门的流程规范,你晚上回去看看,明天开始,你负责跟进客户需求这一块。欢迎来到‘战场’,林舟。”
走出张驰的办公室,办公区里已经没什么人了。我看着手里的咖啡杯,又看了看桌上的《项目管理流程手册》,心里充满了干劲。我知道,接下来的日子肯定会很辛苦,但这正是我想要的——在一个能让我成长的地方,靠自己的能力,赢得尊重,挣到能让父母安心的工资。
三、第一次危机:“这个锅,我不背”
入职启恒的第三个月,我已经慢慢适应了部门的节奏。每天早上9点开项目例会,跟进进度;上午跟客户沟通需求,协调资源;下午整理数据,写项目报告;晚上经常加班到8点,有时候甚至要跟技术团队一起熬夜赶进度。虽然累,但我觉得很充实——在这里,每一份努力都能被看到,每一个成果都能被认可。
张驰对我很信任,把“智能工厂服务平台”的客户需求模块全权交给我负责。我建立了“需求变更登记册”,每次客户提出新需求,都会先跟技术团队评估工作量,再跟客户同步影响,然后形成正式的需求文档,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记录,避免后续出现纠纷。
可就在项目快要上线的前一周,还是出了问题。
那天早上,我刚到公司,就看到李娜脸色苍白地坐在工位上。“怎么了?”我问她。
“客户那边说,我们做的‘设备报修’功能,跟他们之前确认的不一样。”李娜的声音有点发抖,“他们说之前明明要求‘支持照片上传报修’,现在却只能文字描述,他们要投诉我们。”
我心里咯噔一下——“设备报修”功能是李娜负责的,之前跟客户确认需求的时候,我也在场,客户确实明确要求“支持照片上传”。“怎么会这样?技术团队没做这个功能吗?”
“我不知道,”李娜急得快哭了,“我把需求文档交给技术了,他们说能做,现在却出了问题。张经理已经知道了,让我们现在去他办公室。”
我跟着李娜走进张驰的办公室,看到客户公司的刘总也在,脸色很不好。“张经理,你们这是怎么回事?”刘总拍着桌子,“之前明明说好了支持照片上传报修,现在却做不了,我们的工人文化水平不高,光靠文字描述,根本说不清楚设备哪里坏了!”
张驰的脸色也很难看,他看向李娜:“需求文档里写了‘支持照片上传’吗?”
李娜的眼泪掉了下来:“写了……我明明交给老周了,不知道为什么技术没做。”
这时候,技术负责人老周也来了,他听到李娜的话,皱着眉头说:“李娜,你当时给我的需求文档里,根本没写‘照片上传’这个功能啊!我这里有你发的邮件,你可以自己看。”
老周打开电脑,调出当时的邮件附件——需求文档里,“设备报修”功能确实只有“文字描述”和“故障分类”,没有“照片上传”这一项。
李娜愣住了,脸色变得惨白:“不可能……我明明加上去了,怎么会没有?”
刘总更生气了:“你们这是互相推卸责任!我不管是谁的问题,三天后要是还不能加上照片上传功能,我们就取消合作,还要你们赔偿损失!”
张驰沉默了几秒,然后看向我:“林舟,你当时也参与了需求确认,你来说说,客户到底有没有提‘照片上传’的需求?”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我知道,这个时候我说的每一句话都很重要——如果我说客户提了,那就是李娜漏写了需求,她很可能会被开除;如果我说客户没提,那就是刘总在无理取闹,会影响我们跟客户的关系。
我深吸了一口气,回忆起当时跟客户确认需求的场景——那天我和李娜一起去见刘总,刘总确实提到了“工人文化水平不高,希望能拍照报修”,我当时还在笔记本上记了下来,并且提醒李娜“一定要把这个功能写进需求文档里”。
“刘总,”我先看向刘总,“您当时确实提出了‘照片上传报修’的需求,我们也答应了会做。”然后我转向张驰,“张经理,那天确认需求后,我提醒过李娜,要把‘照片上传’写进文档,她当时说‘知道了’。可能是她后来整理文档的时候,不小心漏掉了。”
李娜听到我的话,眼泪掉得更凶了:“对不起,张经理,是我太粗心了,整理文档的时候忘了加……”
张驰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一点,他看向刘总:“刘总,这件事是我们的失误,我向您道歉。我保证,三天内一定把‘照片上传’功能加上,并且延迟的这几天,我们会安排专人跟您对接报修需求,不影响您的正常使用。”
刘总看了看张驰,又看了看我,最后点了点头:“行,我再信你们一次,要是三天后还做不好,咱们就按合同来。”
刘总走后,张驰把李娜叫到了里间办公室,我在外面等着,心里有点忐忑——不知道张驰会怎么处理李娜。大概十分钟后,李娜出来了,眼睛红红的,但情绪稳定了一些。她走到我面前,低声说:“林舟,谢谢你。”
我知道,她是在谢我没有把责任都推给她。“没事,”我笑了笑,“下次整理文档的时候,多检查几遍,或者让同事帮忙看一眼,就不会出这种问题了。”
