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创始人、创校校长邹广严《关于“学习动力学”的几点思考》文章的心得体会选登(之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18:30 1

摘要:编者按9月2日上午,我校创始人、创校校长邹广严在校务会上作《关于“学习动力学”的几点思考》的重要讲话。全校师生员工纷纷对此次讲话内容展开了认真深入的学习、领会、贯彻、落实。本平台将对全校师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报道,本期将校团学系统学习讲话的有关心得体会(节选)编辑

激发自主学习内动力 实现自我提升新跨越

——学习创始人、创校校长邹广严《关于“学习动力学”的几点思考》文章的心得体会选登(之一)

记者 宣景容 甘雨丝 通讯员 唐淮

编者按 9月2日上午,我校创始人、创校校长邹广严在校务会上作《关于“学习动力学”的几点思考》的重要讲话。全校师生员工纷纷对此次讲话内容展开了认真深入的学习、领会、贯彻、落实。本平台将对全校师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报道,本期将校团学系统学习讲话的有关心得体会(节选)编辑整理予以刊登。

以“三力”为炬,助燃锦城青年抢高之焰

校团委青年发展教师 唐淮

邹广严校长关于“学习动力学”的讲话,深刻剖析了学习内动力的核心价值,为我未来青年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校团委青年发展教师,我深感责任在肩——我们不仅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更应是“学习内动力”的唤醒者,需以“情感、兴趣、目标”为三炬,点燃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在“情感动力学”实践中,团委可将“亲其师、信其道”融入日常工作。迎新时,我们可设计“师生结对”“学长领航”活动,让教师与学长带着温度对接新生,用真诚沟通消解陌生感;日常开展“师生沙龙”“校友返校面对面”,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教师的育人情怀与学校的人文氛围,从而深化对学校的认同、对师长的信赖,将这份情感转化为主动探索的动力。

落实“兴趣动力学”,需善用团委的平台优势。我们要持续做强“百团大战”社团招新、“挑战杯”学科竞赛等品牌活动,为学生的兴趣搭建展示舞台;同时建立“兴趣-特长”追踪机制,比如针对热爱传统文化的学生,联动武协、汉服社开展专项展演,对擅长科创的学生对接实验室资源,帮他们把“主观爱好”深化为“长板竞争力”,让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发动机”。

践行“目标动力学”,关键在“精准引导”。我们可开展“行业进校园”系列讲座,让学生看清专业与职场的衔接;邀请优秀校友分享成长故事,用真实案例帮学生建立“阶段性目标-长远规划”的认知;同时优化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制定“可落地、可复盘”的目标清单,推动“设定目标-努力达成-自我激励”的正向循环。

邹校长说“教育的艺术,不是灌输,而是唤醒”。未来工作中,我们将以“三力”为抓手,把学习动力学融入青年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帮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内动力,让他们在锦城的土壤上,成长为独立、自信的终身学习者。

深悟“学习动力学” 践行育人新使命

校团委第四课堂指导老师 周钰洁

作为锦城共青团干部,深入学习邹广严校长关于“学习动力学”的讲话后,我对大学生学习动力激发与培养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知,也为今后第四课堂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清晰方向。

这让我意识到,第四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不能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更要成为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火种”。我需转变思路,将激发内动力作为设计活动的首要考量。

讲话中关于“外部驱动力”与“内部驱动力”的辨析,让我对大学与中小学教育的差异有了更透彻的理解。中小学依赖外部约束的“收敛性思维”在大学已不适用,学生需转向基于兴趣与规划的“发散性思维”,而这离不开内部驱动力的支撑。第四课堂恰好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比如各类实践项目、社团活动等。以往我在指导学生参与项目时,有时会不自觉地用外部要求施压,如规定完成时限、强制参与考核等,虽能短期见效,但难以让学生真正主动投入。今后,我会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参与”“能收获什么”,帮助他们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实现从“知识接受者”到“能力建构者”的跨越。

在活动指导中全身心投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需求与感受,用真诚与付出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喜爱,让学生因喜欢教师、认同第四课堂而主动参与学习。同时,通过分享学校的发展成果、优秀校友的成长故事,帮助学生树立对学校和自身的信心,将情感动力转化为学习动力。

在“目标动力学”方面,第四课堂可以成为学生生涯规划的实践阵地。在第四课堂中融入职业认知教育,邀请行业专家和优秀校友分享经验,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并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行动任务。

邹校长强调“教育的艺术,不是灌输,而是唤醒”,这让我深感作为第四课堂指导教师的责任重大。第四课堂是唤醒学生学习内动力的重要场所,今后我会以讲话精神为指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活动形式,用心引导每一位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内在动力,让学习成为他们的行动自觉,助力他们成长为独立、自信、终身学习的优秀青年,为“锦城教育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唤醒内在动力 成就艺术人生

