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0日,以“洄游与共生”为主题的东莞市首届松山湖双年展开幕。本届展览共分为六大板块,50组横跨艺术、建筑、设计及机构实践领域的参展者,以多维度艺术创作,勾勒出松山湖新城自然与人文共生的全域图景,为市民带来艺术盛宴的同时,也为这座创新之城注入艺术人文活力。
9月30日,以“洄游与共生”为主题的东莞市首届松山湖双年展开幕。本届展览共分为六大板块,50组横跨艺术、建筑、设计及机构实践领域的参展者,以多维度艺术创作,勾勒出松山湖新城自然与人文共生的全域图景,为市民带来艺术盛宴的同时,也为这座创新之城注入艺术人文活力。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由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指导,东莞松山湖商文旅有限公司主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上启艺术共同策展。
科技韵律中开启艺术对话
开幕式以艺术家陈雄伟和谢云卿创作的新媒体电音艺术表演《风入松》拉开序幕,电子声波与松山湖的湖光山色相映,提前诠释了“科技与艺术共生”的展览内核。
参展艺术家代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重要代表人物宋冬在发言中特别提及松山湖的生态基底与科创基因:“这片土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独特的在地语境,期待20年后回望,此次展览能如20年前建筑师们的实践般,留下珍贵的精神印记。”
策展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总规划师朱荣远与策展人、艺术家、上启艺术创始人杨勇则围绕“洄游”与“共生”理念展开解读。
朱荣远将双年展与松山湖24年的发展历程紧密联结:“24年前我们从零开始规划松山湖,目标是吸引大湾区有智慧、有财富的人;如今这里不仅集聚了大科学装置、高校、高水平实验室及华为等科创企业,并且2024年松山湖在全国高新区排名已跃升至第20位,GDP突破千亿元,实现了‘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
他强调,此次双年展与24年前松山湖“集群设计”理念一脉相承,当年通过本土设计力量探索中国现代城市与建筑水准,如今则集聚全球艺术家智慧,在艺术层面延续“集聚智慧”的思路。
杨勇深耕公共艺术策展领域十余年,结合自身主导大型公共艺术项目的经验,进一步阐释:“‘洄游’既指向对松山湖20年前建筑改造与集群设计历史的回应,也意味着艺术向公共空间的回归,‘共生’则聚焦松山湖科技、自然与文化艺术的融合。我们从筹备之初就确立高规格、国际化定位,50组参展者涵盖欧美及亚洲多地,希望通过双年展,激活东莞城市更新后的文化更新进程,也让松山湖成为大湾区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启动环节,8位主礼嘉宾将源自松山湖的清流注入定制装置,水流填满“SSL”(松山湖缩写)标识,背后电子动态屏幕同步呈现主题画面,象征“洄游与共生”理念的落地,正式开启“科学人文宜居地”的艺术实践。整场仪式简约而富有科技感,充分契合松山湖的科创属性。
全域图景激活城市人文空间
横跨艺术、建筑、设计及机构实践的50组参展者,以装置、影像、数据地图等多样化媒介为工具,深入挖掘松山湖的自然肌理与城市记忆。
值得关注的是,30余项全新委托创作作品实现了“空间介入式”表达:有的以环湖步道为画布,有的激活工业遗存空间,有的打造在地公共艺术装置……将松山湖的“生产制造传统、生活哲学与生态智慧”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语言。
来自香港的艺术家阮文韬与阮允晴,在松山湖湖面上呈现的《数字雨林》,成为公共艺术板块的亮点之一。这款湖面悬浮装置,灵感源自童年记忆中的“宝可梦”游戏角色,喷火龙、暴鲤龙等经典形象被解构重置,低多边形建模与动画风格碰撞出独特形态。