后来我才知道,张驰没有批评李娜,只是让她写了一份反思报告,并且扣了她这个月的绩效。张驰跟我说:“李娜其实挺努力的,就是有时候太粗心。你这次做得不错,既说了实话,又没让她太难堪。在职场上,解决问题比追究责任更重要。”
这件事之后,李娜对我的态度好了很多,有时候会主动跟我分享客户沟通的技巧,还会帮我整理项目数据。我们慢慢成了朋友,一起加班,一起吃外卖,一起吐槽项目里的烦心事。
而那个“照片上传”功能,在技术团队的努力下,真的在三天内做了出来。上线那天,刘总特意给我打电话,说:“林舟,你们这次做得不错,效率很高。以后我们公司的智能工厂项目,还跟你们启恒合作。”
挂了电话,我心里特别有成就感。我想起入职前,在小公司里受的委屈,想起改了七遍的简历,想起面试时那杯倒在简历上的咖啡——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那天晚上,我第一次给父母打了视频电话,跟他们说我在启恒的工作情况,说我涨了工资,还负责了重要的项目。我妈看着我,笑着说:“我女儿长大了,能自己照顾自己了。”我爸在旁边说:“好好工作,注意身体,别太累了。”
挂了视频,我坐在窗边,看着外面的夜景。启恒集团的大楼灯火通明,我知道,还有很多像我一样的人,在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我拿出手机,给张驰发了条消息:“张经理,谢谢您当时给我机会,我会继续努力的。”
没过多久,张驰回复了我:“机会是你自己争取的。好好干,未来还有更大的挑战在等着你。”
我看着这条消息,握紧了拳头。我知道,这只是我职场生涯的一个新起点,接下来还有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我已经准备好了——带着在小公司里磨练出的韧性,带着在启恒学到的专业能力,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更远。
四、成长:从“执行者”到“推动者”
入职启恒一年后,我已经从一个“新人”成长为部门的骨干。“智能工厂服务平台”项目上线后,获得了公司的“年度优秀项目”奖,我作为客户需求模块的负责人,也拿到了“优秀员工”的称号。站在年会的领奖台上,我看着台下的张驰和同事们,心里充满了感激——如果不是张驰当初的信任,如果不是同事们的帮助,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
这一年里,我参与了三个重要项目,从最初的“执行任务”,慢慢变成了“推动项目进展”。比如在“工业云数据平台”项目中,我不仅负责客户需求,还主动协调产品、技术、测试团队,建立了“每周进度同步会”,及时解决项目中的问题,让项目提前两周上线,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张驰对我的成长很满意,他经常说:“林舟,你现在已经具备了项目负责人的潜力,接下来可以尝试带小项目了。”
机会很快就来了。今年年初,公司接到一个新客户的需求——为一家新能源电池工厂搭建“生产数据监控平台”,要求三个月内上线。张驰把这个项目交给了我,让我担任项目负责人,带领一个五人的小团队。
接到任务的那天,我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这是我第一次独立带项目;紧张的是,客户要求的时间太紧,而且新能源电池行业我之前没接触过,很多专业术语都不懂。
“别担心,”张驰看出了我的紧张,“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也可以找行业专家请教。记住,作为项目负责人,最重要的不是你什么都懂,而是你能整合资源,推动团队解决问题。”
我点点头,开始制定项目计划。第一步,我找了公司的行业专家,了解新能源电池的生产流程和数据监控需求;第二步,我跟团队成员一起开会,明确每个人的分工和时间节点;第三步,我跟客户建立了“每周沟通机制”,及时同步项目进度,了解他们的最新需求。
可项目进行到一个月的时候,还是出了问题。技术团队在对接客户的生产数据时,发现客户的数据格式不统一,而且部分数据存在缺失,导致无法正常导入平台。技术负责人老周跟我说:“林舟,客户的数据问题太严重了,我们至少需要两周时间来清理数据,这样一来,项目肯定要延期。”
我心里一紧——如果项目延期,不仅会影响客户的生产计划,还会影响公司的声誉。我赶紧跟客户沟通,客户的负责人王总说:“我们也知道数据有问题,但生产不能停,没办法抽出人来清理数据。你们能不能想办法解决?”