艺术学院团总支书记 汪久岑

作为一名艺术学院的团总支书记,我深切体会到,艺术类学生的成长成才,尤其需要内在动力的持续驱动。艺术创作与学习,本质上是一场与自我对话、与情感共鸣、与理想同行的精神旅程。没有内在的热爱、兴趣与目标,再多的外在督促也难以激发真正的创造力与持久力。邹校长提出的“情感动力”“兴趣动力”“目标动力”三大路径,恰恰契合了艺术教育的本质需求,也为我们开展学生思想引领与成长服务提供了清晰的方法论。

一、情感动力:营造温暖认同的育人氛围

邹校长指出,“喜欢是一种动力”,强调“亲其师,信其道,爱其校,乐其学”的情感纽带。在艺术学院,情感认同尤为重要。艺术生情感丰富、个性鲜明,往往更注重情感的联结与环境的包容。我们一直致力于构建“以情育人、以文化人”的团学工作体系,通过辅导员深入宿舍、专业教师暖心陪伴、优秀校友返校交流、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学院、对专业的归属感与自豪感。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情感劳动”意识,要求团学干部和青年教师以真诚的关怀、专业的指导、用心的陪伴,让学生真正“喜欢锦城、喜欢艺术、喜欢学习”,把对学校与老师的情感认同,转化为主动探索、积极创作的内在动力。

二、兴趣动力:尊重个性发展的长板原理

艺术教育最忌“一刀切”,最重“因材施教”。邹校长提出的“长板原理”,正是对艺术生个性发展与潜能挖掘的最佳呼应。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艺术感知与表达方式,我们的责任不是削足适履,而是“识长板、育长板、扬长板”。艺术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兴趣导向”的第二课堂建设,通过工作坊、创作营、展览展演、跨学科项目等平台,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敢表达,在实践中发现并深化自己的兴趣所在。同时,我们也将推动“学业导师+行业导师”双导机制,帮助学生将兴趣转化为可持续的专业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实现从“爱好者”到“专业者”的跃升。

三、目标动力:引导清晰远大的成长规划

艺术生常被贴上“感性有余、理性不足”的标签,但邹校长强调“目标产生持久动力”,恰恰提醒我们:艺术生涯同样需要清晰的规划与坚定的信念。许多学生在入学初期存在目标模糊、方向不清的问题,尤其面对就业压力与创作理想之间的张力时,容易产生焦虑与动摇。我们将以《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为依托,结合艺术类行业发展趋势,开展更具针对性的生涯规划教育,邀请优秀校友、行业精英走进课堂、分享经验,帮助学生树立“为未来而学”的远大目标。同时,通过“目标—行动—反馈—激励”的闭环管理,引导学生把宏观目标分解为阶段性任务,增强成就体验,巩固学习动力。

结语:唤醒内在动力,成就艺术人生

邹校长说:“教育的艺术,不是灌输,而是唤醒。”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作为艺术学院的团总支书记,我更加意识到,我们的工作不是简单地组织活动、管理学生,而是要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点火人”——点燃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对学习的热情、对未来的信心。我们将以邹校长的讲话为指引,把“学习动力学”融入团建工作、学风建设、生涯教育的全过程,努力让每一位艺术学子在锦城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让学习成为自觉,让成长拥有温度,让艺术照亮前程。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带领艺术学院团总支全体同志,持续深入学习邹校长的教育思想,将其转化为具体行动,为培养更多“独立、自信、终身学习”的艺术人才贡献基层组织的智慧与力量。

做学生内动力的“助燃者”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 江芮

学习了邹广严校长《关于“学习动力学”的几点思考》后,我深受启发,对土木学院团学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校长深刻指出,大学教育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动力,这让我意识到,团学工作远不止于组织活动或管理事务,更深层的使命是成为点燃学生心中那团“火”的助燃者,引导他们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

邹校长将学习动力、行为与效果视为闭环系统的观点,令我豁然开朗。这解释了为何有些学生入学基础不错却因动力缺失而掉队,而有些学生却能凭借强大内驱力不断突破。这提醒我们,团总支工作绝不能仅停留在行为引导,更需从“动力”源头切入,以“效果”为目标反推,助力形成正向循环。对于土木这样既需严谨又需创新的学科而言,没有内在“发动机”,再好的资源也难以转化为学生的真实本领。

