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名源及城址变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1 19:42 1

摘要:关于榆中的位置历史上聚讼纷纭,影响最大的是以晋代徐广、北魏郦道元为代表的金城郡榆中(今甘肃榆中县)说,以三国苏林为代表的上郡榆溪塞(今陕西东北)说,以唐张守节为代表的唐胜州北河北岸榆溪塞(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说,当代还有钱穆先生的上郡榆溪塞说。而周清澍等学者的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

摘要:关于榆中的位置历史上聚讼纷纭,影响最大的是以晋代徐广、北魏郦道元为代表的金城郡榆中(今甘肃榆中县)说,以三国苏林为代表的上郡榆溪塞(今陕西东北)说,以唐张守节为代表的唐胜州北河北岸榆溪塞(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说,当代还有钱穆先生的上郡榆溪塞说。而周清澍等学者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唐胜州北河北岸榆溪塞说。苏、张、钱、周等学者所言榆中实际上是“榆中地”“榆中关”而非“榆中县”。榆中县的位置可归纳为“兰州东”和“兰州西”两种说法。《水经注》、元《一统志·兰州·古迹·汉榆中故城》、清吕吴调阳《汉书地理志详释》、清吴卓信《新注地理志》、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等认为在兰州东;明《寰字通志》、《古今图书集成·方舆典》、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认为在兰州西。本文第一次提出两迁说,认为榆中得名之由与大、小榆谷有关,其故城在今大通河下游(兰州西),曾一度内迁至现位置(兰州东南),民国时以“榆中”为金县命名,榆中城又回到现在的位置。

关键词:榆中;名源;故址;城址变迁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榆中县,属陇西郡。今榆中属甘肃省兰州市,县级行政区域及县府城名,在兰州东南80千米,东经104.06°北纬35.50°处。依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时期榆中没有确切城址,只是一片广阔的区域,属林胡,位置大致在东经107°—112°北纬38°—41°,地域主要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西北端,大体在黄河几字湾内东半。谭集西汉凉州刺史部图上才有了古代的榆中城,属凉州刺史部金城郡,位置在东经103.55°北纬36.02°,在今兰州正东方。东汉未变。到了三国魏时,榆中仍在今兰州的正东,但城址似乎向西移动了一点,而且成了金城郡的首府(而金城却不是首府)。西晋时属秦州金城郡,也是首府所在地。十六国时属前赵,位置依旧,但不再是金城郡府(郡府在子城,亦非在金城)。南北朝时属北朝魏之河洲金城郡,位置依旧。隋唐五代十国时期,谭其骧的图集中没有榆中这个地名,可能与这一时期金城郡属于吐蕃版图有关。从此经宋辽金元明一直到清,谭集未再标注榆中,说明自南北朝以后榆中在历史事件中不再扮演重要角色。

这里产生三个问题:一是战国时的榆中与汉以后的榆中有无关系,如无关系榆中一名由何而来;二是榆中故城位置何处,何时迁到现址;三是为什么北朝魏以后史事记录不再有榆中之名。

一、战国及汉以后的榆中

依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时的榆中虽为一大片区域之名,但基本位置在东经108°以东北纬38°以北,而西汉时的榆中城在东经105°以西北纬37°以南。地域距离太远,看起来关系不大。但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国家驱逐少数民族(胡人)向周边迁徙的事情是很普遍的。战国之际七强争雄,燕、赵为扩充割据地盘,经常以武力兼并四邻。林胡和楼烦一迁再迁,先从晋北向东迁至燕北(河北北部),后来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又把他们赶到赵西,接着武灵王“兵威”林胡,驱之至伊盟(今鄂尔多斯市)境内和阴山以北,又“礼服”楼烦。尽管如此,林、楼两族并未被消灭,50多年后孝成王时,林胡又随初露头角的匈奴率众而来,赵将李牧将其击溃,从此林胡名字失于史册。但原居榆中区域的林胡人是否带着“榆中”这个地名迁向他处,特别是迁向今榆中,却没有史料支撑。

