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 月:• 中国 EAST 托卡马克刷新稳态纪录:1 亿 ℃ 等离子体持续 1 066 秒,首次验证长脉冲高约束运行可行性 。• 美国 CFS/SPARC 完成半数环向场磁体线圈制造,21.7 T 高温超导磁体通过首轮通流实验 。
1 月:
• 中国 EAST 托卡马克刷新稳态纪录:1 亿 ℃ 等离子体持续 1 066 秒,首次验证长脉冲高约束运行可行性 。
• 美国 CFS/SPARC 完成半数环向场磁体线圈制造,21.7 T 高温超导磁体通过首轮通流实验 。
2 月:
• Helion Energy 宣布将在华盛顿州马拉加开建全球首座核聚变发电厂,计划 2028 年并网 。
• 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公告拟共出资 17.5 亿元增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拉开央企资本入局序幕 。
3 月:
• “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原子核 1.17 亿 ℃、电子 1.6 亿 ℃ 的“双亿度”燃烧级等离子体,综合三乘积跃升一个量级 。
• 能量奇点“经天磁体”以 21.7 T 孔径磁场刷新大口径高温超导 D 形磁体纪录 。
• BEST 紧凑型聚变实验装置完成首块顶板浇筑,正式进入土建与设备并行安装阶段 。
4 月:
• ITER 宣布第一阶段实验验证结束,环向场 18 套磁体全部到位,转入主机装配高峰 。
5 月:
• CRAFT(夸父)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宣布将于 2025 年底全面建成,为 CFETR 提供测试平台 。
• 德国联邦教研部发布《Nuclear Fusion Made in Germany》路线图,明确 2030 年前启动惯性+磁约束双示范电站 。
7 月: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沪挂牌成立,注册资本 150 亿元,七家央企/地方能源/产业基金联合注资 114.92 亿元,创国内聚变领域单笔融资纪录 。
•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与 Helion Energy 签署全球首份企业级聚变电力采购协议(PPA),被视为商业购电“破冰” 。
技术临界点已至:
2025 年的实验数据把“能量增益 Q>1”从 2022 年的单次点火变成可重复、可工程化的常态运行,超导磁体、氚循环、燃烧等离子体三大瓶颈同步取得工程解,聚变从“可以发生”迈向“可以持续”。
资本临界点已至:
国家队(中国聚变公司、ITER 组织)、产业巨头(中石油、浙能、Google)、私募基金在同一赛道并跑,融资规模首次达到传统核裂变电站级别的百亿量级,表明资本对聚变商业模型的风险-收益评估已发生质变。
商业化时间表的再校准:
综合各国路线图与产业链招标节奏:2027-2029 年将有首批示范电站并网(中国 BEST、美国 Helion、欧洲 DEMO),2030-2035 年进入 GW 级商业堆批量建设期;若关键材料良率与监管审批继续按 2025 年的斜率推进,聚变电价在 2040 年前后有望降至 50-70 USD/MWh,与风光储持平,真正具备市场竞争力。
来源:偷懒的树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