校长提出的“情感、兴趣、目标”三大动力学维度,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实践路径。未来,我将把校长要求落到实处。从强化迎新“首因效应”,到将“第一次晚点名”变为目标启蒙课,再到全程贯穿生涯规划,每一项工作都紧紧围绕“激发内动力”展开。教育是“点燃一把火”的艺术,我将努力做一名耐心的点火者,帮助每位土木学子在锦城找到自己的光热,让学习成为自觉行动,最终成长为不负时代、堪当大任的卓越工程师,让“锦城教育学”的成果在祖国大地生根发芽。

聚焦三大动力 探索成长路径

建筑学院团总支书记 何子琼

一、深刻认识学习动力,把握高校教育核心

校长的讲话让我清晰认识到,学习动力是学习行为发生与持续的根基,其与学习行为、学习效果构成紧密的闭环系统。外部驱动力虽能在短期内发挥作用,但对于大学生而言,内部驱动力才是实现高质量、持久学习的关键。中小学阶段的“收敛性思维”依赖外部约束,而大学阶段需转向基于兴趣与规划的“发散性思维”,这就要求学生从“知识接受者”转变为“能力建构者”,主动探寻“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

这一认知颠覆了以往对学生学习动力的片面理解。过去,在开展学生工作时,可能更注重通过规章制度、考核要求等外部手段督促学生学习,却忽略了学生内在需求的激发。如今明白,高校教育并非中小学教育的简单延续,而是要实现质的飞跃,核心在于培育学生的学习内动力,让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

二、聚焦“三大动力”,探索学生成长路径

帮助学生树立对学校和自己的信心是基础,通过迎新工作、入学教育等环节,营造让学生满意、认同的环境,让学生坚信“选择锦城,锦绣前程,就读锦城,无限可能”,才能让情感动力真正转化为学习动力。

“目标动力学”强调明确目标对学生学习的引领作用,尤其是在学生兴趣不明确或发生变化时,目标能为学生提供持久的动力。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本质上就是 “分目标培养”,目标越清晰、高远,学生的内驱力就越持久、强劲。在工作中,要将目标教育贯穿入学教育始终,借助《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让学生了解专业与行业的对接情况,邀请校友现身说法分享经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生涯规划,确立清晰、系统且富有意义的目标,并将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形成“设定目标-付诸努力-达成目标-自我激励”的正向循环。马政校友从专科到博士的成长经历,就是目标动力对学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生动例证。

三、结合实践要求,落实教育工作重点

“第一次晚点名”作为“第一堂教育课”,领导、优秀辅导员、教师和干部亲自参与,传递关心与责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能为后续教育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同时,要始终牢记“教育的本质不是选拔,而是培养;教育的艺术不是灌输,而是唤醒”。在工作中,要摒弃“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唤醒学生的学习热忱,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内在动力,让学习成为行动自觉。

四、未来工作方向,践行教育使命

作为学校的一名书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校长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将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融入到各项工作中。首先,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引导教师重视“情感劳动”,提升教师激发学生内动力的能力,打造一支既懂专业教学又善于育人的优秀教师队伍。其次,在学生培养工作中,围绕 “情感、兴趣、目标” 三大动力,设计更多符合学生需求的活动和项目,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成长支持。最后,加强与各部门、各院系的协同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共同为学生学习内动力的发生提供全面引导和支撑,助力每一位学生在锦城实现成长与蜕变,培养出更多独立、自信、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优秀青年,为 “锦城教育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以“学习动力学”为钥 启学生成长之程

金融学院团总支书记 罗佳钰

作为高校辅导员和一名团学干部,在深入学习邹广严校长《关于“学习动力学”的几点思考》后,我深受启发,也对自身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与思考。

一、认知“学习动力学”,明晰工作内核

在团学工作中,以往我们组织各类活动,有时过于注重活动的形式和参与度,却忽略了其对学生学习内动力的激发作用。现在我意识到,每一项活动、每一次与学生的谈心谈话,都应围绕“如何唤醒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展开,将工作内核聚焦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与自主成长。

二、践行“三大动力学”,创新工作路径

(一)情感动力学:以“爱”与“信”筑牢情感根基

邹校长提出的“情感动力学”强调引导学生形成“两个热爱”(热爱学校、热爱老师)和“两个信心”(对学校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在团务工作中,我将从以下方面落实:

以团学活动为载体,组织“我与锦城的故事”分享会,鼓励学生挖掘校园中的温暖瞬间,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与热爱;开展“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与访谈活动,搭建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与老师的深度互动中“亲其师,信其道”。

我所带的学生为2024级和2025级。针对大一新生,借助入学教育“新生适应性教育”板块,通过优秀学长学姐的成长经历分享、专业发展前景解读,帮助他们树立对学校和自身发展的信心;对于大二学生,结合专业学习情况,组织“专业技能挑战赛”“学业规划工作坊”,强化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二)兴趣动力学:借“长板原理”激发发展动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邹校长的“长板原理”提醒我们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助其发展。在团学活动和工作中,我计划在学院内组织开展“兴趣达人秀”“特长俱乐部”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兴趣、发展特长的平台,让学生在兴趣探索中找到学习的“燃点”。