那么秦的榆中呢?《史记·项羽本纪》载,“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索隐服虔云:“金城县所治。”苏林曰“在上郡。”崔浩云“蒙恬树榆为塞也。”蒙恬所开榆中之地即是上文所言林胡所居之榆中,苏林注“在上郡”为是,而服虔所云“金城县所治”则相去甚远。《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于是始皇卜之,卦得游徙吉。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史记正义》谓“北河,胜州也。榆中即今胜州榆林县也。言徙三万家以应卜卦游徙吉也。”此亦可证此榆中非今榆中之地。《汉书·蒯武江息夫传》载:“王复召被曰······被对曰······南越宾服,羌、僰贡献,东瓯入朝,广长榆,开朔方,匈奴折伤。······”如淳曰:“广谓斥大之也。长榆,塞名,王恢所谓树榆以为塞者也。”师古曰:“长榆在朔方,郎卫青传所云榆溪旧塞是也。或谓之榆中。”亦可见此榆中非今之榆中。徐亮也认为此榆中非今榆中,“榆中分为榆中地、榆中县、榆中关,并不矛盾。榆中地几乎与河南地相当,在今内蒙古河套平原,南到陕西境内;榆中关在今河北山海关;榆中县在今甘肃榆中县。”吕叔桐、牛丽红亦持此见。那么“金城县所治”“榆中”一名来源于“蒙恬树榆为塞”也就不能成立了。

《兰州志》卷二载:“泉出县之南山,耆旧言:梁晖字始娥,汉梁冀后,冀诛八羌,其祖父为羌所推。土荒民乱,晖出顿此山,为群羌围迫,无水。晖以所执榆鞭竖地,以青羊祈山神,泉涌出,榆木成林,其水自县北流注於河。”或以为榆中之名即得于此。可是,梁冀是东汉人,而即便是不算秦设立的榆中,西汉时今地域的榆中地名已经有了,所以此说也不能成立。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沿黄河至阴山建立了44个县,据兰州史志专家、市地方志办公室邓明的研究,最西边的城就叫“榆中城”,设榆中县,并认为当时的榆中城就在现在的东岗镇附近。史记载“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上文已言及“榆中之地”主体在黄河几字湾内东半,本身只有方圆200千米上下,无“数千里”。如果“开榆中地数千里”非“开拓到了榆中的数千里地域”之意,而是“将榆中之地开拓了数千里”的意思,那么从林胡所居之榆中向外(向北、向西)开拓数千里是可以到达今榆中地区的,而且所拓之地皆用“榆中”之名也是可以成立的。但秦设榆中县时怎么只指最西边的极小区域,而不是自原林胡所居之榆中一直到所设榆中县的广阔区域,或区域内较核心的地方,如果将蒙恬所拓之地皆称榆中,那么榆中原名在其东北,而所建榆中县远在其西南端,这是非常令人费解的。即使蒙恬所建榆中即今榆中附近,说金城之榆中一名因“蒙恬树榆为塞”而来也很勉强,所以只能认为秦始皇所设榆中县与战国时的榆中无关,而直接指今兰州的榆中。

那么今兰州的榆中因何得名,本文以为与大、小榆谷有关。秦时蒙恬向西打到了什么地方史记没有明确记载,但按照汉代的西部边界来推,虽未到西宁但到达大、小榆谷是完全可能的。

汉朝与当时西部诸羌的争战皆与大、小榆谷有关。羌族长期活动于中国的西北地区,他们不仅和汉族也和北方蒙古草原上的匈奴及后来的鲜卑、蒙古、西南的吐蕃甚至新疆天山地区的其他民族都有密切联系。《后汉书·西羌传·滇良》载:“自烧当至滇良,世居河北大允谷,种小人贫。······滇良父子······集会附落及诸杂种,乃从大榆入,掩击先零、卑湳······夺居其地大榆中,由是始强。”和帝永元四年蜀郡太守聂尚代为校尉,“欲以文德服之,乃遣驿使招呼迷唐,使还居大小榆谷。”后复背叛,“周鲔与金城太守侯霸,及诸郡兵、属国湟中月氏诸胡、陇西牢姐羌,合三万人,出塞至允川,与迷唐战······斩首四百余级。羌众折伤,种人瓦解,降者六千余口,分徙汉阳安定陇西。迷唐遂弱,其种众不满千人,远逾赐支河首依发羌居。”“西海及大、小榆谷左右无复羌寇。”可见,汉羌的战线就在今兰州城与大、小榆谷之间。

