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9月30日,证监会批准瑞穗证券在中国设立公司,这家公司由日本瑞穗金融集团全资持有,注册资本23亿元人民币,业务范围包括股票承销、自营交易、资产证券化和REITs,这一决定不是突然来的,而是从2018年开始逐步放宽外资限制的结果,到2023年,它成为首
2023年9月30日,证监会批准瑞穗证券在中国设立公司,这家公司由日本瑞穗金融集团全资持有,注册资本23亿元人民币,业务范围包括股票承销、自营交易、资产证券化和REITs,这一决定不是突然来的,而是从2018年开始逐步放宽外资限制的结果,到2023年,它成为首家获得牌照的日资独资券商,此前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是摩根大通、高盛这些欧美公司,日本资本直到2023年才行动,说明他们对中国市场一直有所保留。
日本手里攥着超过1800万亿日元的养老金和保险资金,早就想往海外投,但一直不敢轻举妄动,国内习惯保守,怕汇率翻跟头,也怕政治出岔子,瑞穗这次进来,不是图快钱,是想试试能不能搭起中日资本之间的路,以后日本企业发债,日本资金买A股,可能都得靠这扇门,2024年日本政府要推养老金全球配置改革,瑞穗这步,可能是替政策探路。
瑞穗来了,国内金融行业得跟着变,本土券商得学着做ABS和REITs,中信、华泰这些大公司得赶紧跟上,交易系统和风控技术也得更新,恒生、同花顺这些做软件的能接到新活,但国产系统能不能撑得住,会不会被人卡住脖子,也得留个心眼,大券商能借机往外拓展跨境业务,小券商要是还只会收佣金,没真本事,日子只会越来越难。
普通投资者别只盯着瑞穗概念股,短期可以看看金融IT公司,还有REITs的原始股东,比如中国建筑、招商蛇口,再就是那些在国外赚钱的制造业公司,像宁德时代、三一重工,长期来看,外资更看重现金流稳、分红多、管理透明的公司,比如长江电力、工商银行、双汇发展,它们的估值正从看市盈率转向看未来现金流,不过得注意,瑞穗得在六个月内完成注册,十五天内申请牌照,中间要是卡住了,炒预期的人可能就亏了。
外资在A股的总市值还不到两万二千亿,占流通市值不到四成,而美国股市里外资能占到一五到二成,瑞穗进来,不过是制度开放的一个信号,不是市场格局要翻天,真正该看的,是中国自己的券商什么时候能在ABS、衍生品、ESG这些事儿上,跟外资站到一块儿,拼得过,谈得拢,A股才算真有底气,瑞穗能不能在这儿站住脚,不靠谁喊口号,就看咱们自己有没有本事接得住,比得上,搭得上手,市场的进步,从来不是靠嘴说出来的,是一点一点,干出来的。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