(三)目标动力学:以“规划”与“榜样”催生持久动力

明确的目标能产生强大且持久的动力。在第四课堂活动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我的大学目标树”绘制活动,帮助学生尽早确立清晰的学业与人生目标;还可以举办“学长学姐领航计划”,邀请优秀校友、高年级学霸分享目标实现的路径,通过优秀榜样的成长之路,让学生真切感受目标的力量。

除此之外,还可以由团总支牵头设立“团员先锋岗”“优秀团支部”创建活动,树立学习与发展的榜样,引导学生在榜样的激励下,将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相结合,形成“设定目标—付诸努力—达成目标—自我激励”的正向循环。

三、深化实践反思,提升工作效能

重视“每一次互动”的教育价值,无论是一场晚点名,还是日常的工作沟通,都要传递关心与责任,像邹校长所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与付出,从而从“被动参与”转为“主动追随”,从“应付任务”变为“追求成长”。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艺术是唤醒。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将以邹校长的“学习动力学”思想为指引,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助力每一位学生找到内在学习动力,让学生在锦城校园里,从“知识接受者”成长为“能力建构者”,最终成为独立、自信、终身学习的优秀阳光青年。

以心燃心 以火继火

文学与传媒学院团总支书记 张咪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句话深刻地提醒我们,教育的至高境界在于唤醒灵魂深处的内生力量。作为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团总支书记,我深感使命光荣,我们不仅是事务的管理者、活动的组织者,更是青春成长的同行者与引路人。邹校长的论述,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的过程,恰是一场需要倾注细心、耐心与慧心的发现之路、共情之道与守望之责。

一、发现:于细微处,识得闪光

我们组织的每一次活动,从辩论赛的思辨火花到“非认知与长板之夜”话剧舞台的倾情演绎,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深耕到为山区儿童编织围巾的暖心公益,这些活动的深层意义,其价值远超活动本身,更在于创造一个广阔的平台,让我们得以观察、倾听,从而去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独特的兴趣火种、被隐藏的才华棱角,乃至其成长中真实的困惑与渴望。曾经那个因文笔被老师发现并最终在文学道路绽放光彩,发表数篇文章与书籍的学生,他的故事始终激励着我们:有了真诚的“看见”,教育的“长板原理”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二、共情与点燃:以真诚之心,引燃火种

发现是起点,而真正的转化则需要深刻的共情。邹校长强调的“情感动力学”,其核心便是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心与心的连接。我们努力让每一次互动都充满温度:迎新直播中学长学姐的细致讲解,志愿者接待时忙碌而温暖的身影,“第一次晚点名”上老师们的殷殷嘱托,乃至啦啦操排练至深夜,队员们虽疲惫不堪,却在相互捶背鼓劲时露出那无比纯粹的笑容……这些瞬间,是我们在试图与学生脉搏共振。当曾经迷茫的学生对我说“老师,谢谢您的信任,让我看见了不一样的自己,找到了自己的热爱”时,我深知,“共情与点燃”已然发生。它源于我们对学生处境的真诚理解,对他们情感的真切尊重。正是基于这份深度的共情,我们才能精准地“添柴加薪”,将发现的兴趣火光转化为炽热的追求,将外在的“要我学”的要求,内化为“我愿意学”的自觉行动,从而真正点燃他们心中那团名为“内动力”的火光。

三、守望:光而不耀,静水深流

点燃火焰之后,更需要的是持久的守望。

教育是“慢”的艺术,内在动力的生发与巩固,绝非一蹴而就。邹校长谈到的“目标动力学”,正是对学生长远发展的深情守望。这种守望,首先是包容探索中的试错,理解前行中的徘徊,并在他们需要时给予坚定的支持。它要求我们不仅是点燃热情的能手,更是耐心陪伴的挚友。因此,我们通过持续的生涯引导连接短期目标与长远梦想,营造支持性氛围让挫折成为阶梯。我们守望的,正是内在动力的稳固生发,是一段段饱满青春的完整实现。

我愿始终怀揣这份细心、热忱与坚定,将邹校长的思想融入日复一日的实践。因为我深信,当我们愿意以心燃心,教育的火焰便能生生不息;当我们坚持以火继火,无数青春的光芒终将汇聚成河。教育的最高成就,早已超越知识的传递,而在于在这场以心点亮心的旅程中,师生共同抵达“止于至善”的育人境界。

来源:成都锦城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