《兰州志·地理志》载:“湟水自西宁大小榆谷东流入皋兰县境,又东与浩亹河合而入于河。”《水经注》曰“过大小榆谷北”相互矛盾。既在湟水流域,就不可能在黄河之南。有无可能是郦道元误“南”为“北”?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依《水经注》标大、小榆谷于今青海省贵德县附近。南北虽有异说,但总体区域在西则是不成问题的。中国地名与“中”“内”有关,都具有在版图上向内的意义,如汉中、关中、河内、关内等。就汉朝与众羌的作战方向而言,大、小榆谷以西为外、以东为内。那么“榆中”的位置恰好在二榆谷之东,以此命名应该是可以成立的。

然而,汉代的榆中却不是现在的位置,现存有关榆中的地方志所记皆是今地。如吴鼎新《皋兰县志》所载,“以十三县全形论之,允吾为适中之地,东金城、榆中,东南白石、河关,东北浩亹、令居、枝阳,西南允街、破羌、临羌、安夷,惟所控制。此在宣帝以后,势宜如此耳。”所记汉代榆中的位置当是据今址推论而得。《兰州府志》所载金县也基本是今榆中县的区域。榆中原在哪里,又是怎么到现在位置的。

二、榆中故城及其迁移

关于榆中故城的位置,有以下记载。《水经注》说“在今城东五十里。”

元《一统志·兰州·古迹·汉榆中故城》说“在皋兰县东。”并与大、小榆谷混同。

明《寰宇通志》卷九十八《临洮府·古迹·榆中城》说“在兰州西二百里,后汉时群羌所据。”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典·临洮府部·古迹》“兰州榆中城”条,“在州西一百里。”并与大、小榆谷混同。

清吕吴调阳《汉书地理志详释》载:“榆中,兰州东之东岗镇。”近世研究者多从此说。

清吴卓信《新注地理志》(汉书地理志补注)载:“(汉榆中县城)在今兰州府金县东北。”

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载:“(榆中)故城今兰州府金县西北。”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兰州·榆中”条记载:“榆中城州西百里。汉县,属金城郡,后魏因之。中平二年,董卓破群盗边章等于美阳,章走榆中,盖即此。晋为金城郡,后魏因之。寻又为建昌郡治,后周废。杜佑曰:榆中即大小榆谷,误也。《水经注》:河水过大小榆谷北,又东经河关县北,又东径允吾县北,又东过榆中县北,似为得之。又太子贤曰:榆中在金城县东;杜佑亦曰:在五泉县东,俱误也。”

后来的研究者大多采用“兰州东”之说,而断然否定“兰州西”说法。如新编《榆中县志》附录反驳顾氏,说其所引《水经注》语“东径允吾县北,又过榆中县北”中间还有“河水又东南经金城县故城北”一句,并依此指责顾氏为了榆中在兰州西的说法随意删削《水经注》。这种指责是不负责任的,首先《水经注》学者皆可得而观之,顾氏删去中间直接证明观点来立说太不合情理了。清代学者以汉学为宗,断不会出此问题。《水经注》条目错乱的情况十分普遍,想必顾氏所见与今本不同。其次,顾氏为什么要冒损名折誉之险不惜作伪来力主榆中在兰州之西说,在东在西对他有何利害而要强持此说,又不像当今两地争夺某一古迹有文化经济诸方面的利益。顾氏的错误是既考虑了大、小榆谷又叫大、小榆中的因素,又想符合《水经注》的记载,不能盲目攻击其立论方式和学术态度。再说《水经注》的记载是否完全可靠还是一个问题。

一种说法绝不会凭空得来,但其依据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立说之人立说之时或有实证,其事非诬。后知情之人死亡、或实证湮灭,使其说法难以考证。后世情况已经变化,与前说不相一致时,人们便以为是前人说错了,这不是严肃的做法。即便是互相祖述,如此之多的学者、如此之多的文献共持一说,怎一个误字了得!