“我们的创作源于对‘愿望’的思考”,两位艺术家分享道,“临近中秋,我们将‘愿望’解构、‘客体化’,让这些‘数码化的愿望’像元宵节的许愿船一样,在松山湖湖面漂流,与这里的自然、科技氛围相融。”
此次展览以六大板块构建起松山湖的立体文化图谱,实现了从宏观地景到微观空间的全覆盖。
其中“公共艺术板块”将27组/件装置作品散落于松山湖环湖区域,在尊重自然原貌的基础上,打造可互动的在地体验,探索“回归地方”与“重返公共”的价值命题;“主题展‘具身’”则以二十余组/件艺术作品聚焦“身体—空间—城市”关系,探讨心智、城市化、技术、消费符号与生态伦理等彼此交错、相互渗透的当代议题,与松山湖的“技术人文”氛围深度契合。
“文献展”以“解码—回溯—兑现—迭代”为主线,通过历史档案梳理松山湖20多年“园城蝶变”历程,成为新城发展的“可访问档案”;“特邀机构板块”汇聚深圳、广州、重庆、香港、澳门、旧金山六家愿景各具的艺术机构的案例,展现“行动中的机构”如何搭建公共对话平台,呼应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创新共同体”定位。
此外,“改造设计板块”以5处江库联网原水管道工作井与5处滨湖建筑景观为对象,进行创意改造,在工程理性与美学感知间找到平衡,赋予公共空间“二次生命”;“公共项目板块”则以贯穿展期的十余场活动,以“关系美学”为核心推动“艺术日常化”,让市民成为文化创造的参与者,各板块相互呼应,共同激活松山湖的城市文化空间。
培育城市人文基因
本届展览将持续到2026年1月30日,跨越国庆、元旦等多个节假日,为市民提供秋冬春三个不同季度的度假式观展体验。期间还将在不同阶段持续推出十余场参与式共创、工作坊、艺术行走与田野研究等公共项目活动,回应松山湖的自然人文地景,构建“学术—艺术—公众”的对话桥梁。
从科技高地到艺术新城,首届松山湖双年展正以“洄游与共生”的理念,为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城市的文化建设提供新范式。正如展览文献中所写:“这里的艺术不是点缀,而是城市生长的有机部分。”
在东莞松山湖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的未来坐标上,这场双年展的意义更显深远——它不仅为松山湖留存了“从水库到科学城”的发展记忆,更以艺术为媒,为这座科创之城培育了“科技有温度、人文有深度、生态有广度”的城市基因。
未来,松山湖在追求科技创新突破的同时,始终保持人文生态的鲜活与多元,最终成长为兼具“硬核科创实力”与“柔软文化魅力”的粤港澳大湾区标杆新城,而首届松山湖双年展,正是这幅未来图景的序章。
多维度提升观展体验
展览期间,市民可以以悠兰里ULAND-文化艺术街区为起点或终点,在B1栋“文献展”室内展场了解此次松山湖双年展深厚的历史语境,在“主题展‘具身都市,感知当代’”板块欣赏富有巧思的当代艺术作品,也能在“特邀机构”板块体验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域机构的项目实践研究案例。为便于市民环湖游览“公共艺术”板块的户外艺术装置,松山湖商文旅推出的4条观光车路线,让市民游客能在各艺术装置点位之间轻松往返。国庆期间,观展之余,观众还可以在悠兰里ULAND-文化艺术街区游玩,松山湖金秋欢庆嘉年华也将在此精彩上演。
交通指引
交通方面,在10月1日至8日,自驾的市民游客可驾车前往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D区或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停放车辆,停车后即可在公交接驳专线乘车点乘坐免费公交接驳专线前往景区,在“滨湖西服务区”和“科学公园”公交站还可以无缝衔接景区内部观光车线路;自驾的市民游客也可导航到悠兰里ULAND-文化艺术街区停车场(或松山湖创新科技园停车场),从悠兰里开始游览;从轨道交通来的市民游客,可于“城际松山湖北站”公交站乘坐“城际松山湖北站-文化艺术街区直达专线”,直线到达悠兰里开始游览。
文、图|记者 余宝珠 通讯员 莞宣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