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珍档|吴少华:站在南京路上回眸照相史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1 17:49 1

摘要:日前,笔者路过南京路,那里如织的游人来自天南海北,但有个共同点,举起手机都在留影,在互联网的当下,人人都成了照相师了。在人们留影的同时,不晓得他们可知道,南京路是中国照相业的发祥地。

日前,笔者路过南京路,那里如织的游人来自天南海北,但有个共同点,举起手机都在留影,在互联网的当下,人人都成了照相师了。在人们留影的同时,不晓得他们可知道,南京路是中国照相业的发祥地。

摄影技术最早传入中国的不是上海而是广东,时间在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传入上海大抵在19世纪50年代,至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时,上海已有多家照相馆并存。由葛元煦撰写并成书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的《沪游杂记》第二卷中,就有“照相”的条目,他写道:“西人以药水玻璃夹入横木匣内,匣内嵌小凹镜,对人摄影于玻璃上,取出以沙水冲洗,即见人面。神气部位,无不通肖。复以药水制就纸片,覆于玻璃上,微照日色,则面貌衣痕陈设物件现出纸上。”葛氏又说:“近日华人得其传,购药水器具,开设照相楼,延及各省。”

葛元煦出版《沪游杂记》时,已在上海居住了15年,因此撰文具有较高的真实性。那葛氏所言的照相楼开设在哪里呢?查1906年至1907年的《时报》上刊登的照相馆广告,有耀华、致真馆、丽珠、颐园、日华、张园,大部分都在南京路上,没登广告的还有宝记、中华、兆芳等,也大多在南京路。除此外,只有少数的几家照相馆在四马路、五马路及大名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版的裴锡林著的《绘画游历上海杂记》记载:“照相之法,出自西人,传于上海。故照相之处上海独多……其店之最大者曰耀华、曰宝记、曰致真,不下十余家。”文中提到的耀华、宝记、致真馆都在南京路上,可以这样说,南京路见证了上海滩乃至中国照相馆的兴起与发展。

南京路为什么会成为照相业的发祥地,主要得益于两点,一是西风东渐,上海人勇于接受外来文化的登陆,这是观念上的开放。还有一点也重要,需要经济基础的支撑,据史料记载,在清末至民国初,拍张照片是件大事,一张全身照要一两块大洋,如要放大着色一张24英寸的照片,则要12块大洋,这个价格在当时可买400斤大米,由此可见价格相当昂贵。所以,早期照相馆服务的对象,除了外侨,大多为达官显要、富商巨贾。还有一个群体,那就是名妓优伶,至今我们还能看到那个时代的烟花女子遗影,布景不是西湖十景就是亭台楼阁,还配有茶几、花瓶、高脚痰盂等道具。

今人对南京路的照相感知,主要来自两处,一是王开照相馆。这家中华老字号创建于1923年,业主王秋忠,广东人,他15岁到上海谋生,就是在南京路上的“耀华照相”学生意。后来,王秋忠自己在南京路上开店,取名为“王开照相馆”,意为王氏独自经营的照相馆。另一家是“冠龙照相器材商店”,它创办于1931年12月,这是中国人自己开的照相材料商店,摄影爱好者简称它为“冠龙”,它填补了我国照相材料行业的空白。值得一书的是,1949年后,国产第一架照相机——劳动牌照相机就诞生在“冠龙”。

栏目编辑:史佳林 文字编辑:刘芳 钱卫

来源:紫琉香

相关推荐