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5点,深圳通往机场的高架桥上已经排起长龙,红色的尾灯在朦胧晨曦中连成一片“海洋”。这并非工作日早高峰,而是9月30日,国庆假期前一天的景象。
深夜里,高速公路上的一片红色刹车灯,照亮了这些提前出发游客的回家路。
凌晨5点,深圳通往机场的高架桥上已经排起长龙,红色的尾灯在朦胧晨曦中连成一片“海洋”。这并非工作日早高峰,而是9月30日,国庆假期前一天的景象。
“提前出发等于提前堵车,”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调侃道。他330公里的路程开了整整11个小时。
这些希望错峰出行的“大聪明”们,很快发现高速公路上挤满了同样的“聪明人”。在国庆中秋双节叠加的8天长假前,“提前出发”的策略正迎来集体失效。
01 凌晨的拥堵
“去年9月30日深夜出发,没想到路上有不少‘大聪明’;今年提前了整整一天,还是遇到了大量‘大聪明’。”一位网友无奈地说。
今年的国庆假期前夕,全国多地出现了罕见的“凌晨早高峰”。
在深圳,通往机场的高架桥凌晨5点就已车辆缓行。深圳北站的情况同样惊人,候车厅凌晨3点就座无虚席,清晨7点18分车站已爆满。
上海的G40长江隧道段预计拥堵时间长达35小时,从9月30日12时一直持续到10月1日23时。而G15沈海高速嘉浏段也从上午9时开始出现拥堵。
有车主坦言,他们提前一天晚上10点半就出发了,结果5小时仅行驶了280公里,平均时速只有56公里。
更有人7公里路程耗时53分钟,直言自己是在“龟速前行”。
02 多城同步
北京的晚高峰9月30日下午就提前到来。从14时开始,路面压力逐渐加剧,15时05分交通指数已达6.9,属于中度拥堵等级。
其中,二环内拥堵最为严重,交通指数达8.1,进入“严重拥堵”等级。
广州市交通部门预测,9月30日15时前后中心城区路网就进入“中度拥堵”等级,而16时-19时持续处于“严重拥堵”状态。
与普通工作日晚高峰相比,高峰时段提前了2小时。
成都和重庆的射线高速在15:00-21:00期间车流堆积,7公里路程耗时53分钟成为常态。
京藏高速则在10月1日9-11时迎来峰值,晚高峰提前至15时。
03 拥堵的背后
这种大规模拥堵现象背后,是集体行为与系统脆弱性的碰撞。
社交媒体推动“提前出发避堵”成为共识,但当大量车主同时选择凌晨出行,就导致了非传统高峰时段流量激增。
数据显示,深圳高速公路凌晨4-7点流量占比高达45%,较平日激增320%。
“幽灵堵车”效应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车流密集时,单一车辆的变道、急刹或走神都会引发连锁反应,最终扩散为长距离拥堵。
道路供给滞后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如今城市路网规模已趋饱和,新增道路反而可能诱发更多需求。
以北京为例,其机动车保有量增速远超道路扩张速度。
此外,公共交通短板导致私家车依赖度高,进一步加剧道路压力。导航APP算法趋同,将车流导向少数“最优路径”,则形成了“技术性拥堵”。
在深汕西高速鲘门段,甚至出现了“人工分道”现象——不同品牌导航用户自发分流至左右车道,意外缓解了局部拥堵。
04 堵车经济学
堵车不仅消耗时间,也催生了独特的“堵车经济”。
外卖平台在高速上的订单比去年增加了四成。服务区里,泡面卖到十块一桶,充电宝租一次五块。
自动售货机前挤满了人,车载视频和音频平台则纷纷推出堵车专用包,帮助人们打发时间。
有专家预测,如果不进行改革,到2030年,节假日高速堵车时间可能超过五十个小时。
面对连停车位都一位难求的服务区,一位在G4高速上度过中秋的旅客通过手机直播说道:“你不是在堵车,是在花钱买无聊。”
导航APP上,代表拥堵的红色线条在全国交通路网不断蔓延。在深汕西高速鲘门段,出现了奇特的“人工分道”现象——不同品牌导航用户自发分流至左右车道,短暂缓解了局部拥堵。
这仿佛是当下出行困境的隐喻:技术和策略的博弈,最终仍依赖于人的自觉调整。
一位堵在路上的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写道:“车停着,心还能走,别让一场堵车,堵住了你本来想走的路。”
来源:时刻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