挂了电话,我召集团队开会,讨论解决方案。产品经理小徐说:“要不我们开发一个数据清洗工具,自动清理和补全数据?但这样需要额外的开发时间,至少一周。”
测试工程师小李说:“就算开发了工具,也需要时间测试,确保数据准确,不然导入平台后会出大问题。”
会议陷入了僵局,每个人都皱着眉头。我想起张驰说的“整合资源”,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我们能不能找公司的数据部门帮忙?他们有专业的数据清洗团队,说不定能更快解决问题。”
大家都眼前一亮——启恒有专门的数据服务部门,之前跟我们部门合作过,他们的技术能力很强。我马上联系数据部门的负责人,跟他说明情况,希望能借调两个数据工程师来帮忙。
数据部门的负责人有点犹豫:“我们最近也很忙,手上有好几个项目。”
“王经理,我知道你们忙,”我跟他说,“这个新能源项目对公司很重要,客户后续还有可能跟我们合作更大的项目。我们只需要借调两个人,一周时间,等数据清洗完,马上还给你们。而且,后续你们部门有需要,我们项目运营部也会全力配合。”
经过反复沟通,数据部门的负责人终于同意借调两个人过来。接下来的一周,数据工程师和我们的技术团队一起,开发了简易的数据清洗工具,并且手动补全了缺失的数据。最终,只用了五天时间,就解决了数据问题,项目得以按计划推进。
项目上线那天,客户王总特意来公司参观,看着实时跳动的生产数据,他高兴地说:“林经理,你们做得太好了,这个平台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以后我们的其他工厂,也要用你们的平台。”
张驰也来了,他拍了拍我的肩膀:“林舟,干得不错。你已经从一个‘执行者’,成长为一个能‘整合资源、推动项目’的负责人了。”
那一刻,我心里特别骄傲。我想起一年前,我还在小公司里做着杂活,拿着微薄的工资,连跳槽的勇气都差点没有;而现在,我已经能独立带领团队完成重要项目,得到客户和领导的认可。这种成长,是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现在,我的工资已经涨到了15k,比在小公司的时候翻了一倍多。我租了一间更大的房子,把父母从老家接过来住了一段时间。我带他们去上海的外滩、迪士尼,看着他们开心的样子,我心里特别满足——我终于能给他们更好的生活了。
有时候,我会跟李娜一起吃饭,聊起刚入职的时候。李娜说:“林舟,你还记得吗?刚来的时候,我还对你有点意见,觉得你抢了我的岗位。现在想想,真可笑。你确实比我优秀,比我更能解决问题。”
“其实也不是,”我笑了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只是运气好,遇到了好的机会。而且,要是没有你后来的帮助,我也不可能成长这么快。”
李娜点点头:“现在我也想通了,与其嫉妒别人,不如自己努力。我最近也在学习项目管理,希望以后也能像你一样,带自己的项目。”
看着李娜认真的样子,我想起了当初的自己。其实,职场就像一场马拉松,不是看谁起点高,而是看谁能坚持下去,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上个月,张驰跟我说,公司要成立一个新的“行业解决方案部”,想让我去担任副经理。这是一个更大的挑战,需要我不仅懂项目运营,还要了解不同行业的需求,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我犹豫了一下——我知道这个岗位的压力会很大,但也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张驰看出了我的犹豫,跟我说:“林舟,我相信你的能力。有时候,机会来了,就要勇敢抓住,不然会后悔的。”
我想起了面试那天,我对张驰说的那句话:“现在我更想知道,这个岗位当下最需要解决的紧急问题是什么,我可以现在就跟您聊方案思路。”那时候的我,充满了勇气和冲劲;现在,我也不能退缩。
“张经理,我愿意去。”我坚定地说。
张驰笑了:“好,我就知道你会同意。接下来,你要开始学习不同行业的知识,比如新能源、汽车制造、电子元件,这些都是公司重点发展的领域。有不懂的地方,随时问我。”
走出张驰的办公室,我看着窗外的天空,心里充满了期待。我知道,新的挑战已经开始,但我已经准备好了——带着在启恒一年多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带着那份从未改变的韧性和冲劲,继续往前走。
我想起了面试那天,那杯倒在简历上的咖啡。如果没有那次考验,我可能不会得到这个机会;如果没有在小公司里摸爬滚打的经历,我可能也无法通过那次考验。人生就是这样,每一次经历,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成长的养分。
现在,我偶尔会拿出那张被咖啡泡过的简历,虽然字迹已经模糊,但它提醒着我:曾经的我,是多么渴望一个机会;现在的我,更要珍惜这个机会,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在等着我。但我相信,只要我保持初心,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就一定能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来源:三杯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