在榆中故城位置的纷纭聚讼中,人们均忽略了一个重要证据——浩亹河。浩亹,水名,亦名阁门河,从宋朝开始叫大通河。《兰州志·地理志》载:“湟水自西宁大小榆谷东流入皋兰县境,又东与浩亹河合而入于河。明统志:在兰州西一百八十里。阿干河源出马衔山,自分水岭分为二脉,东入金县为浩亹河。按此即大峡河,非古入湟之浩亹河也。此水在金县界,自大河(通志)至马家沟分流夹城,南曰浩亹,北曰神济。”此处所言金县即本论文所论之榆中。《金县志》载:“金县······南有浩尾河,一名闪门河,入于大河······按《汉书地理志》注云:浩亹水出西塞外,东至允吾入湟水。莽曰:‘兴武孟康曰浩亹音合门。’师古曰:‘浩音诰。浩,水名也,亹者,水流峡山岸深若门也。《诗·大雅》曰:鸟鹥在亹,亦其义也。今俗呼此水为阁门河。盖疾言之,浩为阁耳。’此浩亹乃汉时县名,当在兰州府西。金县之浩亹河源出马衔山,至大峡口,山岸深若门,故名。明史浩亹误作浩尾、阁门,又误作闪门。”尽管方志声明榆中之浩亹河非入湟之浩亹河,但却记录了榆中确实有一条河叫浩亹河。

浩亹并非日常用字,又不像一般山水名如五台山、马家山等容易相同,怎么会二水重名,而且人湟之浩亹变成了阁门,金县之浩亹也变成了阁门?此深可疑。《兰州府志》“按:汉书注:浩亹水东至允吾入湟······然旧志云此河与今不同,恐陵谷变迁,图经所载承旧也。明统志惟载金县之浩亹河,岂水经及汉志所载者,今其迹已不可寻耶?附识于此以俟考。”本文认为方志所记榆中之浩亹河就是入于湟水的浩亹河,当是故城东迁时将河名一并带入新地,以之为新地水流命名,故出现一条新的浩亹河。这种现象在移民史上是常有的,如内江水是涪江上游西面的一条支流,又叫中江,经三台注入涪江;另有内江水自北而南经泸州注入长江,也有别名叫中江水。如果不是地图标注所反映的史料记载的讹误,那就一定是居民迁移造成的。正因为存在两条浩亹河,又都与榆中有关,所以造成后人面对旧志时的困惑。

大、小榆谷不见于《汉书·地理志》及《续汉书·郡国志》。杜佑《通典》一百八十九《边防·西戎羌无弋》条直接载为大、小榆中,注曰:“榆中在今金城西平等郡之间。”按榆中后汉县名,属凉州金城郡,此云“大小榆中”,又云“在今金城西平等郡之间”;又《通典》一百七十四《州郡·金城郡五泉县》条注曰“汉金城县地。”唐金城郡治五泉,故城在今甘肃皋兰县。西平郡治湟水,故城在今青海乐都县。既然榆中在今皋兰与乐都(汉朝落都)之间,那么其位置当在今大通河流域,这与方志所言浩亹河经榆中城相一致。《通典》于《边防》称大、小榆中,《州郡》称大、小榆谷。《太平寰宇记》甚至以为榆中县即大、小榆谷。《兰州府志》载:“榆谷在县西一百里。又在河州西,有大小二谷。”《临洮府志》载:“榆中故城在县西二百里。”此处所言“县”指清皋兰县,与唐之金城治一。按照地图,自今兰州往西200里(100千米)是青海大通河下游,榆中故城最早的位置当在此区域。《兰州府志》和《古今图书集成·方舆典·临洮府部·古迹》所言“一百”恐是“二百”之误。

