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冲绳科学技术研究所(OIST)的团队干了件大事,他们在《自然通讯》上发了篇论文,说第一次直接看着暗激子在原子级薄的材料里怎么“变”的。
2025年冲绳科学技术研究所(OIST)的团队干了件大事,他们在《自然通讯》上发了篇论文,说第一次直接看着暗激子在原子级薄的材料里怎么“变”的。
这事儿听着像实验室里的小众研究,其实跟咱们盼着的量子技术落地关系特别大,现在的量子计算机,动不动就需要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光制冷系统就贵得吓人,而暗激子说不定就是把这门槛拉低的关键。
“暗”不是说它颜色黑,是它不跟光互动。咱们先掰扯下激子的由来,光照到半导体上,电子会从低能量的价带跳到高能量的导带,这一跳就留下个带正电的“空穴”。
电子和空穴因为电荷吸引力凑到一起,就形成了激子,这东西有点像氢原子,算是种“准粒子”。
要是电子和空穴的量子特征能对上,比如自旋方向一样、动量在一个地方,它们很快就会重组,还会发出光子,这就是“明激子”,可要是特征对不上,比如自旋反着来、动量不在一个谷里,它们就没法直接重组,也不发光,这就是暗激子。
以前科学家只能猜暗激子存在,因为明激子一变成暗激子,发光就弱了,只能靠这个间接推,这次直接“看”到它的动态,确实是全球头一遭。
暗激子还分两种,一种叫动量暗激子,一种叫自旋暗激子。
研究团队用的材料是过渡金属二硫族化物(TMDs),这东西特别薄,就几层原子厚。
它的晶体结构是六边形的,反映到动量空间里,就有两个能量低谷,一个叫K谷,一个叫K'谷。
动量暗激子就是电子待在一个谷,空穴待在另一个谷,俩离得远凑不到一起;自旋暗激子更简单,按量子力学里的“时间反演对称性”,K谷里的电子自旋向下,K'谷的就必须向上,电子和空穴自旋方向反着来,自然没法重组。
外我认为,这两种暗激子最厉害的地方是寿命,能到几纳秒,比明激子的皮秒级长太多了,你想啊,量子信息刚存上就消失,根本没法用,暗激子的长寿命刚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OIST的KeshavDani教授也说,暗激子的“隐形”既是优点也是麻烦,优点是抗干扰,麻烦是难观测,这次能突破确实不容易。
暗激子能被这么看重,核心就是它的“抗干扰”本事,现在主流的量子比特,不管是超导的还是离子阱的,都特别怕环境影响,温度稍微高一点、有点电磁干扰,量子态就崩了,这就是“退相干”。
为了防这个,量子计算机得泡在接近绝对零度的制冷机里,像谷歌的“悬铃木”量子计算机,制冷温度要到0.01K,比宇宙背景温度还低。
这种制冷系统不仅贵,体积还大,普通实验室都装不下,更别说企业用了。
暗激子就不一样了,它不跟光互动,对热背景这些干扰也不敏感。
本来想,就算暗激子抗干扰,是不是也得用特殊设备维持环境?后来发现研究团队的实验里,暗激子在常规实验室环境下就能稳定存在,虽然还没到室温,但已经比超导量子比特强太多了。
要是以后能基于暗激子做量子比特,说不定不用这么极端的低温,制冷成本能砍一大半。
而且暗激子还能跟“谷电子学”结合,就是用电子待在K谷还是K'谷来编码信息,相当于给量子信息多了个“储存维度”。
比如一个电子,既能用自旋方向存信息,又能用在哪个谷存信息,这样一来,量子设备的信息密度就能提上去,这对做小型化的量子芯片特别重要。
现在产业界也盯上这个方向了,2024年微软、英特尔就开始琢磨TMDs材料的量子芯片,OIST的成果出来后,这两家还主动找团队合作。
量子技术炒了这么多年,大家都盼着能落地,暗激子说不定就是那个“临门一脚”的关键——它不用极端条件,还能高密度存信息,这些都是实用化的必要条件。
暗激子这么“能藏”,到底是用啥设备抓住它的?答案是TR-ARPES,也就是时间和角度分辨光电子能谱显微镜。
传统的光学方法根本没用,因为暗激子不发光,你没法通过探测光子找到它。
以前科学家只能靠明激子的发光强度变化间接猜,现在TR-ARPES直接把“隐形”的暗激子拍下来了。
一飞秒是多少?一千万亿分之一秒,光在这么短时间里也就走0.3微米,差不多一根头发丝的几千分之一。
暗激子从明激子变过来的过程特别快,只有飞秒级的设备才能追上它的动态。
然后是角度分辨能力,它能同时看电子的能量和动量,这样就能精准定位暗激子在K谷还是K'谷,分清是动量暗激子还是自旋暗激子。
还有个关键是它的光源,是定制的台式极紫外(XUV)光源,不用依赖大型同步辐射装置
以前做这种观测,得去像上海同步辐射光源这样的大科学装置,不仅预约难,还没法灵活调整实验条件,现在用台式光源,在实验室里就能做,方便多了。
共同第一作者邢朱博士说,电子学以前是操控电荷,后来自旋电子学操控自旋,现在谷电子学操控的是电子的“谷态”,TR-ARPES就是能看清“谷态”的工具。
我觉得这设备的意义不只是观测暗激子,更在于它给谷电子学提供了“直接观测”的手段——以前研究谷电子学,很多都是理论推导,现在能直接看到电子在谷里的运动,就能验证理论对不对,还能优化材料。
全球现在也就三台类似的TR-ARPES设备,OIST这个是唯一能观测原子级薄材料里暗激子的,能做出这个突破,设备的“硬实力”也占了很大因素。
现在还有不少问题没解决
比如明激子变成暗激子的效率还不高,现在也就三成左右,要是想做量子设备,这个效率得提上去;还有怎么把观测设备做小,现在的TR-ARPES太大了,没法集成到芯片里,以后得研发微型化的读出器件。
共同第一作者VivekPareek博士也说,现在能看清暗激子的演化了,但怎么高效利用它的谷信息,还得接着研究。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次OIST团队的突破已经是个大进步了,从只能间接推测到直接观测,从理论摸索到能看到实际演化,这一步跨过去,暗激子离实用化就近了一大截。
量子技术落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可能还得等十年八年,但第一次“抓住”暗激子,已经给这条路铺了块关键的石头。
以后咱们说不定能用上不用巨型制冷机的量子计算机,能发不被窃听的量子通信,这些都得从现在的基础研究开始,而OIST的这个成果,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步。
来源:奇史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