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秋前夕,本报记者寻访我市四座城镇的中秋滋味:当涂小桃园非遗月饼的古法新韵、含山运漕套饼的姻缘之诺、博望“林春和”百年油纸裹着的老香、雨山马塘三十年坚守的酥脆。每块月饼都是匠人手艺沉淀,是味觉记忆与乡愁羁绊,以手工为笔、心意作馅,书写地道的中秋故事。
皖江晚报 天门山文学
寻味四地老月饼一口酥甜品团圆
寻味四地老月饼 一口酥甜品团圆
又是一年中秋至,月满人间话团圆。
中秋前夕,本报记者寻访我市四座城镇的中秋滋味:当涂小桃园非遗月饼的古法新韵、含山运漕套饼的姻缘之诺、博望“林春和”百年油纸裹着的老香、雨山马塘三十年坚守的酥脆。每块月饼都是匠人手艺沉淀,是味觉记忆与乡愁羁绊,以手工为笔、心意作馅,书写地道的中秋故事。
愿这一口口酥甜,伴您与家人共赏明月,共度团圆时光。
当涂“小桃园”:古法酿香承雅韵,中秋品饼忆非遗
小桃园月饼制作现场。
中秋临近,当涂县护河镇小桃园月饼铺前食客络绎不绝。“8月底以来,每天做200多斤,下午就卖完了。”9月25日8时许,店主吴昌才一边包馅一边兴奋地介绍。
57岁的吴昌才是小桃园月饼市级非遗第四代传承人,18岁起做月饼。30多年来他坚守古法:“不是买不起机器,是只有古法能确保每只月饼层次分明的味道。”今年应老客户要求7月开产,8月底至今,他和妻子先瑞英每天凌晨3点忙活,日产量约300斤,基本能满足需求。
这份坚守让月饼独具魅力。打开油纸香气扑鼻,饼皮薄馅足、咬之唇齿留香。这般口感源于包酥酥皮制法:皮料调团压薄卷成条,小坯折捏后包油酥、压扁卷折成团、揿扁包馅。吴昌才手法娴熟,馅料加饼必称1斤,每个月饼经精细工序后盖章点红、文火烘烤出炉。
守艺之余,吴昌才与第五代传承人吴莎莎创新:五仁月饼有三种甜度,推出木糖醇款,今年新添的椒盐口味也受欢迎。
“年轻时就吃它过中秋,老了还爱这口。”73岁的葛正英说。当天,芜湖的陈先生还托人买了10个共10斤的月饼。
小桃园月饼承载中秋记忆、传承非遗魅力,在古法与新韵中续写中秋故事,为团圆佳节增添独特甜蜜。
文/记者 方燕 图/记者 唐焱
通讯员 邓磊 尚洋
含山运漕套饼:饼蕴吉祥承婚俗,酥含甜蜜系姻缘
含山运漕套饼礼盒。
含山运漕套饼:饼蕴吉祥承婚俗,酥含甜蜜系姻缘
中秋将至,含山县运漕古镇的运漕套饼酝酿着专属时节的风味。
作为当地特有月饼,运漕套饼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它由五块大小不等的饼组成一套,上小下大呈宝塔状,寓意“五福临门”,还承载着独特婚俗使命。古镇流传“吃了饼子,套了颈子”的说法,指婚姻以“饼”为聘便不可反悔,因此定亲后男方中秋去女方家拜节,送套饼是庄重又甜蜜的礼节,象征“套住姻缘,相守一生”。
这份甜蜜传承离不开手艺人坚守。套饼制作人施德义做套饼40余年,他说:“饼皮要酥,全凭手感揉捏;内馅要香,靠真材实料和古法配比。”套饼馅含青梅、金橘、核桃等十多种原料,剁碎拌匀后裹进柔韧面皮,手工制成饼坯再精准烘烤,最终皮薄馅厚、绵甜可口,且出炉后可存百日不变味。
机械时代,施德义仍守着这份需耐心与巧劲的老手艺。每年中秋前他最忙,一盒盒手工套饼或送到定亲人家,或被游子带往他乡,成了连接故乡与亲情的味觉纽带。
一盒套饼,承载古镇礼数、匠人心血与团圆期盼。月光下,这口传承数百年的酥甜,仍是运漕古镇最地道的中秋味道。
文/记者 陶志尧 图/记者 胡乾亮
通讯员 张萍萍
博望“林春和”:一张油纸裹老味,百年月饼藏匠心
师傅们在制作林春和月饼。
博望“林春和”:一张油纸裹老味,百年月饼藏匠心
中秋临近,博望老街巷弄先添热闹。推开“林春和”斑驳木门,芝麻、果仁与桂花的混合浓香扑面而来——这是老月饼出炉的信号,也是百年老店最准时的“中秋公告”。
30平方米的手工作坊里满是中秋声色。木案板上,老师傅胡建苹手起掌落,“啪”地将水面与油酥叠压成层;旁侧,第六代传承人陶贤霞正把五仁馅料摊成小山,松仁、核桃、芝麻在灯光下泛着油亮。
烤箱开启,陶贤霞持长柄铁铲将月饼摆盘送入。20多分钟后,炉门拉开“砰”地脆响,热气裹着五仁油香填满屋子。等候的程先生一次下单40份:“年年都买,我们家就认这牛皮纸包的味道。”“一份一斤、一天一千斤,有时排单到后半夜。”陶贤霞抹汗时手不停,刚出炉的月饼被抬上竹筛,焦黄表皮渗着油珠,芝麻粒在热浪中飘香。
作为博望名店,“林春和”大圆月饼已传承180余年。陶贤霞说,如今依现代人饮食习惯调整,将传统五仁升级为八仁、九仁,还减糖少油。
老式油纸虽换礼盒,“网红月饼热”退去后,人们仍念着记忆里的酥香脆甜。“林春和”借“怀旧经济”发力,上线小程序与直播间对接新消费,今年线上订单占总量四成,最远寄至港澳,还被博望人当做伴手礼送往海外。
文图/记者 黄筱敏 通讯员 聂园
雨山“马塘”:匠心守艺三十载,酥饼传香一口甜
中秋前一月,潘小平家的月饼作坊便迎来一年中最忙时。这家位于雨山区佳山乡超山村的作坊,凭手工制作与“老底子”味,成了当地人独特的中秋记忆。
9月23日,记者走进作坊,小院里满是浓郁香气。虽作坊最早在马塘村、后迁至超山村,当地人仍称其月饼为“马塘月饼”。
制作现场,师傅们按精准比例混合面粉与菜籽油,搅拌调配油酥——这是月饼外皮酥脆的关键。“马塘月饼”仅有黑芝麻五仁、白芝麻五仁两种口味,馅料备好后,6位师傅围坐长桌,擀皮、捏馅、称重、封口、成型、扎孔,分工明确、动作娴熟,全凭多年手艺。
烤制同样讲究:成型月饼轻放入炉,老师傅依当日气温严控火候与时间。高温下,月饼渐呈金黄、香气浓烈,出炉后色泽诱人。刚烤好的须自然晾凉,轻咬一口,外皮酥脆掉渣,内馅软糯香甜,芝麻清香满溢舌尖。
潘小平十六七岁学做糕点,一做就是30多年,原料均精挑细选。“每年只做农历七月十四到八月十四,能卖两三万斤。”他说,中秋临近,买月饼的村民与经销商络绎不绝。
软糯、香甜、酥脆的“马塘月饼”。
文图/记者 刘明培
来源:堂堂美食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