另外,秦始皇设44县,“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如果按谭其骧所标的西汉榆中城的位置来计算,即从兰州东岗镇至阴山脚下的巴彦淖尔,沿河不足800千米。在这一长度内设44个县,平均18千米一个县是否过于狭小,秦全国36郡3000个县,怎么会在如此距离之内这般密集,如果再向西延伸100千米,即假如最西边的榆中县在大通河流域,应该稍稍合理一些。

榆中什么时候由故城迁至今地现在就只有靠猜测了。假设榆中曾一度迁入今址,那么在什么时候?清代耿喻《金县志》“城郭”条:“尝按邑城创自元至元间,历时增修,坚致牢实,当时称为铁甕。”金县即今榆中县。然而,此材料仍不能帮助我们断定榆中位置更改的时间,只能肯定此城非榆中城迁移而得。可以断定在此之前如果有个榆中城在附近也早荒废了,如果假设榆中城曾迁至此也在足以颓圮的时间之前。

榆中最初为羌人所据,羌人从远古起就开始迁徙。周代羌人大的内迁有两次。秦汉以来内迁更趋频繁。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从张掖、天水、陇西三郡各取两县,设置了金城郡,郡治允吾县。今榆中县东部属天水郡勇士县。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6年)省金城郡属县并入陇西郡,次年恢复金城郡。汉安帝永初四年(110年)将金城郡治迁至陇西郡襄武县(今陇西县),延光三年(124年)迁回原治。三国时榆中属魏凉州金城郡,郡治榆中县(按谭集非现址)。西晋沿置,西晋末年天下大乱,进人十六国时期行政建置更改纷乱。前凉榆中县属金城郡,郡治榆中县(按谭集非现址)。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前秦灭前凉,占领凉州金城、广武二郡,但未曾过黄河占有榆中县。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西秦灭南凉,榆中属金城郡。太元十年(385年)西秦在其辖境内置苑川等十二郡,筑苑川勇士城(在今榆中县境内)为都城,太元十三年迁都金城县(今西固城一带),太元二十年(395年)复迁都苑川勇士城。北魏在汉榆中县地设榆中镇,后在今榆中县境设子城县,属临洮郡。从这些材料无法判断榆中何时迁入今址,但上述材料中汉羌的进退伸缩和建置的频繁变动,为榆中的内迁提供了可能,也为这一迁移的短暂性提供了可能,其中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6年)省金城郡一事与榆中内迁之间有关的可能性最大。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冬,北宫伯玉在河湟地区举兵反汉,金城郡治又迁至榆中县。当时郡治在允吾,位于浩亹水(今大通河)之东,既然河湟地区发生反叛,金城郡治的迁移应远离叛区,那么此榆中县当在允吾之东。《后汉书·董卓传》说,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十一月,“章、遂败走榆中,温乃遣周慎将三万人追讨之。温参军事孙坚说慎曰:‘贼城中无谷,当外转粮食,坚愿得万人断其运道,将军以大军继后,贼必困乏而不敢战。若走羌中,则凉州可定也。’慎不从,引军围榆中城。而章、遂分屯葵园峡,反断慎运道。慎惧,乃弃车重而退。”新修《榆中县志·附录》认为,此榆中即在兰州东岗镇,葵园峡即桑园峡,所依据的就是这一史料。此一点张国常《重修皋兰县志》早有主张,“案《汉书》灵帝中平二年周慎围边章韩遂与榆中,章遂分兵屯葵园峡,断慎运道。疑即此峡。方舆纪要谓榆中、葵园峡俱在兰州西,殊误。”然而以东岗镇的地形,北为滔滔黄河,南为大山,稍知军事者都知道,在如此狭窄的空间,边章韩遂是断难分兵到桑园峡去而不被周慎的三万围兵发现的。所以,周慎当时围的“榆中”一定不在东岗镇,而在兰州西面某地,但也一定不在最早的位置。因为若此“榆中”仍为大通河下游,那么已经在“羌中”了,孙坚说“若走羌中”就不能成立了。

