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的魅力——为什么谣言的传播数据总是特别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1 23:24 1

摘要:如果一个事件只是个例,那就不足以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虽然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但是如果只是地球另一端人咬了狗,那也有不了热度。但是如果中国大部分省份都出现了人咬狗事件,那问题就比较大了。之前一直说媒体要和受众保持强相关就是这个意思,当然保持账号垂的很直也是这个意思

谣言的魅力——为什么谣言的传播数据总是特别好

我们精心创作的视频经常跑不过造谣的随口一说,所以今天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谣言的数据总是这么好。


第一,如果一个事件只是个例,那就不足以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虽然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但是如果只是地球另一端人咬了狗,那也有不了热度。但是如果中国大部分省份都出现了人咬狗事件,那问题就比较大了。之前一直说媒体要和受众保持强相关就是这个意思,当然保持账号垂的很直也是这个意思。比如之前账号一直做母婴,突然改成股票就没有任何意义。

当然谣言就是秉承了这个特征。谣言从来不说地点,因为一旦说地点就会失去这种强相关性。仍然举例说明。一月份的漠河,晚上冻死了一个醉酒的老人。这是一个新闻,但是这个新闻只对东三省有效,因为到了华北,冬天晚上也很难冻死人,到了广东冬天夜晚估计只能冻感冒。但是如果不加漠河这个地点,新闻就变成了中国的冬天,夜晚冻死了一个醉酒的老人。这个时候受众范围就会扩大,只要冬天感觉有点冷的地区都会担心。如果进一步模糊主体,新闻变成中国的冬天,夜晚冻死了一个老人,那就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人们会想,为什么在今天的中国,还有老人在冬夜无家可归。

这就是谣言的魅力。

第二,信息不对称。说通透一点就是,骗傻子的。但是问题是,术业有专攻,中国有这么多人口,最不缺的就是傻子。


一年前的中秋节大家还记得有个什么新闻么?就是那个蚂蚁吃了月饼会死的新闻。然后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蚂蚁死亡事件,比如吃了什么糕点死了,比如吃了什么糖果死了。说实话,我真心的希望能够找到一种东西能杀杀我家的蚂蚁,这东西比蟑螂都难杀。然而这里面有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成年蚂蚁不吃固体食物。固体食物都是抬回去给幼虫吃,然后幼虫通过交哺行为来养育成年蚂蚁。所以吃了死一片的到底是什么神奇的食物啊。说白了这种谣言给饮料造点谣,还说得过去,给月饼造谣,靠的就是人们对于蚂蚁不了解。

再举个例子。给茄子打药,用针头将一些不明液体注射到茄子里,表示蔬菜生长过程中都会这么挨个打药,想要营造一种政府总想害死我的氛围。这里面其实包含了上一个方面所提到的和受众相关的问题,因为这些蔬菜,确实每个人天天都能遇到,也会吃掉很多。和每个人都相关才会引起关注,但是如果每个人都熟悉植物的生长特征就不会上当,不会上当谣言就无法传播。但实际上很多人连茄子的植株形态都不知道,这个时候看到这样的视频就会上当,谣言也就达到了他的目的。

第三,愤怒和焦虑。人们总说生气的时候不要急于做决定,愤怒和焦虑就是和生气类似的情绪,这样的情绪最难控制,也最容易对人形成驱动力。回忆一下你死航一次发现不公正的时候那个状态,可能是因为新搬来的邻居说他买了和你家一样的户型只花了一半的钱;又或者是因为你看到有人故意不洗菜直接炒出一锅蓝色菜汤的视频让你觉得这个社会无可救药。人的情绪就是这样,当和他们相关,并且在他们的认知范围以外的事情出现的时候,对方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愤怒和焦虑,是网络环境中最常见的情绪。


所以人们会在网上看到有统计数据说,某一年中国失踪了八百万个儿童,但是在现实中,在日常生活里从来没见过儿童失踪的家庭。所以人们会在网络上看到有人说现在征婚的女人不过就是想要让男人替他们还债,但是现实中实际上两个人走到一起还是大概率的门当户对和共同话题。但反过来,如果一个视频只是在说这个世界水晏河清,那访客就不会有情绪没有情绪的访客就会默默划走,不会留下评论,也不会有争议,所以也不会有热度。如果不考虑国外资本引导的话,这就是人们为什么会想要造谣的根本动力。就像那些拼了命想要挑起性别对立的网络红娘,他们明明知道性别对立将会破坏他们自己的生意,但是也仍然会因为想要追求视频的热度而去攻击女性——是的,之所以攻击女性只是因为女性在用户群体中占比偏高,同时她们的回帖率也更高而已。

所以谣言就是这样形成的。倒过来看,就是一个认真分析数据和做内容策划的博主,发了一些和每一个人都相关的内容,如果里面还利用信息差去鼓动人们的情绪,那就算成功了一大半。


来源:挣钱那点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