综合以上材料可以得出结论,榆中故城最早在大通河(浩亹水)下游区域,后一度迁至今榆中城附近,最迟在东汉灵帝之前榆中城再迁至兰州西某处,民国时以此为金县县城命名就是现在的榆中城。这样,历史上有关榆中故城记载中的各种说法就都能成立,不存在是非之争了。

三、北朝魏以后不见榆中地名

这与北朝魏以后的州郡县建制变化有关。据张国常《重修皋兰县志》卷二“沿革”载,北魏孝明帝时复置金城郡,郡治子城县,属河州。正光五年(524年)废榆中镇,复置榆中县,属金城郡。北周废榆中县,其地并入子城县。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置兰州,以皋兰山为州名,领金城郡,金城郡领子城县。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存州,将金城、武始、广武三郡并人兰州;废勇田县,在今兰州城区置五泉县。兰州领子城、五泉、广武、狄道四县,州治子城县。隋代的兰州大致在今兰州市辖境范围。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兰州改称金城郡,子城县改为金城县,为郡治。以上均未用“榆中”之名。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复置兰州,废金城县入五泉县,为州治;兰州领五泉、广武、狄道三县。后又改五泉县为金城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兰州为金城郡,改金城县为五泉县。天宝三载(744年)析金城郡狄道县置狄道郡,金城郡领金城、广武二县。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郡为州,金城郡复名兰州。次年改广武县为金城县。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占领兰州。吐蕃在河陇地区沿袭唐朝制度,亦设州、县,州设大都督,县设都督,亦未用“榆中”之名。

五代至北宋初年,吐蕃衰落,在今兰州地区散居吐蕃部落。是时,党项族崛起,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赵元昊夺取河西,占有今榆中之地。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收复兰州,为防御西夏进攻筑金城关。宋徽宗时在兰州城置兰泉县。北宋兰州辖境在今兰州市黄河以南地区,辖一寨四堡,即龛谷寨(今榆中县小康营)和东关堡(今东岗镇一带)、皋兰堡(今西固区关山附近)、阿干堡(今阿干镇)、西关堡(今西固城附近),皆未用“榆中”之名。

宋高宗建炎五年金占领兰州,撤兰泉县并入兰州,金代兰州辖定远(今榆中县定远镇)、龛谷(今榆中县小康营)、阿干(今阿干镇)三县,东关(今东岗镇一带)、质孤(今榆中县来紫堡)、西关(今西固城附近)三堡。后西夏攻占兰州,金以龛谷、定远二县置金州,治龛谷县。蒙古灭西夏和金之后占领兰州和金州,撤阿干县入兰州,撤定远县、龛谷县入金州。元代兰州、金州属陕西行省,县级以上机构均未用“榆中”。

明代于洪武二年(1369年)攻取兰州,降兰州为兰县、金州为金县(治所移至今榆中县城),属陕西布政使司临洮府,未用“榆中”之名。洪武三年(1370年)置陕西都司兰州卫,指挥使驻兰县。成化十三年(1479年)升兰县为兰州,辖区不包括今榆中县。

清初沿明制,兰州、金县仍属临洮府。康熙五年(1666年)清廷析陕西省置甘肃省,将甘肃巡抚自凉州(今武威市)移驻兰州,并将甘肃布政使由巩昌府(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兰州成为省会。乾隆三年(1738年)临洮府移驻兰州,改称兰州府,改兰州为皋兰县,为府治。兰州府领狄道州、河州、皋兰县、金县、渭源县、靖远县,其中皋兰县、金县在今兰州地区,没有“榆中”之名。

直到民国8年(1919年)改金县为榆中县,在沉寂近千年后“榆中”又成为一级行政区名。

作者:杨永发,侯桂秀

2016年第3期

选稿:耿 曈

编辑:耿 曈

校对:宋柄燃

审订:郑雨晴

责编:耿 曈

来源:中国地名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